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涂穎浩 每經編輯 廖丹
近日,A股五大險企均已披露開年首月保費數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財險“老三家”1月份合計保費為1142億元,同比增長11.96%。具體而言,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1月份分別實現保費604億元、328億元、21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8%、8.2%、12.9%。
相比財險復蘇明顯,壽險負債端依舊低迷。2022年1月,人保壽險、新華保險五大壽險公司合計保費約為4442億元,同比下滑0.18%,延續去年的低迷態勢。其中,保費規模前三的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三家分別實現保費2072億元、986億元、559億元,分別同比下降了5.34%、0.6%、1.06%。
壽險行業開年的低迷表現符合市場預期。東吳證券(601555)分析師在研報中指出,險企經營策略的轉換使行業“開門紅”缺乏驅動力,表現平淡,這也反映行業負債端承壓仍未解除。具體分析為以下幾大原因:一是消費整體低迷,壓制保險需求;二是普惠保險普及對商業保險的持續擠出;三是渠道轉型緩慢,監管愈發嚴格;四是產品供需嚴重錯配等多重因素制約,短期內保費改善空間或仍然有限。
三家壽險首月保費負增長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五大上市險企保費數據顯示,中國人壽、中國平安(601318)、中國人保(601319)、中國太保、新華保險1月份保費合計達5720億元,同比僅增長1.86%。具體而言,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的保費收入分別為2072億元、1365億元、1155億元、769億元、35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3%、1.2%、17.9%、2.3%、3.6%。
五大上市險企開年保費背后,幾大壽險公司保費負增長形成拖累。其中,保費規模前三的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三家分別實現保費2072億元、986億元、559億元,分別同比下降了5.34%、0.6%、1.06%。
一位市場觀察人士告訴記者,今年“開門紅”新單銷售情況不佳,與疫情干擾下銷售作業開展困難、經濟波動以及保險產品吸引力不足等諸多因素有關。以往壽險業務增長依賴人力的增長,近年來行業代理人規模持續收縮,同時行業轉型下代理人整體結構改善不明顯,壽險公司當下發展面臨困境重重。
壽險業當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并非一蹴而就。太平人壽總經理程永紅分析認為,背后主要涉及行業供需兩端的問題。在供給端,行業人口“紅利”消失,增員環境變難。在需求端,客戶基本剛需逐步被滿足,競爭逐步進入“紅海”。
“預計新單保費受同期高基數、隊伍規模下降、保障需求釋放較弱以及春節時點提前影響有所承壓,續期保費增幅未能填補新單降幅。”開源證券表示,考慮到業務經營節奏受到春節假期影響,預計2月新單價值同比改善概率較低,此外,由于主銷產品多為規模型產品,價值率相對較低,新單價值同比或承壓,預計2022年1季度各家險企新單價值同比或在-20%至-30%區間。
不過,人保壽險1月保費466億元,同比增長30.2%。對此,有券商分析認為,中國人保壽險及健康險版塊躉交業務持續發力,帶動1月新單保費大增,從而領跑同業。此外,新華保險1月保費359億元,同比增長3.8%。
財險“老三家”首月保費增長11.96%
與壽險業務不同的是,1月份財險上市公司保費出現明顯的復蘇跡象。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合計保費為1142億元,同比增長11.96%。其中,人保財險1月保費為604億元,同比增長13.7%。平安產險、太保產險1月實現保費328億元、21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3%、12.9%。
“財險板塊保費收入同比明顯優于此前預期,主要系車險保費同比超預期。”開源證券分析認為,人保財險1月車險保費275.8億元,同比增長14.5%,同比增速自2021年10月車險綜改壓力緩解后連續提升,主因或為龍頭險企在車險綜改后服務、定價、數據優勢明顯,市場格局優化,車險市場集中度提升所致,此外,新能源車銷量提升或一定程度上拉高車均保費。
除了車險業務增速走高,財險龍頭非車業務整體保持增長態勢。2022年1月,人保財險意健險實現保費收入169億元,同比增長15.1%;農險實現保費收入53.38億元,同比增長16.8%;責任險實現保費收入44.96億元,同比增長16.9%。
二級市場上,保險板塊表現持續低迷,從基本面來看,保險負債端拐點未至之際,多家券商在近期的研報中指出,資產端邊際改善或成為下階段投資邏輯。
平安證券認為,從資產端來看,地產政策邊際緩和、信用風險緩釋,美國加息預期持續升溫、長債收益率或有上行;同時,行業估值和機構持倉均處于歷史底部。在當前市場風格切換、避險需求和絕對收益配置需求的驅動之下,短期建議關注資產端改善和低估值明顯催化的保險板塊反彈行情。據開源證券測算,若長端利率預期回升至3%、地產鏈條風險化解預期回升,疊加EV增長,估值修復空間有望超過20%。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7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