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13日晚,形體及面具戲《水生》在象鼻山前演出。
桂林藝術節期間,形體及面具戲《水生》在象山景區上演。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該戲第一次在外景完整演出,桂林戲迷們有幸能夠欣賞,可謂興奮又自豪。
13日、14日晚,《水生》如期在象山景區上演,來自三拓旗劇團的演員頭戴面具,以象鼻山與漓江水為背景,動情起舞。一個多小時里,沒有任何臺詞,舞臺上,燈籠忽明忽滅,江風習習吹來,樹葉沙沙作響。劇中,“水鬼”和“老漁翁”雖不說話,但形體舞蹈帶來豐富的身體語匯,講述了精彩的神話故事。
《水生》是經典的儺戲表演,改編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之王六郎》。在一條河里,住著一個水鬼叫王六郎,為了能離開冰冷的河水去投胎轉世,他每天想盡辦法,為的就是能拉下一個活人溺水來做他的替身。有一天,六郎遇到了一位善良的老漁翁,這一人一鬼以酒相會成了忘年之交。于是,一個看似清冷實則充滿情誼的故事開始了。
在這部形體戲劇里,觀眾能看到許多中國戲曲的元素。儺戲與現代舞蹈巧妙銜接調動現場的情緒和氣氛,扇子與燈籠展現水與火的意向,神秘的祭祀文化和粗獷的酒文化貫穿劇情始終。
劇中“老漁翁”的扮演者吳迪表示:“形體戲劇在國內并不算多。在創作之初,我們就是想用獨特的元素和方式,讓觀眾接觸到多元化的戲劇。”
據悉,《水生》開演的10年時間里,幾乎只在劇場里表演,此次來到2022桂林藝術節,是第一次在外景完整演完。吳迪感嘆道:“這是我第一次到桂林,這里的山水有種靈氣。我們在岸邊上演《水生》特別符合劇情,和在劇場中演完全是兩種感受。在美麗的自然環境中,我的身體非常自由,風聲、水聲、觀眾的唏噓,融為一體,能讓我更加投入,與觀眾的情感連接更為緊密。”
一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后,觀眾在謝幕時對演員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對于能在象鼻山前觀看一場精彩的形體藝術,桂林戲迷們紛紛表示,既興奮又自豪。“美麗的桂林山水讓這部神秘的儺戲增添了幾分神秘感。”老戲迷、市民汪先生說,他喜歡這部戲劇,傳統文化和桂林山水結合得很好,希望這樣的演出在桂林越來越多!
記者馬翔/文 李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