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目前看來互聯網醫療賽道或將持續低迷,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其發展前景巨大。
新概念、新泡沫出現、膨脹又破滅,這個過程在不斷重復著。
最近兩三年,我們已經習慣了被醫療賽道動輒十億級別的巨額投資沖擊,尤其是當這些獨角獸們雄心勃勃地開始與保險業務聯動,保險行業也急于找到轉型突破點的關口,諸如“醫藥險”之類的概念被越炒越熱。
但現在,情況好像有點不一樣了。
當大家都在熱烈討論股市連續暴跌的時候,或許你已經注意到,曾經大放異彩的互聯網醫療在這次“股災”大爆發之前,已經跌了差不多一年了。
回想去年2月中旬,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大互聯網醫療巨頭的股價在一路看漲中創出歷史新高,但短暫的興奮過后,迎來的卻是股價大跳水,互聯網醫療板塊持續走低。截至今天收盤,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巨頭距離股價最高點的跌幅分別達到了79%、86%、88.5%。
當然,醫療板塊的其他賽道也沒好到哪里去:“植發第一股”雍禾醫療在2021年12月13日上市,現在股價幾乎腰斬,還出現了程序員被cue“沒錢植發”的段子;愛爾眼科(300015)也在2021年7月1日達到最高的72.27元之后一路下跌,目前跌幅已經超過了60%。
雖然醫療股的頹勢和大環境脫不了干系,但三巨頭從去年3月份到今年3月份市值合計蒸發了近9255億港元,短短一年時間,三巨頭股價的暴跌不禁讓我們思考互聯網醫療到底怎么了?
陷入賣藥困境的三巨頭
對于互聯網醫療三大巨頭股價暴漲后的暴跌,我們認為大概有以下三點原因。
盈利不及預期
從業績方面來看,2020年,京東健康總營業收入約為193.83億元,同比2019年的108.42億元增長了約78.8%,但其年度虧損卻達到了172億元,2021年上半年總營收為136億元,同比增長55.4%。2020年全年實現凈利潤約7.49億元,同比2019年3.44億元的利潤收入增長了近117.7%,2021年上半年虧損4.54億元,同比減少94.5%;
2020年阿里健康總營業收入約為155.18億元,比市場預期低了約7%,2021年上半年總營收為71.62億元,同比增長了約74%。2020年實現凈利潤約為3.58億元,實現扭虧為盈,但相比于市場的預期還是低了約24%,2021年上半年凈利潤約2.79億元,同比虧損約760萬元,經調整后利潤凈額約4.36億元,同比增長286.4%;
而平安好醫生2020年營業收入約為68.66億元,2021年整年總營業收入73.34億元,同比增長6.82%,但一路虧損,2020年虧損9.48億元,2021年虧損15.38億元。
雖然由于我國醫療行業供需有所失衡,一些醫療資源相對來說匹配不均,且伴隨著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的存在都促進了互聯網醫療的快速發展,但其盈利模式也一直困擾著整個行業。
幾乎所有自稱要緩解緊張醫療資源并解決看病難和看病貴等問題的互聯網醫療企業現如今在醫療服務這一業務方面并沒有很好地發展。首先相比于在線醫療,大多數人在生病時還是更多地依賴線下就診,在線醫療這一服務更多的還是在普及中;其次相比于線下就診,在線醫療在醫保支付這一環節上還并未打通,如果患者選擇了線上就診,需要自己支付的比例就相對較大,在支付費用方面,線下的醫保也更占優勢;并且在線醫療相比于線下就診并不具備深度檢查、治療等一系列的服務,對比能一次性完成從診斷到檢查、甚至手術的線下場景,人們從便利性來說也會更傾向于線下治療。
打著醫療科技的旗號,還得靠賣藥賺錢
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巨頭的業務基本相同,均覆蓋了線上藥品零售、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等,雖然整體看上去業務種類豐富,但據財報數據顯示,三家的總營收均以“賣藥”為主。
2020年,阿里健康醫藥電商業務的收入占比約為97.8%,互聯網醫療及其它業務收入僅占比2.2%。同期,京東健康醫藥電商業務收入占比約86.5%。而平安好醫生的健康商城業務占比也達到了總營業收入的54.1%。
當互聯網企業進入到醫療行業后,雖然互聯網醫療企業整體在流量的獲取上得到了一定的突破,但由于互聯網企業和醫療行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導致線上賣藥成為了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的主要業務模式,基本都成為了披著“醫療科技”外衣的醫藥電商。
但對于互聯網醫療企業來說,能讓其長期發展的核心業務必然是在線醫療等醫療服務,僅依靠賣藥很難讓人們認可其宣揚的“醫療服務”。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各企業也都還在探索期,想要在線服務能夠真正地成熟發展起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政策可能成為最大的變量
除了上述的兩個內部原因,三大巨頭的暴跌也受到了一定的環境影響。去年4月,中國政府網明確了在確保電子處方來源真實可靠的前提下,才能允許網絡銷售除國家實行特殊管理的藥品以外的處方藥,以防范某些虛假處方單等行業亂象。
基于此,互聯網醫療板塊也是慘遭重挫,在人民時評刊文表示“在互聯網上嚴守處方藥到患者的“最后一公里”,確保用藥安全”當天,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巨頭股價單日跌幅均超過了13.3%,影響頗深。
