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一直以來都是我國居民餐桌肉類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居民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全國各個地區的餐桌上,以豬肉為主角的“硬菜”幾乎老少通吃。日常飲食中,更是少不了豬肉的身影。可以說,國人對豬肉總有一種情有獨鐘的感覺在里面。
【資料圖】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兒時記憶中令人垂涎欲滴的豬肉卻不再如過去那般香了。
現在,人們吃豬更加自由了,但卻出現了“肉質粗糙沒嚼勁不說,時不時還會被柴到”。真的是豬肉變難吃了嗎?
其實,豬肉不香了
不是你變了
而是豬變了
豬肉品質是一個復雜的性狀
它的評判指標有很多
到底是什么因素影響了豬肉口感?
一、品種
目前豬肉中已檢測出碳氫化合物、醛、酮、醇、酯、呋喃、吡嗪等多種揮發性物質,這些成分在不同品種的肉中絕大部分是相同的,只是含量不同。
例如我國地方豬種豬肉中含有豐富的糖、脂肪、蛋白質等風味前體物,而從國外引入的瘦肉型豬脂肪含量少,肌纖維粗,因此,口感不如地方豬肉。
地方豬種是我國勞動人民經過長期選育而來的,是寶貴的基因庫,我們應該發揮地方豬種的優勢,培育風味良好的特色豬種。
二、豬齡
豬肉嫩度受生豬年齡的影響。仔豬,因其肌纖維細、結締組織的成熟交聯少,所以肉質鮮嫩,而隨著年齡的增加,結締組織的成熟交聯逐漸增多,肌纖維變粗,致使嫩度下降。
有研究表明,隨著日齡的增加,肉質逐漸改善,但在220日齡后趨于穩定,這就要求生產實際中注意豬的屠宰日齡,過早屠宰不利于肉質的提高,過晚屠宰既浪費生產成本,也不會改善肉質。
豬肉品質除受年齡影響外,還受生豬性別的影響,公豬肉肌纖維斷面顆粒大,且其中含有雄烯酮、糞臭素、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影響風味的物質。
三、飼養方式
飼養方面主要包括飼料營養水平、飼料成分和飼養管理。
飼料營養水平是影響豬肉品質的因素之一,飼喂高能量、低蛋白的飼糧,豬肉脂肪含量較高,肉質肥軟;飼喂高蛋白、低能量的飼糧,肉質緊實,脂肪含量少;賴氨酸、蘇氨酸、半胱氨酸等氨基酸對肉質影響也較大,飼糧配比時要注意添加量。
除了飼料營養水平外,飼料成分也會影響豬肉品質。飼喂過量的玉米會使豬肉色澤變黃,主要是由于玉米中的黃色素沉積于豬脂肪和肌肉組織中造成的;飼料中的硫丙烯、二硫丙烯、大蒜素、香味素等物質會使豬肉發生特殊氣味,影響肉質。
另外,豬肉品質也會受飼養方式的影響,例如對豬設有專門的運動場所,增加青綠飼料、粗飼料的飼喂量能夠改善豬肉品質。
四、其他因素
屠宰方式、待宰時間、運輸時間等宰前因素以及燙池溫度、烹飪方式等宰后處理均會影響豬肉品質。
例如二氧化碳窒息法與電擊法相比,能顯著降低白肌肉的發生幾率;減少運輸時間、延長待宰時間能夠減緩豬只應激;燙池溫度不易過高 ,超過60℃會使豬肉燙老、翻卷,進而影響豬肉口感。
近些年來,豬肉越來越難吃遭遇了口碑下滑,歸根結底是養殖原因。由于外國豬種的大量引進,中國的地方品種豬受到了巨大沖擊,而且有的品種豬或者類群已經瀕危甚至已經滅絕。
養殖周期短,瘦肉率還高,“洋豬”們憑借著超高性價比,快速受到了養殖戶的偏愛。相比之下,中國的本土豬們就尷尬了,土豬生長周期長,消耗成本高,多數養殖戶都不喜歡飼養,吃上一口正宗土豬肉越來越難。
綜上所述
在實際生產中
應從合理選擇品種、加強科學的飼養管理
減少宰前應激等多方面進行調控
以此保證最佳肉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