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相當部分的消費者而言,保險公司的營銷電話是他們與保險業務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盡管這一渠道出現的歷史并不長,尤其是當保險公司各種不請自來、此起彼伏、甚至到了堪稱擾民地步的電銷盛況還是人們并不遙遠的記憶之時,電銷已經在壽險轉型的浪潮下率先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2022年3月21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了《2021年度壽險電話營銷行為經營情況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壽險電銷行業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23.3億元,較2020年同比下滑9.3%。
不僅這一渠道的保費、人力均連續三年負增長,且渠道的影響力也逐漸式微。行業主體不斷退出中,各保險公司關停電銷渠道的聲音縈繞不息。
回首往昔,當前壽險電銷何其尷尬:
一方面,是保險公司曾經的重金投入,如很多都以事業部的級別運作電銷,開設、共建了十余家乃至更多的電銷中心,并配備大量的設備及人員;
另一方面,則是迅速萎縮的保費,加上監管及市場的壓力,令之經營難度陡升。
《今日保》昨日刊出《電銷觀察(上):誰毀了壽險電銷》一文中,借業內人士的講述,展現了當下電銷渠道的危機與自救。
今天,我們將從行業角度出發,嘗試尋找這一老牌渠道的癥結,及出路所在。
1
-Insurance Today-
大衰退下的抉擇:保費滑至2014,能不能關?
作為國內保險行業的傳統渠道,電銷保費曾一度有著不錯的增長和價值貢獻率,2018年曾達213.6億元的峰值。但自2019年后,保費及電銷坐席人力均連續三年負增長,可謂行業性的倒退。
看一組數據對比:
2021年,電銷行業保費123.3億元,與2014年的122億元基本持平;
銷售人力也從2018年巔峰時期的8萬人一路銳減至5.2萬人,遠不及2014年的6.3萬人;
經營電銷業務的壽險公司也減少至21家,甚至比不上2011年時的25家。
電銷的輝煌起點,可以追溯至2014年,那一年壽險電銷經營主體高達33家,此后縱偶有公司進入,但更多的公司感受到的是電銷業務的壓力,紛紛關停。在一份不完全統計的名單里,2016年以后關停電銷業務的,便包括了友邦、瑞泰、建信、工銀安盛、華泰、安邦、農銀、中德安聯、華匯、利安、國壽等一眾大小壽險公司。
即使堅持者,日子也并不好過,比如某中型壽險公司2021年電銷僅為2.5億元,跟幾年前的過10億保費規模相去甚遠。如今,僅剩平安、招商信諾兩家公司尚可維持10億以上的平臺,其中平安人壽電銷業務保費達到60億元,長期占據電銷市場的半壁江山。
如此嚴峻的市場趨勢下,部分公司在保費不斷萎縮面前仍在糾結:關不關?
這既有電銷渠道前期大量投入的成本因素,更因為電銷渠道的價值貢獻能力尚存。看電銷渠道主打產品演進:從壽險到意外險,再到如今的年金產品,可知皆為有相當價值率的產品,即使規模上不去,仍能保證一定的利潤能力。
特別是在壽險改革的大背景下,最重要的個險渠道也在萎縮,如果單純想靠銀保、網銷做大價值,固然鼓吹者不在少數,但實際情況行業心里當有數。于是,對于相當一部分公司來說,具有較高價值能力的電銷,是有必要繼續搶救的。
2
-Insurance Today-
轉型無法回答的問題:客戶在哪里,花錢有用嗎?
類似轉型中的壽險行業,電銷轉型也早早上了壽險公司們的改革議程。只不過,相對行業在個險轉型中對高質量代理人、面向高客等方面的共識,電銷轉型則明顯還在摸黑探索中。
曾有家中型壽險公司嘗試電銷與個險結合的戰略設想,甚至美其名曰“空地結合”,但因為電銷與個險渠道長期各自獨立經營,在傭金分配、系統對接及分公司機構等關鍵協作方面,屢屢出問題,內部溝通成本過高。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這種看似珠聯璧合的項目卻解決不了兩個渠道都面臨的獲客難題。于是,天馬行空的設想在調換了電銷分管領導仍難以推進后,潦草收場。
近年來,行業更加普遍些的做法,則是與互聯網相結合。其實早在互聯網保險剛剛出現后,電銷與互聯網結合便成為一種趨勢,很多公司將電銷與網銷合為網電事業部,彰顯二者的共融。
尤其是在電銷經營逐漸陷入泥潭后,電銷與互聯網的結合更加密切,不僅加大了與各種互聯網流量平臺的引流合作,還效仿互聯網企業的兩段式經營,實現獲客營銷,以及流量轉化。
有些險企甚至要求電銷員工通過企業微信等社群平臺,廣加好友搭建“私域平臺”,實現獲客,甚至把將私域流量作為考核指標。2021年,某險企電銷渠道號稱以此種方式獲客百萬,盡管這些客戶并沒有購買任何產品。
加之險企們對電銷渠道持續投入,數據系統建設、客戶大數據分析等種種充滿技術感的服務與運營手段后,一度令電銷有了鳥槍換炮的感覺。