其實除了互聯網醫療三巨頭,零氪科技、好大夫在線、微醫、叮當快藥等企業也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這也是整個行業的困境。
以零氪科技為例,根據零氪科技赴美上市遞交的招股書來看,其營業收入主要來自產品收入和服務收入,產品收入主要是藥品、保健品銷售收入。2019年,零氪科技總營收約為4.99億元,其中有3.74億元來自藥品、保健品銷售收入,約占總營收的75%,服務營收約為1.25億元;2020年,總營收約為9.42億元,其中藥品、保健品銷售收入約為8.05億元,約占總營收的85.5%,服務營收約為1.37億元。由此可見,“賣藥”目前還是中國醫療數據公司零氪科技的主要業務。
業績方面,根據招股書數據,2019年,零氪科技凈虧損約4.08億元;2020年,凈虧損甚至達到了4.89億元,并預計還可能會持續出現凈虧損,盈利堪憂。且值得注意的是,零氪科技的研發投入從2019年的1.807億元降低到了2020年的8690萬元。
整個互聯網醫療領域除了上述的三個問題,還有信息碎片化、醫生資源、健康服務等問題也在發展過程中凸顯出來。
比如現存的互聯網醫療實際上僅僅只是一個線上診療系統,相比于線下醫院,線上一個完整的醫療服務還并未完全實現。對于互聯網醫療信息化的建設,目前還并不能實現處方流轉、醫保支付等服務,嚴重的信息碎片化問題,讓許多的醫療資源都無法實現共享,大多數互聯網醫療平臺和各醫療機構的電子病歷系統及健康檔案系統并未實現對接,線上線下還并未完全連接起來。
又比如在醫生資源方面,雖然說各互聯網醫療各平臺都有屬于自己的全職醫生入駐,但實際上大多數還是以兼職、合作的形式為主,相比于線下的名醫吸引客戶的能力較小。且就目前的狀況,無論是從社會地位的發展、醫學能力的提升、經驗積累的增長等方面來看,醫生往往會選擇更加完善的線下診療系統。
所以總的來說,互聯網醫療并不是一個可以獨立運行的主體,但線下醫院或許是互聯網醫療實現快速發展的基礎,互聯網醫療必須借助實體醫院實現資源共享及優勢互補,從真正的意義上來實現醫療整合。
雖然目前我國互聯網醫療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目前疫情的發生,激增了互聯網醫療線上用戶的數量,并加大了用戶的服務需求,同時國內老齡化的問題及慢病困擾等都助力了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發展。或許互聯網醫療行業破冰開始?
風向在變化,醫療投融資可能沒那么熱鬧了
雖然互聯網行業必定會朝著更專業的方向發展,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這條賽道恐怕要迎來一段低谷期。
這兩年在疫情的推動下,互聯網醫療順利地凸顯了其便利性,也展現出一塊尚待發掘的巨大市場,2021年數字健康領域的融資總額相比于2020年增加了約1185億元,同比增長約89%。國內資本也紛紛跑步入場布局,掀起一股融資熱潮。
我們粗略地統計了2020年的26起融資交易,覆蓋丁香醫生、微醫、京東健康、好心情、智云健康等21家企業,融資總額超過了107.36億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2021年到現在,我們也記錄了30多起融資,其中圓心科技、微醫、叮當快藥的融資金額均在14億元以上。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部分交易)
有意思的是,從三巨頭股價創新高的三月份一路下跌到現在這段時間,互聯網醫療融資發起20多起,但大多都屬于中小規模,單筆的融資金額多在千萬元、上億元,20多起融資總額超40億元,融資金額明顯下降。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除了融資金額下降,思派健康、智云科技等準備上市的公司也遲遲沒有通過審核。以思派健康為例,就在上個月25日,思派健康在2021年8月第一次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書之后,再次遞交了招股書。據其招股書顯示,近三年,思派健康的凈虧損逐年翻倍,2019年凈虧損5.96億元,2020年凈虧損10.4億元,且2021年其凈虧損競達37.5億元。可見持續虧損、盈利難題仍是其痛點之一。
另外,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發布的《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關于請協助提供有關研究材料的函》也對醫療市場造成了一定的恐慌。該函內容為請中國醫科院醫學信息所、中國醫院協會民營醫院分會及有關專家協助提供營利性醫療機構上市融資相關的三個方面的研究材料:是否符合產業發展,是否產生不良效應,是否導致無序擴張?該函的曝光立馬就引發了市場的震蕩,醫療板塊也出現暴跌。或許當前監管是互聯網醫療面臨的最大的風險。
目前看來互聯網醫療賽道或將持續低迷,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其發展前景巨大。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互聯網醫院分會會長文儉表示,互聯網醫院發展迅速,健全了衛生健康保障體系,同時互聯網醫院作為深化醫改的手段,在進一步優化了醫療資源配置的同時也更好地服務到了用戶。雖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之路道阻且長,但我們拭目以待。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保觀最新行業報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