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0日報道 德國《南德意志報》網站4月17日刊登題為《“對所有人而言,代價都將是巨大的”》的文章,作者是克勞斯·胡爾弗沙伊特。全文摘編如下:
走出講課大廳,來到政治聚光燈下,前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擔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已經一年多了。除了學術講座外,這位55歲的法國人還掌握了直言不諱的藝術,正如他在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部辦公室接受采訪時展示的那樣。
(相關資料圖)
記者問:根據您的預測,今年所有主要歐盟經濟體都將增長——德國除外。
皮埃爾-奧利維耶·古蘭沙答:因為最近的銀行業動蕩,可能會使企業更難獲得貸款。德國的通貨膨脹率仍然很高。這使得我們之前預測德國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將小幅增長0.1%變成將小幅萎縮0.1%。對此,人們不應該高估。
問:您在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寫道,經濟普遍低迷的高峰似乎總體上已被越過,但同時全球經濟風險也在增加。這兩種情況為何一起出現?
答:這是一種劈叉動作:一方面,我們已經克服了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和能源價格沖擊等一些問題;另一方面,新舊火種隨時可能燃起,一切都將陷入困境。只要看看最近的銀行業動蕩就行。近年來,機構大量投資國債,由于央行大幅上調主導利率,國債幾乎不產生任何利息,因此很難出售。我們相信,歐洲銀行尤其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盡管如此,金融市場還是很緊張。
問:為什么?如果銀行確實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受到更好的監管和配備更多資本,那么就沒有理由緊張,不是嗎?
答:首先,還有一些金融機構不受嚴格的銀行規則約束,我們不知道它們究竟能承擔多少可能的損失。此外,銀行業務以信任為基礎,在當前這樣的時期,金融市場會考慮哪些機構總體上準備不足。這就是為什么像瑞士信貸這樣的大公司會陷入困境,盡管主導利率的上升不會給它造成任何問題。
問:2008年危機后,各國政府向公民承諾進行改革,以確保銀行不再需要以納稅人的費用來救助。政客們是在吹牛嗎?
答:是,也不是。一方面,政府在過去15年中做了大量工作來提高銀行業的彈性并保護納稅人的錢。但是,假設國家可以預見到每一個問題并及時采取預防措施來避免它,是不切實際的。為了將任何恐慌扼殺在萌芽狀態,各國必須明確表示它們有財政資源來干預極端緊急情況。德國擁有這些資源,但其他歐盟國家則不那么明確。最終組建歐洲銀行聯盟,例如建立共同的存款保險,是非常重要的。
問:戰爭、氣候變化、銀行業問題、通貨膨脹,這些問題實際上已經夠多了。現在,世界也面臨著分裂為相互競爭的權力集團的危險。西方也在為此作出貢獻,出于安全考慮,它希望減少對中國等系統性競爭對手的經濟依賴。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什么?
答:首先,重要的是,對更多獨立性和更多彈性的渴望是絕對合理的。在大流行期間,我們了解了讓供應鏈完全依賴生產成本最低的地方意味著什么。因此,在這方面擴大自己的選擇是有意義的。其次,像一些人要求的那樣,簡單地將許多商品的生產“帶回家”是沒有意義的。那將太昂貴了,因為這種要求背后通常隱藏著保護主義或民粹主義動機而非經濟動機。最后,我們可以看出,政治因素已經在企業的投資決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或者換句話說,貿易流動越來越多地發生在政治集團內部,而不是政治集團之間。
問:那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答:如果只是為了變得更有彈性,那沒關系。但如果超出這個范圍,那就很糟糕,因為那會減少增長、繁榮、貿易和新技術的傳播。對所有人而言,代價都將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