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行至2月中旬,一年一度的開門紅大賽,又到了重要的節點。
結果是不出意料,個險渠道延續新單下滑態勢,受此影響,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三大頭部機構總保費都開始出現負增長。
個險增長乏力,被大中小型險企齊齊看好的銀保渠道,2022年1月也未能再續輝煌,多重因素影響下,新單規模保費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即便過去數年一直保持高增長態勢的專業中介渠道,由于產品大量下架、競爭力不足等問題,也深感壓力重重。
從行業自身角度出發展望未來,似乎也沒有太多值得樂觀的因素:個險渠道轉型難以一蹴而就,銀保渠道競爭加劇,且政策仍存一定不確定性;很多頭部專業中介,則面臨著與個險渠道一樣的隊伍轉型難題。
但外部卻有不少樂觀的聲音傳來:“穩”字當頭的大背景下,更多利好政策預計將陸續出臺,溫和刺激國內經濟,助推消費復蘇,保險業必然受益;降息背景下,保險業逆周期屬性、剛性兌付優勢也將進一步凸顯;還有一個值得密切關注的因素,在“大疫不過三”的推測下,2022年已經被很多人視為“新冠疫情”結束的關鍵一年,如能擺脫疫情因素帶來的不安,伴隨經濟更強勁的復蘇,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勢必得到進一步提升。
這種樂觀的情緒也得到了第三方機構調研結果的支撐,德勤最新一項報告就表示,全球范圍內的保險公司都普遍對2022年的業務收入情況表示樂觀。
或許當下的壽險業就如當下的人們,春天雖名義上已經來臨,但寒潮影響仍在,都在嚴冬中等待真正的春天的到來。
個險困境持續
新單繼續下滑,續期保費也“拉不動”了,國壽平安太保總保費下滑
從目前獲得的消息來看,主營個險渠道的頭部險企在2022年1月這一最重要的開門紅時點,均出現了新單保費的下滑。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頭部險企由于續期業務龐大,在過去數年,即便新單保費負增長,在續期保費的拉動下,其總保費大多也能實現正增長,但在2022年,這一態勢被徹底打破,大多數頭部險企的總保費都出現了負增長——新單保費跌跌不休,連續期保費也“拉不動”了。
近日,國內上市險企紛紛披露1月原保險保費收入數據,顯示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五家險企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2072、985.74、558.84、466.19、358.6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5.3%、-0.6%、-1.1%、3.6%、30.2%。
可以看到,最頭部的3家險企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新華保險微漲,人保壽險則大漲30.2%。
而2021年1月,上述5家險企的原保險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13.1%、-5.2%、8.79%、12.8%、3.93%——除平安人壽外,其余4家均實現了原保險保費收入的正增長,與2022年1月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這種局面已經在業內人士的預料之中,具體分析原因,最直接的因素當是“基數高”——2021年1月,是舊定義重疾險停售之前的最后一個月,各公司都開啟了瘋狂的“炒停售”模式,直接推高了2021年1月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直接影響了2022年的增速表現。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剔除重疾險停售的影響后,個險渠道2022年1月整體表現或與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
此外,由于2021年業績壓力沉重,有公司延后了開門紅的時間,以至于開門紅相較以往準備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最根本原因還在于,個險渠道轉型尚未成功,人力下滑態勢繼續,預計全年下滑超300萬人,但與此同時,“以量換質”尚未取得顯著成效,提升的產能還不足以彌補下滑的產能。從這個角度出發,2022年的個險渠道,似乎依然不容樂觀。
銀保增速由正轉負
短期看,業務節奏擾亂是主因,長期看,渠道深層次矛盾也正在凸顯
由于近年個險渠道不振,銀保渠道重回險企戰略視野,因此保持了較高增速,就新單規模保費而言,增速雖遠不及總保費增速,但2021年整體也維持了個位數的正增長,2021年1月也是如此。
但2022年1月,即便是銀保新單規模保費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負增長,幾乎重新回到2020年的水平。
