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與“健康老齡化”相關的話題再度成為高頻熱詞。
不久前,國家衛健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提出要以連續性服務為重點,著力提升老年醫療服務水平。
保險資金具有規模大、成本低、期限長、追求長期穩定收益等特點,這決定了保險資金與養老產業之間具有天然的契合點和良好的匹配度,老齡化挑戰和銀發經濟市場前景面前,保險公司有哪些機會?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助力養老產業發展?
據了解,目前泰康保險集團旗下高品質養老社區泰康之家已布局全國24城共27家,超過6000位長輩入住,保險、健康、養老的深度結合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在大型險企紛紛入局高端養老社區建設時,泰康有哪些經驗?下一步公司是否會對現有業務進行延展?
帶著上述問題,3月14日,經濟觀察報記者對泰康保險集團管委會成員、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兼泰康之家首席執行官邱建偉、泰康健投高級副總裁兼首席終極關懷執行官陳平進行了專訪。專訪中,邱建偉表示,“未來泰康將依托于現有的機構養老,機構的終極關懷的經驗,去探索未來居家的服務模式和解決方案?!?/p>
【對話】
經濟觀察報:國家衛健委公開信息顯示,中國養老呈“9073”格局,即約90%的老人居家養老,面對這一市場需求已經有同行開始布局,泰康在這塊如何考量?
邱建偉:居家養老我們進行了一些思考,它一部分是生活照料服務,其實和今天的保姆類似,另外一部分是需要有專門門檻的護理、醫療、安寧療護等等這些,未來要做好居家養老的服務,因為服務對象是比較分散的,要依托于科技的手段,否則效率不高。未來泰康將依托于現有的機構養老,機構的終極關懷的經驗去進一步發展我們未來居家的服務模式和解決方案。
未來雖然說養老9073、9064格局,以居家為主,但是大家不能回避一個現實,9073、9064是針對全年齡的老齡人口為基數,但真正到了85歲以后,在家基本上是解決不了問題的。85歲以后,患兩種到三種以上慢病的概率是80%到90%,同時半失能的概率是60%到70%。也就是說你需要有人在家里照顧,如果沒有很好的專業的服務體系,不僅是照顧不好,而且是不安全的。以美國和歐洲的數據為例,75歲以上的人真正住在養老社區或者各類的養老機構的超過40%,80歲以上的人超過60%。也就是說到了一定年齡階段,需要機構型的、集中式的、專業化的服務設施。中國是缺這樣的基礎設施,這個時候需要國家出臺一些政策。在歐美,特別像日本,養老機構的大規模發展,本質上是因為他們推出了類似我們今天的長期護理保險,有這樣一個支付比較傾斜的扶持政策,帶動了一批護理型的剛需機構的發展。
我們正在探索從醫養和終極關懷的視角往前端延伸居家的模式應該怎么做??赡芎蛡鹘y的單純以居家服務、居家護理類似,是不盈利或者是微利,但是從整個的客戶的生命周期連續服務的角度,就可能形成我們的一些商業模式。
經濟觀察報:在今年的兩會中,不少代表委提出了“智慧養老”的提案,作為較早在養老產業進行的企業,泰康是否在智慧養老方面進行了嘗試?
