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涂穎浩 袁園 每經編輯 廖丹
“買個隔離險,壓壓驚………”進入3月,我國疫情出現多發、頻發態勢,不少消費者果斷下單附帶新冠肺炎隔離津貼責任的保險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日,某流量平臺熱銷的防疫意外險(隔離版)顯示“已下架”。記者從保險公司內部獲悉,目前公司還有相關產品在OTA第三方平臺在售,不過從趨勢上看也會陸續下架相關產品。另一款朋友圈推薦產品惠無憂防疫險也發出下架通知,將于3月17日22:00下架。
從產品形態上看,此類意外險均包含意外傷害保障、新冠肺炎強制確診津貼,以及隔離津貼200元/天至500元/天,每次最多賠付30天,保費最低為59元/年。
對于相關產品密集下架,資深精算師徐昱琛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疫情在不斷變化中,防疫險的定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三月份以來此類產品定價基礎有了很大的變化。據業內人士判斷,未來產品是否還會重新上架目前還未可知,若在病例爆發式增長的情況下,簡單漲價未必能夠解決賠付成本顯著上升和大量潛在理賠糾紛問題。
賠付成本顯著上升
2022年3月13日0—24時,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1例(含2例由無癥狀感染者轉為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128例;河北昨日新增51例本土確診病例,162例本土無癥狀感染者;陜西新增報告本土確診病例60例……
“昨天一下午就賣了30多份新冠隔離險,看來大家確實恐慌。”一位銷售人員表示,自己前幾周都沒有賣出去一份。“如果沒有病例數據,肯定不會想到要買這個保險。”消費者小李告訴記者。
最近各地疫情通報情況顯示,目前疫情形勢仍不明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多的關注防疫類保險產品。不過,有跡象顯示防疫險供給卻正在收縮,不少熱銷產品已經或者正在下架停售的路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日,某流量平臺熱銷的防疫意外險(隔離版)顯示“已下架”。記者從保險公司內部獲悉,目前公司還有相關產品在OTA第三方平臺在售,不過從趨勢上看也會陸續下架相關產品。在此之前,一款復星聯合愛無憂意外保險互聯網熱銷款已經下架。
另外,眾惠相互惠無憂意外險將于3月17日晚22點停止銷售。眾惠相互方面對此表示:“主要是近期多地疫情暴發,風險不可控,根據我們風控要求下架了一款產品。還有另一款產品在售。”
“防疫險其實是一個動態定價的過程,目前來看,產品的定價基礎就有很大的變化。”徐昱琛在談及防疫險下架時表示,疫情是不斷在變化的,以上海市為例,最新的確診和無癥狀病例數量相較2月份要高出很多。在其看來,在某些中高風險地區相臨近的區域,哪怕漲價幾倍都未必能解決賠付成本上升等問題。
潛在理賠糾紛問題難化解
除了賠付率上升的風險,保險公司經營相關產品還面臨大量潛在理賠問題,買防疫險到底賠不賠之間,都可能產生糾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防疫險相關理賠糾紛主要可歸結為兩大類原因:一是消費者對于“觸發”理賠條件與保險公司的認定存在偏差;二是理賠時消費者所提供的資料未能滿足保險公司的要求。
對于“買易賠難”的說法,有業內人士指出,消費者在購買保險前,要重點關注產品的特別約定及責任免除條款。防疫險常見的責任免除包括:被保險人所在地已被確定為中高風險地區;居家隔離及居家健康檢測;非自費集中隔離等等。
“小區封了,不讓外出,居家隔離能賠付嗎?”對于這一情形,惠無憂防疫險在常見問題中明確表示“不能”,并稱居家隔離的賠付需同時滿足兩項條件:
一是被保險人因被當地防疫部門追蹤為新冠肺炎確診或者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或被保險人居住地或工作所在地、旅行途徑地或目的地被國家確定為中高風險地區。
二是被國家行政單位或防疫部門(含居委會)要求強制隔離(包括強制集中點隔離、強制居家隔離或醫學觀察),并出具相關文件加蓋國家行政單位或防疫部門公章,文件中需體現被保險人身份信息、隔離時間、隔離地點等足以明確被保險人本人被限制出入要求接受強制隔離或醫學觀察的重要信息)。
在業內人士看來,隨著各地確診和無癥狀感染人數急劇增加,相關產品還可能面臨后續服務或者理賠糾紛風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有消費者最近在投訴平臺上提出“保險公司隔離賠償200元無法到位”情況,稱“保險公司理賠需要政府出具的個人隔離證明,但當地全城封鎖,任何其他個人在家隔離情況,均不給開額外證明。”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銀保監會人身險部編制了2022版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加入了一項內容為:部分產品提供“新冠隔離”責任,擾亂市場秩序。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