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頭繩的顏色都要統一?河南鄭州一位小學家長在網上反映的奇葩校規,火了。
近日,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河南鄭州市高新區某小學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如上學要求女生佩戴統一顏色的頭繩等。對此該區督查室稱:是進行儀表教育,以促使學生注重儀容儀表,體現整潔美觀、樸素大方、朝氣蓬勃的學生形象。
但顯然,這樣的解釋沒有取得讓人心服口服的效果。一些網友調侃,按照這樣的儀表教育,學生的鞋帽顏色、發型豈不都得統一?按此邏輯,很有可能換一任校長,該小學女生就可能會被要求換一種顏色的頭繩。
對于中小學生的著裝發型,只要符合《中小學生守則》日常規范,衣著整潔,經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頭,早晚刷牙即可,完全沒有必要細化到統一發型、統一頭繩顏色等地步。學校這條要求的背后,是把“樸素”等同于“千篇一律”,難免被網友諷刺“拿著雞毛當令箭”。
另一方面,統一就好嗎?教育可不是標準化生產車間,不是流水線,教育的對象是人。實際上,小女生佩戴頭繩,無非是扎個辮子,讓整體形象顯得大方利落、清爽整潔、活潑可愛。頭繩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顏色,既符合小女孩正常的愛美之心,也能讓她們在穿著的細節之處凸顯不同的審美個性。追求美和個性,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只要不攀比,反倒應該鼓勵孩子們表達個性,一味地壓抑,效果適得其反。
關于學生的儀表教育,學校本可以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穿著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但揪住學生頭繩不放,不尊重學生審美個性,反而體現出對學生個性的不尊重,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這恰恰是個別學校教育理念流露出的形式主義作風。
我們更擔心的是,這種追求“統一”、粗魯規范的形式主義會不會注入到整個教育層面。學生群體是多元的,教育也應該是以人為本,綻放出不同的煙火。事實上,這種“統一觀”是長久以來我們教育觀念上存在的弊病。
小學的5年或者6年,是一個人三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要個性化地培養每一個孩子,我們也希望,祖國的花朵可以千姿百態地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