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隨著輔助生殖納入醫保,風口下的輔助生殖市場得到關注。而隨著未來國內的輔助生殖技術和相關政策的逐漸完善,輔助生殖能否成為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值得大家期待。
看看最近的熱搜,“生娃”絕對是今年兩會最熱的話題。很多年輕人不想生,還有很多想生卻不能生。
受工作、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等因素影響,當今很多年輕人不孕不育的比例逐年升高,人工輔助生殖對于有意愿生育的夫婦來說是“剛需”,但高昂的費用讓不少人望而止步。
2月21日,北京醫保局公布,將門診治療中常見的16項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甲類報銷范圍。而本次北京納入醫保的16項輔助生殖項目中,試管嬰兒三代技術最受關注,包括胚胎基因診斷、胚胎遺傳檢測等多個項目,這項政策于3月26日正式實施。
此次創新性的政策出臺之前,臨床沒有任何輔助生殖技術項目能夠進行醫保報銷,僅有女性不孕不育有過醫保報銷的先例。所以商業保險一直是緩解不孕不育患者支付壓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也面臨著選擇種類少、保障范圍狹窄、輔助生殖牌照審批門檻高等問題。
而醫保的納入對于急需抱娃卻又自身生育困難的家庭來說可謂是福音,不過目前這項政策只在北京單地實行,北京也是全國首個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的城市。此次“壯舉”后,能否解決中國當下的人口困局?并刺激輔助生殖市場,成為下一個醫療賽道的新風口。
從三孩政策到醫保買單
催生焦慮背后是千萬級市場規模
《2021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我國人口出生率為8.52%,首次跌破10%,創下了1978來的新低。出生率降低與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孩子教育成本高、房價高居不下等原因有關,其中生育旺盛期婦女數量的持續下降是造成出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數據統計,2012年我國育齡人口有12.5%不具備生育能力,到2018年育齡夫婦的不孕不育率攀升到了15%,總數達5000萬,相當于每8對年輕夫婦中有一對存在不孕不育的問題。隨著不孕不育群體的持續走高,也催生了輔助醫療服務的需求,帶動了輔助生殖的市場。2020年,我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約330億、滲透率為7.9%,至2023年,輔助生殖市場規模有望增加到400億元,長期有望突破千億。
大眾熟知的輔助生殖技術一般為試管嬰兒和人工授精,這也是最常用、成功率較高的輔助生殖技術。試管嬰兒技術是通過精子和卵子分別從體內取出,但是在體外受精并且發育成胚胎,進而達到懷孕的目的。而人工授精是通過人工的輔助生殖技術將精液洗滌優化后,再注射到女性子宮內部,進而讓女性懷孕。
這些醫療手段價格不菲。我們以試管嬰兒為例,單次取卵的價格在3到4萬之間,而且成功率并不高,妊娠率能夠達到50%左右,這已經遠高于其他治療手段,通常一套費用下來要10萬元左右。
而此次北京將二三代試管嬰兒、人工授精、胚胎處理、卵細胞處理、精子處理等診療項目納入了醫保范圍內,極大程度地解決了患者們的支付壓力。
除了北京外,還有哪些地方會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范圍,也成為了大家關注的話題。以上海、廣州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極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的城市。在北京發布醫保新政的第二天,上海市醫保局就展開了調研會,研究輔助生育納入醫保的可能性。廣東省更是降低了生育保險待遇領取門檻的舉措,《廣東省職工生育保險規定》規定只要在單位繳滿1月社保,下個月就可以享受生育保險待遇。但河南醫保局也表示河南目前還沒有能力將醫保支付范圍擴大到輔助生殖,短期來看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不會在全國大范圍覆蓋實行。