邱建偉:智慧養老,我們一直在探索,它兩個出發點:一個是讓長輩在享受服務的時候,體驗更好更便捷;第二個是我們希望通過智慧養老提高服務的效率,降低成本。經過這幾年的探索,我們有了很多嘗試。
第一方面是智慧管家,通來數字化的手段和工具,讓生活照料服務更便捷。比如說每一天你想吃什么,過去可能是需要跟服務人員來說。今天這些類似用餐這種需求可以通過語音、智能交互音響等方式實現;第二方面是叫慢病管理或者智慧醫療,很多疾病除了急性期需要面對面的做檢查,做治療以外,大部分老年性疾病都是慢性病,看病需要去醫院,現在可以通過遠程醫療的方式進行;第三方面是叫智慧運營,也把我們社區里面的像空調、物業等諸多日常運營性的服務,通過科技的手段來提高效率。這背后還需要打造數字科技的平臺,數字科技平臺就是通過日常整理和搜集的醫養大數據,未來能夠輔助人工進行決策;第五個方面就是有一些前沿性的探索,比如說北京泰康燕園康復醫院正在使用下肢的康復機器人,今年會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上,逐步把它產品化,還可以服務于居家養老。
經濟觀察報:目前,除了泰康之外,還有不少同行也在進行養老社區的建設,并將入住資格和保險產品進行掛鉤,作為這一商業模式的嘗鮮者,泰康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邱建偉:養老是一個重資產、長周期、慢回報的行業。無論是泰康還是其他的機構,都要面臨這樣一個客觀的市場規律。過去養老產業布局主要有三種形態,一種是養老地產,是銷售產權為主的,跟房地產差不多。這種主要是看土地成本、開發建設成本和市場銷售價格之間的差價。
第二類就像泰康這類型,特別險資為代表的,重資產、長周期投資建設養老的社區或者養老機構型的服務實體。這種基本回報周期很慢,一般建設周期三年,建設完畢以后到開業、到運營,基本上要用四到五年時間,才能夠實現現金流打平,之后才會有持續的盈利。泰康之家·燕園自2015年開業,在去年實現了現金流的平衡。
第三類是輕資產嘗試,企業自己不做重資產的投資,租房子做養老,這種布局中小型的機構偏多,因為它的成本要求會更敏感一些,所以服務品質、功能也會簡單一些。這種模式有一個前提,就是租金價格不能太高,否則就很難能夠持平。如果要布局養老行業,要分清楚有沒有長期資來支撐重資產、長周期的投資,如果輕資產模式要看有沒有比較低成本的服務和解決方案。
經濟觀察報:兩會前夕,“尊嚴死”立法的問題再次引發了媒體關注,泰康在國內有推出安寧療護方案,在推廣上是否有難度,泰康是如何克服的?
陳平:安寧療護是泰康的一個創新事業,但這件事在推廣上有一定難度。難度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方面來自于社會,首先一個就是子女覺得把自己的父母送去安寧療護,會擔心別人說不孝,有心理障礙;第二個是醫院方面,因為醫生的職責就是救死扶傷,放著一個人不去搶救,讓他做安寧療護他會有一些顧慮。當然社會上也有一些偏見,認為安寧療護是安樂死,這是一個誤解,安寧療護既不延緩他的生命,但是也不縮短他的生命,讓他自然而然地按照客觀規律結束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第二個方面是在醫療領域,因為現在安寧療護基本上是由醫療行業和醫療單位在推廣,醫院要做安寧療護有幾個障礙,首先安寧療護幾乎不能帶來太多的收入,還會引發虧損,但醫院是有績效考核的;其次,醫院考核死亡率,安寧療護會加大這個數字。這也是安寧療護幾十年沒有發展的原因。最近大家談到“尊嚴死”,實際上就是為安寧療護提供法律依據和觀念突破,是國家從最高的頂層設計層面在破除藩籬。我覺得挺歡欣鼓舞的,希望國家在安寧療護上給醫院以補助,另外鼓勵社會資金參與進來。
泰康做安寧療護是戰略的使然,公司一直積極配合醫療政策、養老政策來實現泰康從“從搖籃到天堂”,大健康閉環的產業鏈,另外一方面,因為安寧療護可以減輕醫保支出的負擔,公司承擔社會責任在做這一塊工作。
在商業模式上,我們主要是以養老社區的醫院為基礎,實際上也就是養老社區的康復醫院在做安寧療護,把養老、醫療、終極關懷三方面的服務結合在一起,整個鏈條算下來,避免了虧損。
目前,我們安寧療護在全國已經開了六城,大概還要再開三城,總的床位要達到87張,以后泰康會布局居家養老,可以和安寧療護結合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