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壽險而言,財險行業壓力更甚。
文/每日財報 程意
看過2021年壽險公司的表現后,《每日財報》再來帶大家梳理一下非上市財險公司的具體表現。
在寒潮中落幕的2021年,對保險行業來說,無疑是史上最難過的一年。大到頭部險企,小到從業者,在疫情反復中,都飽受著不同程度的陣痛。2021年保險業以4.05%的增速收官,遠低于同期GDP增長。較為糟糕的是,我國財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增速僅為1.92%。
據統計,2021年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的合計保費收入為3930.24億元,同比2020年(3732.76億元)增長約5.29%;合計凈利潤為43.26億元,同比2020年(51.29億元)下滑約15.64%。
具體而言,在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52家盈利,23家虧損,且這種虧損普遍集中于中小險企。而財險行業之所以整體盈利能力減弱,主要因2020年起實施車險綜合改革,導致車險成本率大幅增長,車險承保利潤下降。
(數據來源:各公司年報及償付能力報告)
01
綜改之下,虧損擴大
對比2021年非上市壽險公司和非上市財險公司的經營業績表現,不難看出財險公司遠不及壽險公司。在2021年,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的合計凈利潤才43.26億元,而泰康人壽僅在2021年的凈利潤就達258.76億元。
所以,相比壽險公司,財險公司的發展更為艱難。從保費增速來看,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中有33家險企的保費增速落后于財險行業整體增速(1.92%),其中有29家險企的保費增速小于0。
究其原因,2021年財險公司保費縮水,除了受財險行業內競爭主體增多的影響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于車險綜合改革的落地。在2020年9月,車險綜改實施初期,對整體車險的經濟效益影響并不顯著,但到2021年車險綜改的全面實施,對保費收入的影響就逐漸顯現。
但貌似對于財險公司而言,相比保費的增長,公司能否盈利更為困難。據統計,在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有23家虧損,大多為中小險企。其中,虧損超2億元的險企有7家,分別為東海航運(-2.07億元)、都邦保險(-2.43億元)、長江財產(-2.66億元)、安盛天平(-2.67億元)、海峽金橋(-2.76億元)、渤海財險(-3.50億元)、亞太財險(-4.96億元)。
另外《每日財報》注意到,在上述虧損的7家險企中,東海航運和渤海財險將在今年迎來新掌門人。其中,東海航運自2015年成立以來從未實現盈利,其雖然為國內首家航運保險法人機構,但航運業務優勢并不顯著。而渤海財險則受制于車險業務占比較大,凈利潤持續承壓,在2020年(凈利潤0.08億元)稍有好轉后,就再度跌入泥潭。此番新董事長的上任是否能帶領東海航運和渤海財險實現盈利,也值得外界期待。
02
亞太財險凈利墊底
在現已披露的財險公司中,亞太財險以凈虧損額4.96億元墊底,同比2020年的凈利潤0.614億元下降5.57億元。
事實上,亞太財險在2021年前三季度的表現就有所預兆,自一季度開始就處于虧損狀態,此后虧損進一步擴大。在2021年第一、二、三、四季度,凈利潤分別為-0.28億元、-0.20億元、-1.09億元、-3.39億元。
此外據《每日財報》了解,亞太財險自2017年扭虧轉盈后,凈利潤就始終保持增長態勢,至于此次再度跌入“谷底”,也或與股權結構不穩定,且大部分股權處于被質押或凍結狀態有關。
在2021年10月29日,民生信托通過“以物抵債”的形式取得新華聯控股所持有的亞太財險2.7%股權。至此,民生信托持有亞太財險20%股權,為其第二大股東,而新華聯控股(000036)也退出其股東之列。
值得注意的是,亞太財險有近九成以上的股權遭到質押或凍結。雖然這種現象在市場上不少見,但這對于公司本身而言還是具有較大的風險,且亞太財險作為泛海系旗下子公司,易受泛海系債務危機影響,對其經營業績產生壓力。
另一家出自“海航系”的華安財險,其股權質押比例也超過八成。好在華安財險于2021年實現了盈利為0.08億元,但較2020年的0.13億元下降了38.46%。
此前,華安財險表示,凈利潤的下滑主要受車險業務的拖累。不過,《每日財報》注意到,華安財險屢收罰單。據不完全統計,僅2021年內銀保監會對華安財險及相關責任人共開具了21張罰單,罰款金額合計617.7萬元。
03
鼎和財險沖榜,國壽財險下滑
在2021年75家非上市財險公司的盈利榜單中,鼎和財險以凈利潤10.63億元位于榜單之首,英大財險和國壽財險分別以凈利潤10.22億元和6.53億元,位列第二和第三。
據《每日財報》統計,在2020年非上市財險公司中,盈利榜單前三名分別為國壽財險、英大財險、陽光財險。其中,國壽財險以凈利潤17.85億元一舉奪魁,而彼時鼎和財險位列第四(凈利潤:8.06億元)。
那么是何原因導致百億規模險企國壽財險凈利潤大幅下滑?鼎和財險又是如何“異軍突起”的呢?
作為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子公司,國壽財險自成立以來就備受關注。在2018-2021年,國壽財險實現保費收入分別為691.54億元、771.16億元、864.77億元、916.0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2億元、22.6億元、17.85億元、6.53億元。可見,國壽財險的保費收入始終保持增長,但凈利潤存在較大波動。
通過比較其2018-2020年年報,可以發現近年來國壽財險保費收入主要來源于機動車輛保險,其次分別為責任保險、農業保險、企業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僅在2020年,國壽財險近71%的保費收入來自于機動車輛保險。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國壽財險的上述5種險種均處于承保虧損,合計承保虧損達22.64億元。而僅機動車輛保險承保虧損就達7.56億元,這或受2020年開始實施的車險綜合改革影響。
(圖片來源: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信息披露報告)
與國壽財險類似的是,在一眾險種中,鼎和財險的機動車輛保險業務收入位列第一,且在2020年該項承保利潤為負值(-6913.4萬元)。但鼎和財險的企業財產保險業務收入和對應的承保利潤都較高,是支撐公司盈利的核心。
從2018-2020年,其非車險業務——企業財產保險的保費收入和承保利潤始呈現出增長態勢,在2021年該項業務或繼續延續了這種增長,使得公司仍具有較高的盈利能力。
(數據來源:鼎和財險2018-2020年年報)
展望未來,財險市場的發展中心將進一步向非車險傾斜,中小險企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保費增長、持續盈利,或有必要緊跟時代潮流,積極調整發展戰略,提升非車險業務占比。
聲明:本文基于已經公開的資料或者受訪人提供的信息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每日財報。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