同時,受此次北京輔助生殖納入醫保的政策影響,與輔助生殖相關的上市公司股票都有不同程度的漲跌,包括錦欣生殖、貝康醫療、康芝藥業(300086)、達嘉維康等。隨著輔助生殖賽道融資頻繁,賽道火熱,隱隱有成為醫療市場下一個新風口的趨勢。
商保也在行動:醫療、保險公司已經推出輔助生殖保險服務
最近在網上關于浙大一院試管嬰兒技術費用的評論引起了大家關注,一代試管是在2到3萬元左右,二代則在4到5萬元左右,而且并不能保證一次性成功,有的患者需要進行多次試管,高昂的費用確實給予了患者很大的經濟壓力。
輔助生殖一直存在的業內難題就是費用昂貴,同時輔助生殖服務需求量大,但是輔助生殖機構資源分布明顯不均衡,市場滲透率低。前文也提過,短期來看輔助生殖技術項目納入醫保不會在全國大范圍覆蓋實行。
醫保輔助生殖的嘗試剛剛開始,但在這個方向上,商保已經做了不少事情。不同的家庭選擇的輔助生殖方式是不同的,相應的也有不同的保險產品,根據具體情況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購買赴海外生子保險,體驗更好的生殖技術和醫療服務;第二種是購買保險公司推出的輔助生殖保險產品,進行有效的風險防控;還有一種是在輔助生殖服務平臺上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保險套餐。
赴海外生子保險
赴海外生子保險對標的是家庭條件比較好,有打算去境外生孩子的群體。赴海外生子保險的好處有兩點,第一抵御風險,因為國外的醫療費用非常高,費用是無法預估的;第二利于簽證通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占用當地社會福利資源的嫌疑。
赴海外生子保險最具代表性的代表產品有MHS推出的非常保險和經典計劃、BUPA推出的精英計劃。
MSH的經典計劃額度為1600萬,比起HP3的500萬計劃額度,如果發生分娩并發癥、難產等突發情況需要巨額費用的情況,MSH的這款經典計劃絕對夠用了。而BUPA這款精英計劃責任更加細化,保障責任更好,精英計劃孕產并發癥可全額賠付,全額理賠、免費加保是其亮點,當然保費相比于之下也更高。
更加用戶友好的輔助生殖商業保險
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在國內進行治療是更適宜的選擇。國內的輔助生殖醫療公司、保險公司等相關機構也開發了一些保障方案,以緩解不孕不育患者群體自費支付帶來的經濟壓力,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二類,一類是以醫羽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輔助生殖的服務平臺,另外一類是以眾安的“好孕來”為代表的保障輔助生殖的商業保險。
醫羽平臺是由醫羽國際醫療和中國人保(601319)聯手共同推出的輔助生殖保險服務平臺。醫羽平臺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示海外高端試管醫院的詳細信息,包括醫院環境、主治醫生簡介,輔助生殖技術以及整個療程的試管價格表等,在平臺上都可以查看到,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并且免費預約。通過打通患者和海外輔助生殖醫院兩端,構建一站式跨境輔助生殖醫療服務。
在輔助生殖的商業保險方面,我們看國內一些有代表性的輔助生殖商業保險的保障計劃和保障內容:
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輔助生育的商業保險,眾安好孕來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我們從好孕來的保障計劃和產品特色兩個方面著重來分析這款產品。好孕來的保障計劃分為6萬、8萬、12萬三種,投保年齡是20-40歲,保障期限為一年。值得一提的是無需猶豫期和等待期,需要注意的是首次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其衍生技術手術需在保險期間內。
相比于其他的輔助生育的商業保險,保費的高低會受孕婦年齡的影響,而好孕來保障年齡廣泛,保障計劃不受年齡影響,且保險責任明確,同一家醫院連續臨床妊娠失敗的次數達到3次,是一次性賠付的。而且,眾安隨產品附贈微醫專屬生殖顧問服務,根據客戶情況匹配三甲醫院對癥專家進行試管全周期服務,助力試管成功率提升,形成一站式服務閉環。
