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深圳
(相關資料圖)
女童曉月(化名)反復高燒其父母多次用75%酒精擦拭和濕敷導致孩子急性酒精中毒出現了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大腦功能受損被送入重癥監護室(ICU)引發關注女童反復高燒父母用75%酒精擦拭和濕敷
這天晚上,快5歲的曉月(化名)反復高燒,吃了退燒藥也不見效。夫妻倆想起了老家流傳的“偏方”:酒精擦身。
他們翻出家中的75%酒精噴霧,將棉片噴濕后,敷在孩子的額頭、腋窩、肚子上,再用酒精棉片擦拭身體和四肢。
孩子體溫一升高,他們就用酒精濕敷和擦身。沒想到,忙活了一天,曉月高燒未退,還吐了四五次。她的臉色蒼白,尿少,整個人也蔫蔫的。夫妻倆趕緊將孩子送往深圳兒童醫院。
曉月在補液治療時,漸漸出現嗜睡、意識模糊、雙眼上翻凝視等癥狀,最后竟然陷入昏迷!緊急搶救后,她被送入重癥監護室(PICU)。檢查發現,她急性酒精中毒,出現了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大腦功能受損。
△檢查發現,患兒出現了顱內多發病變。
經過治療兩天后,曉月醒了。一周后,她被轉入神經內科繼續康復治療。近日復查時,曉月除了語速稍慢,沒有其他問題。
“想不到,酒精擦身退燒,危害這么大!”其實,這還算幸運的。用這種酒精擦身退燒,還鬧出過人命:
為什么不建議用酒精擦身降溫?
醫生表示酒精揮發確實是能帶走熱量但是沒揮發的部分會進入到孩子的皮膚蓄積后可能會導致急性酒精中毒嚴重的會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孩子和成年人相比皮膚較為薄嫩,而且孩子當時處于發熱狀態,代謝較為旺盛,毛細血管和皮膚毛孔都是擴張狀態,通過大面積高濃度的酒精濕敷皮膚后,是可以通過孩子皮膚吸收入血的。”
醫生提醒:這4種退燒法也千萬別試!深圳兒童醫院急診科醫生表示孩子發燒時捂汗、退燒針、藥物灌腸、捏痧刮痧等也是不可取的方式
▼01 捂汗
小時候只要發燒,老人都會出主意,“捂一捂,出一出汗就好了”。
其實,這經不起推敲。捂著會導致熱量散不出去,反而容易使體溫升高。
就算捂出了汗,捂汗退燒的功效也只是暫時的,孩子丟失大量的汗液,反倒可能造成脫水,甚至引起捂熱綜合征,嚴重可導致死亡。
02 退燒針
常用的退燒針,就是柴胡注射液和注射用賴氨匹林。
但幾年前,這兩者就被藥監局“點名”了。
一些孩子注射賴氨匹林后,出現了驚厥、嘔吐、昏迷等副作用,嚴重時可直接導致死亡。
早在2018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曾發布公告:3個月以下幼兒,禁用注射用賴氨匹林,16歲以下兒童慎用。
而注射柴胡之后,容易引起過敏等副作用。
03 藥物灌腸
“快速退燒,無創傷無痛苦!”一些無良小診所,會推薦藥物灌腸。灌腸過程中,藥物劑量把控不好,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肝腎。操作不當,還可能造成腸穿孔,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04 捏痧/刮痧
寶寶皮膚嬌嫩,用這種方法很容易造成軟組織挫傷。
而且對于不掌握醫學常識的家長來說,貿然進行所謂的“捏痧”,只會對娃的身體造成傷害。
孩子發燒如何正確物理降溫?
科學的退燒方法其實很簡單,就這3招:
●科學護理
38.5℃(有熱性驚厥史的孩子為38℃),是一個可以給孩子喝退燒藥的參考值。
但是,如果孩子精神狀態好,就算體溫到38.5℃了,也不是必須用藥。可以讓孩子多喝水,通過自然地出汗、排尿帶走身體的熱量。
也可以提高室內溫度后,適當減少孩子的衣物,幫助孩子的身體散熱。
●口服退燒藥
如果燒到了38.5℃,也沒啥精神,那就得喝退燒藥了。(3個月以下寶寶發燒,不建議自行用退燒藥,應及時就醫)。
兒童口服退燒藥有兩種:泰諾林(對乙酰氨基酚),美林(布洛芬)。
3個月以上的寶寶,推薦選用泰諾林;6個月以上,美林/泰諾林,選一種用就可以了。
但是,一定要記住:退燒藥不推薦混著吃,也不要加量吃。
首先要注意劑量,建議遵醫囑或按照說明書要求使用;其次,要注意用藥間隔。同一退燒藥應間隔4~6小時,一天不能超過4次。
●退熱栓
如果孩子對口服退燒藥不耐受,也可以考慮選擇使用退熱栓。
常見的栓劑有對乙酰氨基酚栓劑、小兒布洛芬栓。不過,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口服劑和肛栓劑同時使用。保險起見,這個操作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