只不過,這些還是無法阻止電銷不斷萎縮的經營數據。縱然互聯網看似有著巨大的流量,但真正能有現實保險需求者堪比大海撈針,至于轉化成客戶、甚至高價值產品的客戶,不僅是小概率事件,其獲客成本也將大大提升。
反觀其他私域流量的經營,則是天方夜譚。畢竟連保險公司也無法確定,獲取的流量中有多少比例能成為購買產品的客戶,而全撥通一遍電話的成本也可想而知。至少,這些主持轉型的領導是不會親自下場打電話的。
于是,轉來轉去,大量的技術與手段,反倒都成為無米之炊。
3
-Insurance Today-
電銷最需要什么:名單、名單、還是名單
眾所周知,保險電銷絕對不是漫無邊際地打電話,而是需要數據資源的支持。保險有效電銷的一種起源是與銀行合作,通過向銀行借記卡、信用卡客戶電話銷售,這在早期有著一定的轉化率。
與銀行信用卡中心共建電話銷售項目,至今也是電銷的常見手段。畢竟中大型銀行擁有大量有著一定消費能力、收入水平及保障需求的客戶信息,這種客戶信息匯成的數據資源才是壽險電銷最為重要的基礎。這也是國內壽險電銷成功者的奧秘,用業內常用的詞,他們擁有“名單”。
這與轉化率息息相關,有電銷管理人員直言,“只要名單質量夠好,什么人都能出單”。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電銷對于名單的依賴。可以說,名單質量甚至能決定電銷業務的生死。
隨著電銷的發展與競爭,對名單的需求顯然會不斷提升,而銀行的客戶信用卡、借記卡的增量客戶則有限,這令電銷必須拓展新的名單途徑。
事實上,壽險電銷也很早開始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最重要的便是獲得互聯網客戶的相關名單。
如部分旅游網站、購物網站甚至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成為電銷的獲客名單來源。只不過,比起銀行的風控能力,互聯網企業顯然有著一定差距,這便造成電銷名單的質量出現問題。
而對壽險電銷而言,擺脫外部名單的依賴,自己獲取客戶則成了偽命題。畢竟銀保、個險等渠道不僅與電銷經營獨立,而且本質上沒必要再由別的渠道二次開發,而電銷經營的真正底層優勢,也正是對本身就有著一定質量的名單進行集中銷售發掘。一旦沒有名單支持,電銷要打給誰?電銷還是電銷嗎?
可能只有具備集團化資源的保險公司,方才可以為電銷提供持續的優質名單資源。
后記
能否承受電銷轉型的代價?
對保險公司而言,電銷的確是一塊糾結的業務。
不僅投訴率居高不下,而且繼續率也飽受詬病。某家老牌壽險公司的人士告訴《今日保》,自家公司的電銷業務首年繼續率長期不到70%,“第一年退30%多,第二年再退30%,第三年就不剩什么了”。
然而,電銷渠道長期展現的價值貢獻能力仍讓很多保險公司們無法割舍,更何況在當今的環境下,一旦放棄電銷,價值缺口就很難再補上。所以要想辦法通過轉型,盡可能維持住電銷的經營能力,無論是互聯網化,還是線上+線下的經營。
這也成為當前電銷轉型的悖論:
如果轉型互聯網化,那意味著產品、銷售方式都向互聯網考慮,不僅獲客成本上升,且產品必須符合互聯網的場景,這意味著原本構建的價值優勢也將蕩然無存;
如果想線下化,則更多的作用就成了加強存量客戶的開發,但問題在于,開發存量客戶,電銷很必要嗎?
在南方都市報的一篇報道中,電話推銷已經成為參與調查的消費者中,最反感的互聯網保險產品營銷方式,這意味著不管電銷怎么轉型,只要是電話銷售的方式都已很難為人們接受。
那電銷渠道真的要走向關停了嗎?事實上,對于電話呼叫仍然有著場景需求,在如今,很多金融、電商等企業為節省成本,都上線智能客服電話,人工客服往往“藏”得很深,以至于大量客戶抱怨,公司打電話忽悠買東西、辦業務,交完錢后就找不到人。
如果電銷介入上述電話服務場景,根據客戶的滿意情況,積累客戶信息,有目的的在回訪中適時開展營銷,或許有一定的成交機會。當然,這不僅更加需要險企與合作單位的密切程度,對營銷人員的服務和營銷能力也有著更高的要求,至少以如今電銷坐席的狀況來看,可能短時間內難以企及。
對于大多數保險公司來說,接受現狀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并在電銷保費萎縮之時,通過電銷渠道的技術與數據能力,作為其他渠道的支持和服務手段。而這便意味著,電銷需要逐漸放棄自身作為一個銷售渠道的定位,轉型成一個支持及輔助銷售的版塊。
說到底,與整個壽險行業一樣,在經濟高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續提升的時期,保險電銷也收獲了一波紅利,締造了不少行業奇跡及高薪管理者。而在整個經濟環境面臨新局面之時,電銷曾經粗獷經營的后果也將進一步釋放,不僅各種退保亂象、同業惡意舉報橫生,而且結構性的魔幻也不斷呈現:
比如較高的價值率,和令人發指的業務質量;再比如大量的科技加持和高薪高管,與門檻低、收入水平不高的大量坐席外勤仍然承擔著銷售主力……
也許,對于電銷來說,當下的衰退與萎縮也是必然和正常的現象,轉型轉型,必先付出代價,然后路就自然明了。當然前提是,這個代價能否承擔,誰來承擔?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