舉例來說,某二線城市一位35歲的客戶,此前在當地生殖中心進行數次試管治療未成功,后選擇了眾安好孕來保障計劃(6萬檔),獲得微醫專屬生殖顧問全程服務。專屬顧問根據客戶既往病史和試管經歷,為其匹配了某三甲醫院擅長此類不孕癥的專家進行全程診療,完成一次促排卵治療和二次胚胎移植手術后成功受孕。
某一線城市一位37歲的客戶首次進行試管治療,購買眾安好孕來保障計劃(8萬檔),完成一次促排卵治療和三次胚胎移植手術,醫療花費約5.5萬;三次胚胎移植手術后均呈臨床妊娠陰性,客戶提出理賠后獲得8萬保障金,擁有了重啟試管計劃的資金。
隨著國內商業保險制度的不斷完善,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醫療公司和保險公司推出與輔助生殖相關的保險服務,幫助患者群體解決支付難題。
海外輔助生殖保險公司
輔助生殖作為一個廣泛的生育方案,方法是多樣化且復雜的,同樣面臨人口增長問題的國外市場也在不斷嘗試,,并有多家輔助生殖醫療公司完成了融資,逐漸形成產業鏈。我們來看海外輔助生殖保險公司是如何通過技術和政策的優勢為不孕患者提供保險業務的。
Gaia:試管授精保險和付款平臺
Gaia是一家初創公司,使用個性化保險和付款計劃等產品有效地降低試管授精整個生育治療過程的風險。通過將生殖健康數據與金融技術相結合,使試管嬰兒治療更安全、保險。
現在Gaia已經完成了由倫敦Atomico領投的2000萬美元A輪融資,之前的投資者包括 Kindred Capita等著名投資機構,這意味著Gaia總共籌集了2300萬美元資金。
如今Gaia建立了世界上最多樣化的試管嬰兒數據庫,包括近130萬次治療和75萬名婦女的數據。通過大數據預測工具,Gaia可以將客戶的個人信息與過去的治療進行比較,以預測客戶體外受精中的成功率,從而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
Gaia的套餐計劃覆蓋了保險、金融、護理等多個方面,比如每輪輔助生殖前,支付一筆初始費用,如果沒有活產則不需要提交額外費用。同時固定治療費用,包括藥物治療和所有基本治療都包含在保險里,還包括醫學胚胎專家的定期檢查。
除了保險和支付計劃外,Gaia表示公司還擁有一種預測技術,可以根據臨床數據集,預測一對夫婦可能需要的輪診次數,并提供正確的治療。
Progyny:輔助生殖新科技
Progyny是一家定位互聯網金融+O2O+輔助生殖新科技的公司,為客戶提供為定制的生育體驗和高級生育保險福利,幫助客戶解決體外受精和凍卵等醫療問題。
根據數據顯示,成立僅三年的Progyny已經經歷了三輪主要融資,目前公司總資金量已達到9880萬美元。
Progyny的業務模式是幫助實現客戶到醫院的兩端匹配,包括前置的病理咨詢、患者分流到醫院,到醫療流程開始后的測試、診療、凍卵過程,再到后期的醫療用藥等一整套流程。
同時Progyny提供的保險產品“SMART”,名為科技與會員導向的輔助生殖技術,企業和客戶作為會員購買Progyny提供的保險產品,加入其醫療系統網絡,通過企業和客戶的實際情況制定保險服務,形成一個全流程的智慧保險解決方案。
這樣做Progyny可以將自身的服務直接下沉各地合作的診所中,在平臺上引入更多第三方供應商,并給自己的醫療產品引流,同時將自身承擔的風險逐步部分轉移給第三方供應商,Progyny只需充當醫院診所、藥品商、客戶三者中的中間人,協調交易,從而節約運營成本。
雖然對于輔助生殖的保障關注度在提高,但也要承認,背后還有不少問題和挑戰。第一是發展起步晚,選擇的保險種類,保障范圍狹窄。我國的輔助生育商業保險是近幾年才起步的,涉及到輔助生育領域的保險公司并不多,且保障范圍狹窄,一般只保障體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風險,并不保障手術材料費、預防性檢查、住院的相關護理費。第二,國內的輔助生殖資源,服務能力分布不均衡,輔助生殖機構大多在一線城市,這也給保險產品的設計和客戶帶來極大不便。第三,輔助生殖牌照審批嚴格,新牌照的獲取至少需要2-3 年的時間,較高的準入門檻意味著新進入者很難追趕具有先發優勢的醫療機構。
隨著輔助生殖納入醫保,風口下的輔助生殖市場得到關注,醫藥企業和保險公司也乘坐東風開始積極布局相關業務,而隨著未來國內的輔助生殖技術和相關政策的逐漸完善,輔助生殖能否成為一個全新的藍海市場?值得大家期待。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保觀最新行業報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