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李致鴻 北京報道 3月10日,奧緯咨詢最新發布的中國人身險行業報告指出,盡管行業短期面臨增長疲軟,但當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000-10000美元后,人身險保費規模年增長率預計將高達13%,并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人身險市場。到2040年前后,我國的人身險滲透率有望達到11%-13%的穩定水平,在2050年預計可實現4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保費規模。
奧緯咨詢董事合伙人錢行表示:“近10倍的預期增量意味著當前我國居民仍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醫療險、養老年金、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的保障缺口尤為明顯,這些需求將成為中國人身險市場未來規模增長的重要引擎?!?/p>
醫療險、養老年金和傳統壽險成為未來規模增長的支柱
據測算,我國當前全體居民在余生面臨著約1600萬億元的風險敞口;其中1050萬億元的醫療支出需求和370萬億元的養老支出,是中國家庭最大的財務支出需求。
社會醫療保險已然承壓,而商業醫療險雖然表面保額較高,但實際賠付不足。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整體醫療支出結構中,公共開支占58%,商業健康險占7%,醫療險的滲透率明顯偏低,導致35%的醫療支出缺口需自費解決。
長壽風險和早亡風險的保障亦顯不足,凸顯出我國養老年金和傳統壽險產品市場的短板和空白。第三支柱的補充日益迫切。然而,年金和兩全等產品目前只能覆蓋約30萬億元的養老金需求,遠低于市場缺口。
商業養老保險作為第三支柱被視為緩解中國社會老齡化壓力的重要舉措。錢行認為:“險企在長壽風險管理和資產負債管理上具有豐富經驗和能力,在商業養老金產品的開發上獨具優勢,如果可以有效發揮出銀保渠道的分銷優勢,人身險險企理應在第三支柱市場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另外,目前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等傳統壽險尚未對非意外早亡相關的收入替代需求提供足額保障。據估算,非意外早亡相關的收入替代需求約為60萬億元,而當前傳統壽險的保障僅為10萬億元。
數字化渠道難撼現行分銷格局,代理人賦能和改革是關鍵
盡管分析顯示中國人身險市場長期前景向好,但近年來行業遭遇的短期挑戰仍亟待解決。數據顯示,中國人身險行業原保費增速降至個位數,首年保費首次連續三年下滑。錢行表示:“很多人都認為數字化可以幫助人身險行業力挽狂瀾,傳統的代理人模式已不再有用武之地。然而,我們的調研結果卻指向不同的結論?!?/p>
目前,線上渠道僅貢獻了5%-6%的原保費收入,難以動搖專屬代理人(60%)及銀保渠道(30%)的主流地位。調研發現,消費者們更習慣通過線上渠道獲取信息或購買簡單基礎的保險產品,而線下渠道依然是購買大額、復雜人身險產品的首選?;凇叭饲槲丁钡男湃螌τ谌松黼U業務來說不可或缺。
報告認為,數字化渠道和數字化工具只是手段,而代理人的賦能和改革才是重中之重。當前“大進大出”的代理人模式難以持續,且不穩定、低質量代理人難以匹配中產及富??蛻羲璧姆召|量。在改革的過程中,高質量代理人優增和數字化工具的推出僅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這些工具賦能的成效和隨后代理人行為模式的變化。
以中國平安(601318)為例,其正通過“產品+渠道”雙輪驅動,運用科技賦能,打造數字壽險新模式。平安壽險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個險渠道改革,并通過數字化賦能保險代理人隊伍轉型發展,設立專業化的評價體系,從源頭和技能兩方面全面提升代理人專業性。平安人壽在全系統落地“三好五星”評價體系,并從數字化增員、培訓、活動量以及日常管理等四個主要方面,賦能營業部經營管理、代理人日常高效經營展業。
以客戶為中心,釋放45萬億潛在市場價值
報告指出,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有效打通客戶信息及需求、產品及服務交付渠道和綜合保險生態,對擊破短期挑戰、釋放長期潛能至關重要。這一模式的核心是險企服務宗旨的升級,即從單一的銷售產品,向服務客戶全生命周期的需求轉變。而這一模式的實現需要與客戶構建多層次的深度互信:對銷售人員的信任,對產品服務的信任,對險企的信任。為了建立這樣的信任,險企需要先打造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能將各種金融和康養需求相結合的生態圈。
錢行表示:“險企需要堅定信心,堅決推行有益行業長遠發展的舉措,并不斷投入資源和努力,釋放45萬億的潛在市場價值。市場需要對行業應對短期挑戰、經歷成長陣痛的轉型期給予耐心??傊?,我們對中國人身險市場的光明未來充滿信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