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大貓好規劃(ID:damaoplan)
一直有人吐槽,保險有兩個不賠,這也不賠,那也不賠。
不過,吐槽不是目的,順利拿到保險金才是目的。
貓妹總結了下,做好下面這幾件事,能讓理賠更順利些。
買對險種,知道保什么
保險有很多種,并不是說咱們隨便買個什么保險,出什么事都能賠。
買個冰箱,總不能指望它洗衣服吧?
只有對應咱們的需求,買對險種,才能保障咱們想要保障的。
其中,家庭必備的四大險種有:
1、重疾險,患上合同中約定的疾病并達到標準,就直接賠一筆錢。
這筆錢和咱們買的保額相關,保額越多賠的也越多,不管你實際花了多少錢,它都是這么賠。
拿到這筆錢后,你可以用來治療,也可以用來彌補生病不能工作的收入損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它主要就是保大病的,現在的重疾險通常可以保障100多種重疾,當然,大部分也都涵蓋了中癥、輕癥,也就是稍微輕微一點的疾病,也能保障。
2、百萬醫療險,因意外或疾病住院產生的醫療費,可以報銷。
通常是限定在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普通部住院,小部分支持特需部、VIP部、國際部的住院報銷,大家投保前要了解清楚。
它就不是直接給錢了,而是按照咱們實際花的報銷,而且只報銷醫療費,最終報銷的錢,不會超過咱們花的。
所以,它主要就是用來報銷住院醫療費的,報銷額度通常可以達到幾百萬,大家不用擔心額度不夠,昂貴的自費藥、進口藥、靶向藥也能報銷,很好的彌補了醫保的不足。
3、定期壽險,在保障期限內,被保人身故或者全殘,受益人可以拿到一筆錢。
它主要就是轉移咱們頂梁柱在家庭最需要咱們的時候不幸去世而給家庭帶來的經濟危機,萬一咱們離開了,家人可以拿到一筆錢,他們的日子就還過的下去。
4、意外險,主要是轉移意外風險的。
現在的意外險通常包含意外身故/傷殘保險金和意外醫療報銷責任。
意外身故/傷殘保險金,和重疾險、定期壽險的賠付形式一樣,也是定額給付制,也就是直接給一筆錢;而意外醫療報銷,則類似于百萬醫療險的賠付形式,報銷制,即參照實際花費的意外醫療費來報銷。
另外,有的意外險還包含意外住院津貼,也是直接給錢的,參照實際住院的天數給的。
關注不保什么
除了知道咱們買的保險大體保什么,還要了解它不保什么。
因為保險通常還會約定一些特殊情況不賠,就在它的“免責條款”里了,比如:
重疾險,既往癥及其并發癥、先天性畸形、變形和染色體異常、遺傳性的疾病通常不會賠;
百萬醫療險,慢性病、牙科治療、美容康復等非治療行為通常不會賠;
定期壽險,故意殺害、故意傷害等違法犯罪的情況,通常不會賠;
意外險,食物中毒、中暑、高原反應、藥物過敏、高風險運動等,通常不會賠。
另外,還有一些保障內容里的限制,也要結合著看,比如:
重疾險的保障內容是合同中約定的疾病,那如果不是合同中約定的疾病,或者沒有達到標準,就不會賠;
百萬醫療險,如果沒有達到重疾程度的話,通常有免賠額,那么免賠額的部分就是不報銷的,另外,上面說到了有醫院限制,那么去錯醫院的話,也是不報銷的。
關注各種期限
弄明白了保險保什么、不保什么,還要關注是否在保障期,如果已經過保,出險了肯定也是不賠的。
咱們買的保險通常會涉及到以下幾個期限:
等待期,也叫觀察期,剛買保險的一小段時間(醫療險一般是30天,重疾險90-180天),這段時間出險的話不賠保額,只返還已交保費,過了等待期,保險才正式進入保障期,這也是為了規避道德風險。意外險通常沒有等待期,但它也并不是剛買完就生效的,次日零時或者隔幾天才生效,大家投保時要注意何時生效,如果還沒生效就出險了,也是不賠的。
寬限期,和咱們續交保費有關,如果沒及時交上保費,保單并不會立即失效,會給咱們一個寬限期,這段時間依然是有保障的,咱們把保費補交上沒有任何影響。
中止期,如果在寬限期還沒把保費補交上,那么保單就進入了中止期,這段時間就沒保障了,出險了不賠,不過如果咱們想恢復保障,在這段時間把保費補交上就可以了,如果中止期內也沒把保費交上,那么保單就徹底終止了,想要保障的話只能重新投保。
認真對待健康告知
最后就是貓妹過往一直強調的健康告知了。
買重疾險、百萬醫療險這類健康險時,需要進行健康審核,線上有點像健康問卷調查。
一般會問,比如身高、體重、過往病史、家族史、近期體檢結果,是否在近2年內住院、是否吸煙等等。
另外,投保須知中也會涉及到一些需要告知的事情,比如職業、國籍等等,只有符合投保條件,才能投保。
這些問題,一定要如實回答。如果沒有如實告知,以后出險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如果發現有所隱瞞,是可以拒賠的。
很多人不信,保險公司怎么會知道過去的健康情況呢?
其實,保險公司從過往的體檢報告、就診記錄中就能查到蛛絲馬跡。
所以,不要存在僥幸心理,給日后理賠留下隱患,一定要如實告知。
關于保險,如果您有任何問題,可以跟貓妹小助手(微信damaocaijing01)聊聊。
撰文| 平安
頭圖| Ritomm
排版| 小嗨兔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大貓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