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有2021年1月基數相對較高的原因,另一方面則與《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正式發布,且預定在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有關。一些銀行提前調整了自身合作策略,一些險企也沒能很好地安排業務節奏,以至于只在2021年1月1日保持了一定的正增長,其后幾天,業務就開始出現顯著下滑。
后續,監管發布《關于做好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整改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并給予行業一年過渡整改期,行業才逐漸回到正軌,增長壓力大大緩解。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銀保渠道的新單規模保費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新單期交保費仍在保持正增長,顯示該渠道的業務轉型仍在繼續。
當然,相較短期難見成效的個人代理人渠道,作為公開市場的銀保渠道仍被寄予厚望,尤其是互聯網人身險新規落地后,大量中小型險企不得再網銷長期儲蓄型產品,為擴大規模,必須加大對于線下銀保渠道的投入力度。銀保渠道的快速增長依然可期。
《關于做好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整改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已經給行業吃了一顆定心丸,在摒棄了外部因素對于業務節奏的擾動之后,銀保渠道或相對較快的恢復新單規模保費正增長。
不過,不確定因素也還是存在,《關于做好銀行代理保險業務整改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給行業的整改過渡期只有一年,監管會否推出其他替代措施尚未可知,這給銀保渠道的未來經營埋下了不確定性。
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銀保渠道最大隱患還來自于渠道內部。
從銀行的角度來看,伴隨利率下滑,銀行存貸利率差面臨進一步擠壓,中收業務壓力勢必進一步加大。這是利好保險業銀保渠道發展的因素。
隱憂則在于銀保渠道的快速成長成熟。隨著對于保險業務重視程度的提升,銀行柜員的銷售能力也在險企幫助下快速提升,但一旦其能力達到一定水平,對險企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保險公司在與銀行的談判中將處于更加被動的地位。據悉,這一現象在招商、郵儲等銀保大戶已經顯現,兩家銀行在2022年都提升了手續費率。
銀行柜員普遍素質較高,學習能力也更強,在他們的快速成長下,即便是銀保渠道,留給險企的機會窗口或許也已經不多了。
等待春天
“穩”字當頭或有更多利好政策出臺,全球范圍險企看好2022年業務增長態勢
行業當下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困境,最直接的原因還在于消費者保險消費意愿不足,這其中有疫情加劇不安全感,促使人們減少非必要支出的因素,也有經濟低迷導致部分人消費水平確實下降的問題。
而這也成為很多人看好2022年壽險業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業界人士仍對全年增長情況表示樂觀。
一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穩”字當頭之后,所有部門都已經視“穩”為年度重要目標之一,預計在這一目標之下,各類型激勵手段會相繼出臺,刺激經濟發展,同時帶動消費者消費意愿提升。
另一方面,國內降息的大背景下,保險業的逆周期屬性、剛性兌付優勢將進一步凸顯,這也整體利好保險業發展。
有業內人士預計,2月受春節因素影響,保險業業績或仍將呈萎靡狀態,但進入3月,隨著各項利好政策的相繼出爐,保險業將逐漸回暖。
德勤新近發布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其2021年夏季進行的一項全球范圍內的調研顯示,全球范圍內的受訪保險公司仍持相當樂觀態度。來自北美洲、歐洲及亞太地區和國家的424位受訪者中,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預計下一年度的收入將“顯著增加”。這種樂觀態度與行業預測基本一致。
另據瑞士再保險瑞再研究院(Swiss ReInstitute)預計,全球保險業務需求將呈增長態勢,相較于2020年1.3%的跌幅,2021年與2022年所有險種的保費總額有望分別回升3.3%和3.9%。其中,2022年,中國預計將以9%的增幅領跑全球,新興市場(中國除外)將以4.9%的增幅緊隨其后,而發達市場的增幅預計相對溫和,僅為3%。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