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火炬中心日前公布2022年度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結果,廈門火炬高新區在參評的169個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11位,再度刷新歷史最好成績。評價結果顯示,廈門火炬高新區在創新經濟貢獻、數字經濟發展、企業開放創新、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等方面表現突出。近日,記者走進廈門火炬高新區,感受這里的科技創新活力與激情。
構建全周期綜合服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廈門火炬石墨烯新材料孵化器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了福建省內石墨烯領域首個獲得“CNAS”“CMA”雙證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在該平臺實驗室里,檢測人員許淑虹正在對材料進行掃描檢測。“我用的是掃描電子顯微鏡,可直接觀察納米材料結構,最大可放到20萬倍。同時,我們的設備配備X射線能譜儀,可進行顯微組織形貌的觀察和微區成分分析。”許淑虹說。
據悉,該服務平臺從2018年開始建設,總投資5000萬元。廈門福納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其客戶之一,該公司人員雷斌說:“我們作為火炬高新區的企業,在石墨烯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進行材料檢測,可享受5折檢測優惠,極大節約了研發成本。”
廈門火炬高新區創建金融服務中心,為企業精準畫像,高效匹配惠企政策,智能撮合融資產品;緊盯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這一關鍵,搭建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并出臺了智能化改造補助政策,對智能化設備補助10%,工業軟件補助40%。
廈門瑞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圖像感知產品和解決方案提供商,疫情期間,該公司智慧機場項目被延后,導致施工期限拉長、下游回款時間加長。金融服務中心得知情況后,協同中國銀行上門服務,根據該公司成長階段的需求及未來發展潛力,最終為其提供1000萬元貸款額度,助企業渡過難關。
“我們扮演著推動企業往智能制造方向轉型升級的角色,深挖企業需求,通過篩選平臺上365家服務商,為企業需求選型配對。”廈門火炬高新區智能制造服務中心運營負責人黃選勝說,目前高新區共有221家企業開展了不同層級的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服務,促使企業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實現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
全力服務企業創新
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廈門國家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廈門科技創新的發源地之一,近年建成了包括火炬園、廈門軟件園、廈門創新創業園、同翔高新城等多園區產業發展大平臺,重點發展平板顯示產業、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產業、電力電器產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等產業鏈(群)。
廈門火炬高新區緊抓科技創新“牛鼻子”,建立起“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市級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多層次、分階段、遞進式培育各類創新型企業。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創新創業處處長王蕾說:“對于小微企業,我們通過專業服務進行孵化,相當于把蛋孵成小雞,讓小雞慢慢成長,再孕育出雞蛋。”廈門市美亞柏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在廈門軟件園成立,是第一批入駐的企業。如今,成長起來的美亞柏科已培育出子公司——廈門服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對于小微企業的發展,廈門火炬高新區還推出了旨在為企業提供真金白銀支持的“火炬創新券”電子票據,鼓勵企業積極購買和使用各類創新服務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服務內容涉及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法律等7個方面,補貼額度為40%到50%。數據顯示,每年園區超3萬家次企業可享受到“火炬創新券”,為企業降本超5億元。
新冠疫情期間,本地供應環節相對薄弱的問題困擾著廣大企業。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經濟發展處副處長程勇杰表示:“我們一方面積極推動相關措施落實,讓企業能夠在廈門找到相應的配套供應鏈;另一方面通過招商,在廈門形成本地配套。通過這兩個環節進一步完善廈門火炬高新區的產業鏈和供應鏈。”
今年開始,廈門火炬高新區每個季度圍繞一個產業鏈,由鏈主企業提供他們的供應需求,本地企業尋找配套,進一步釋放本地供應鏈效能,達到精準對接。高新區管委會招商處處長李雪婧告訴記者,廈門火炬高新區著力于龍頭企業的供應鏈發展,通過天馬微電子、海辰儲能、寧德時代等鏈主企業舉辦了多場供應鏈活動,促成產業鏈的形成以及上下游供應鏈的完善。
產城融合共發展
在同翔高新城指揮部一樓,記者看到了同翔高新城的沙盤,鱗次櫛比的企業廠房、并排林立的高樓大廈、風景優美的濕地公園,一座布局優化、功能完善、文明整潔的新型城鎮躍然眼前。
同翔高新城由同安、翔安兩個片區組成,規劃總面積約47.6平方公里,其中工業用地面積14.94平方公里。同翔指揮部規劃和用地保障部副主任陳鋼表示:“片區遵循‘以產興城、產城融合’的發展路徑和‘組團發展、功能互補’的發展定位,全面構建生態成網、生產成鏈、生活成組的空間交匯融合體系,著力打造全國領先、全省標桿的現代新興科技產業新城。”
站在同翔高新城指揮部的頂樓抬眼望去,西邊是恬靜優雅的田園風光,東邊是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的項目工地。同翔指揮部投資促進部工作人員官建武說:“依托天馬、中創新航、廈門新能安、海辰儲能等龍頭企業‘磁石效應’,我們重點引進正極、隔膜等材料生產研發企業,逐步實現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集群化發展。”
目前,廈門火炬高新區擁有五大產業鏈,分別為平板顯示產業、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產業、電力電器產業、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及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其中,在平板顯示方面,廈門火炬高新區擁有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生產線、第8.6代新型顯示面板生產線兩個百億元級項目;在計算機與通信設備方面,廈門引進神州鯤泰、浪潮等企業入駐,形成了火炬高新區的第二條千億元級產業鏈;在電力電器方面,圍繞施耐德、ABB這兩家企業,拓展對應的上下游企業。
在李雪婧看來,科技創新是個永恒的話題。從成立之初,廈門火炬高新區的初心只有招商引資和創新孵化,這兩條生命線始終是互相交融。如今,廈門火炬高新區以發展數字經濟為主線,扎實推動先進制造業與軟件信息服務業齊頭并進、融合發展。
廈門火炬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賴建州表示,下一步,廈門火炬高新區將進一步圍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提前培育和布局數字經濟新產業,快速躋身國內數字經濟產業一線園區,努力將高新區打造成為廈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樣板,勇當“兩高兩化”城市建設的排頭兵。(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