3月9日,走進黔西電廠可以看到一條綠色的“能源紐帶”,從發電機組旁蜿蜒起伏向外延伸,其中,蒸汽源源不斷涌向用汽工廠。這是該電廠在2021年正式投用的首個綜合能源項目——向黔希化工供汽項目,主要供應壓力為1.7兆帕、溫度為230攝氏度的蒸汽,經可研測算年總供汽量最高達128 萬噸,每年最高營業收入可達1.536億元。
(相關資料圖)
這也是黔西電廠依托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建設外供蒸汽管線,吸引多家用汽單位落戶電廠周邊,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綠色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能源供給和利用形式已經呈現多元化發展,未來能源將會朝著清潔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就貴州來看,火電仍然會保持一定規模,但總規模做減法勢在必行。”黔西電廠董事長、總經理易平認為,作為傳統火電廠,發展綜合智慧能源是條新路。
從“單一發電”邁向一流綜合智慧能源企業轉變,黔西電廠如何在轉型中實現破局?
“重組市場部門架構,在原有的電力市場營銷、固費資源化再利用兩部分基礎上新增綜合智慧能源發展部分。”黔西電廠黨委書記楊義介紹,該廠將自身定位為上游供應商,大力引進用能企業,創新工作思維、優化產業結構、搶占市場先機、活用機制,緊跟下游企業的節拍,做強做優捆綁聯供,為下游產業鏈“穿針引線”,形成規模效應,在綜合能源服務、智慧能源服務、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走出了轉型發展的“三部曲”。
依托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建設外供蒸汽管線,吸引多家用汽單位落戶電廠周邊。以消耗石膏為主體,招商引資,打造建材基地,解決固廢堆放和利用問題,在消耗石膏的同時使用蒸汽,加快推進能源多元化、綠色化轉型。
根據智慧能源服務市場需求,引進直供電大用戶落戶,同時,躋身增量配網行列,建設消納可再生能源的增量配網,激活黔西工業園區的局域電網,增加企業盈利能力。
在國家第五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名單中,黔西市“榜上有名”時,黔西電廠便將其作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一個“突破口”。
“增量配網指新增加的配電網。在試點落地項目建設成功后,我們向黔西市經開區企業可以直供用電,不僅降低用戶生產經營成本;還在結合外供蒸汽及水資源供應能力和價格優勢,形成能源價格洼地,從而提升黔西經開區招商引資能力。”黔西電廠相關負責人鄒博濤說。
緊盯綠色低碳發展,充分運用行業超低排放成熟技術,著力聚焦技術的實用性、先進性,將超低排放改造與存量資產提質增效、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有機結合,實施機組脫硝、脫硫超低排放改造。
減碳作為“雙碳”目標的重要基礎,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全面提速。黔西電廠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關于燃煤機組排放限值的環保要求,加快開展300兆瓦及以上“W”火焰鍋爐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改造。
走超低排放“綠色之路”,科技探索和技術革新就是那顆關鍵棋子。
“超臨界火電機組本來就具有顯著的改善環境效果,按照5號機組(超臨界機組)脫硝系統中原有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的技術,在節省投資和不增設的情況下,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是我的目標。”黔西西電廠生技部專工王玉榮介紹,通過第二、三層蜂窩式催化劑更新為板式催化劑;對現有氨噴射系統進行動態分區噴氨改造;在每臺反應器前煙道內加裝大范圍煙氣混合器等優化改造,最終,5號機組脫硝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實現了設計目標:SCR(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入口氮氧化物濃度不高于900mg/Nm3,出口氮氧化物濃度不高50mg/Nm3,脫硝效率不低于94.4%。
“在電力保供中擠出的改造時間,我們爭分奪秒,比預計工期提前3天完成改造,成為首家完成2021年國家電投脫硝超低排放改造企業。”王玉榮自豪地說,按照機組5000利用小時計算,改造后氮氧化物排放同比降低近1000噸。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陳玲
通訊員 孔令捷
編輯 張秀云
二審 馮倩
三審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