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余波,再突襲。
在多個城市疫情防控措施升級之后,居家辦公,成為主流。
廣大消費者在更加嚴密的執行防疫措施的同時,一個話題再被提出:我的車險,能不能因為車輛停駛而保費減免或延期?
上一次施行車險保費減免和延期政策,還要追溯到兩年前新冠疫情首次爆發之際,彼時銀保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車險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
隨后,各地保險行業協會紛紛落實此項工作,湖北及部分地區皆對車險保費延期收取,并特別對營業性客運車輛辦理保險合同期限順延。
這一政策,也是車險史無前例的一次大突破。它意味著,車險按使用計費,又往前邁出了一大步。
時至今日,各種按里程、用量付費的車輛使用場景紛紛涌現:
如港粵兩地通行車輛兩地購買短期車險、“高速保”等產品的誕生,都說明車險向“UBI”模式發展,是具備切實的訴求和需要的。
而此次疫情余波之下對于車險UBI模式的呼聲,則更像是民心所向的一次“吶喊”。
我們不禁要問:UBI車險,能否在2022年破繭而生?
1
-Insurance Today-
政策層面:UBI車險萬事俱備,只差東風?
事實上,UBI車險能否在中國推行的聲音,自綜改后一直未斷。
《今日保》也相繼做了多次跟蹤報導,分別闡述了UBI車險能否在中國落地的正反兩方觀點。
整體看,UBI車險在政策層面,已經具備試行基礎。
最直觀的,是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里面明確提出了車險綜改對于拓展和優化商車險保障服務的要求:
“支持行業制定新能源車險、駕乘人員意外險、機動車延長保修險示范條款,探索在新能源汽車和具備條件的傳統汽車中開發機動車里程保險(UBI)等創新產品。”
該指導意見被視為車險改革實施的指導路徑,且在行業當前已經推出了新源車險專屬條款、駕乘人員意外險的情況下,猜想行業下一步在豐富商車產品的改革動作上,按照字面理解,很大概率就是探索UBI車險。
而且近期,銀保監會廣東監管局也在《車險綜合改革背景下我國試點UBI車險的路徑研究》一文中指出:
“我國在培育車險發展新動能方面,可以積極探索UBI產品、里程保險產品以及新能源車險領域的潛在需求和創新產品、服務等,特別是對車險綜改基礎較好的地區,如粵港澳大灣區可以采取先行先試的策略,而后再向全國推開。”
若再聯想到更早一段時間,2019年6月,交通運輸部等十二部門和單位共同印發《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鼓勵對自愿停駛的車主提供配套優惠措施,并探索建立小汽車長時間停駛與機動車保險優惠減免相掛鉤等制度。
加之上述提及的《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車險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對于車險保費緩繳和合同延期的政策支持。
綜合以上政策基礎,已經為車險向UBI車險模式創新,開辟了路口。
推行UBI車險后,保險行業則可以依據消費者的車輛停駛狀態,或者全年車輛使用頻次等,制定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車險服務方案。
彼時,疫情原因所導致的保費減免和合同期限順延等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2
-Insurance Today-
大家關心的數據層面:壁壘已破,奇點來臨
此前,UBI難以落地的主要壁壘,在于搭載車聯網設備的車輛數不足。
按照此前行業擬定的汽車里程保險條款對于車聯網設備的界定,即“車聯網設備是指通過保險人認可的具有聯網功能的,能夠準確實時計量行駛里程數據的 TBox、OBD 等硬件設備(前裝或后裝)或其他智能軟件”的要求,滿足這一要求的車輛數不足千萬量。
因為,即便放在2018年看,當時新車市場的車聯網的滲透率也僅為31%而已。
但是,車聯網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象。車輛智能技術的發展,更如奇點爆發。
整個汽車市場,僅僅只用了兩年時間,新車擁有智能座艙(即車輛具備語音識別控制系統、車聯網、手機互聯/映射三項中的兩項或以上)的配備率,就已達到了86.42%。
根據《2020年新車智能化調查報告》顯示:
在2020年上市的265個新車系中,具備智能座艙功能的車系占比達到了86.42%;
在1099個車型中,智能座艙占比也達到了73.79%,相應配置已經下探到了中低配車型,不少車系實現了全系標配。
而如果車輛還同時具備自動駕駛輔助系統、自動泊車入位、主動安全系統三項中的兩項或以上,且具有OTA遠程在線升級系統的話,則可稱為“智能汽車”。
2020年智能汽車在新車車系中的占比為33.58%,已經超過三成。
按此發展速度來推算,2022年新車互聯網滲透率將達到90%以上;智能汽車在新車中的占比超過60%,也將是個大概率事件。
在營運車輛領域,更是要求車輛上路必須安裝定位系統和安全監控設備。
故而一直困擾車險行業的難以取得消費者有效的車載動態數據和數據授信等問題,將不再是技術難題。
這說明UBI車險,至少從新車和營運車輛上,是具備試行條件的。
3
-Insurance Today-
經營層面:行業主體獲得喘息,UBI車險迎來生機
對于車險行業來說,疫情的出現,或許又一次讓整個行業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而這也讓UBI車險,迎來了最好的推出良機。
一方面是2022年整個行業車險保費增速已經回暖,車險保費根基已經穩固,行業很難再回到負增長的局面,規模壓力不再。
另一方面是人們出行的減少,車險的出險率有望延續2020年時的趨勢,將暫時緩解車險整體的賠付壓力,讓車險行業再回盈利周期,有了期待。
故而在保費與利潤“雙升”的預期之下,此時若能在一定范圍內推出有條件限制的UBI車險,則可以將UBI車險可能產生的波動影響控制到最低。
而且,這也將給中小公司一次創新發展的機會。
《指導意見》曾指出:
出臺支持政策,鼓勵中小財險公司優先開發差異化、專業化、特色化的商車險產品,優先開發網銷、電銷等渠道的商車險產品,促進中小財險公司健康發展,健全多層次財險市場體系。
這是行業對于中小公司車險轉型的要求與期盼。
更重要的是,相對于行業已經推行的新能源車險,UBI車險則更可以與新能源車險實現策略上的共生與互補,降低中小公司單獨開發渠道的難度。
特別是在營運車輛領域,中小公司本身是具備一定的業務挑選基礎的,也有望與大型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實現直面競爭。
故而UBI車險,對于中小公司而言,是一條可想象的創新發展之路。
后記
給行業以希冀,也給自己以希望
固然UBI車險,還沒有被明確列入到推行計劃之中。
但,在市場遇到不可抗力的時候,是否也應該另作考慮?
縱觀歷史,災難給人們帶來的不一定是單方面的悲傷和困頓。
反而很多時候,災難賦予了人類重新反思的機會和不斷推動自我學習和提高的可能。讓人類在面對災難時,仍能樂觀地做出積極的行動,去挑戰一些從未遇到的危機和困難,激發出人類的創造力。
車險,在這一時刻,也或將更將體現出改革的作用與意義。
因為,我們始終站在消費者角度去思考。
追求對消費者有利的車險模式,就是車險改革的初衷。
這一次,希望UBI車險,在疫情余波之下,可以破繭而生:給行業以希冀,也給自己以希望。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picture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