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在售,火熱搶購!
2021年,占據國內健康險市場過半市場份額的重疾險遭遇“雪崩”,全年,其新單保費大幅滑落,受此影響總保費收入也遭遇6年來首次負增長。
鑒于重疾險在國內保險市場的特殊地位,重疾險新單保費負增長帶來的是一系列連鎖反應:上市險企長期期交業務顯著回落、個險新業務價值大幅下滑、業務價值率普遍下降、大量代理人因創收難度提升加速脫落……
重疾險的衰落就像是打開了人身險行業的潘多拉魔盒,行業當下種種的轉型困境幾乎都與此有關,更重要的是,這種頹勢,在一定時期內或許仍將存在。
重疾險坍塌
保費增速“五連降”2021年首現負增長7%,新單規模從千億體量滑落
一直以來,重疾險增長對壽險業的發展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監管而言,重疾險順應了“回歸保障本源”的導向,是真正的“特優生”。
對保險公司而言,重疾險貢獻規模和價值。在壽險公司銷售的主流長期險產品中,重疾險新業務價值率和剩余邊際率較高,成為壽險公司最大的承保利潤來源。
對代理人來說,重疾險代表著穩定和可觀的收入。人身險業務中,重疾險是首年傭金率最高的業務之一,是幫助代理人留存的主力產品線。
于消費者,重疾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眾對日益走高的大額醫療費用支出的焦慮心情。
重疾險對于壽險行業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但2021年的重疾險銷售情況幾乎讓所有人都失望了。
銀保監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21年,重疾險保費收入4574.6億元,同比下滑6.7%,這是重疾險保費近6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而從行業交流數據來看,重疾險新單保費下滑更是達到了4成左右。
2016-2021年,重疾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528億元、2245億元、3198億元、4107億元、4904億元、4574.6億元,同比增速依次為48.8%、46.9%、42.5%、28.4%、19.41%、-6.7%。整體來看,2016-2021年,重疾險保費增速已經連續5年大滑坡。而新單保費,從2019年起,也已經跌破千億規模,持續負增長。
圖1 2015-2021年重疾險保費收入及同比增速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中再壽險
重疾險失速打開“潘多拉魔盒”
上市險企新業務價值驟降,代理人規模大幅縮水
作為壽險公司最重要的的價值貢獻者,重疾險新單保費下滑,直接導致了個險渠道的新業務價值下滑。
一直以來,國內健康險市場一貫以重疾險為主,2020年,重疾險保費占到了健康險保費的60%以上,具體到頭部公司,這一比例更高,普遍超過80%,也因此,重疾險保費收入下滑,尤其是新單保費下滑,對于上市險企造成了更為顯著的沖擊。
以五大上市壽險公司為例,由于過去幾年的價值轉型,這些公司的長期保障險均以重疾險為主,因此長期保障型(重疾險)的保費占比下滑,直接影響了其新業務價值。
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人保壽險的新業務價值分別下滑23.3%、23.6%、24.8%、34.9%、40.6%。
表1 2020年以來上市險企NBV經歷超預期負增長
數據來源:國泰君安研報
新業務價值的下滑主要是由于長期重疾險新單保費下滑導致的。
以平安人壽為例,2021年,其長期保障型+長交保障儲蓄混合型產品占比為22.3%,明顯低于2018年36.9%,這主要就是由于長期保障型產品(重疾險)的保費占比不斷降低導致的。
國信證券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從2016年開始,平安人壽重疾險新業務價值占比逐年下降,2019年,其貢獻的新業務價值將近500億元,但仍占到了公司全部新業務價值的66%;2020年,其重疾險新業務價值近乎腰斬,不足260億元;到2021年上半年,其新業務價值更是只有93億元。
新華保險在年報中也表示,“在宏觀環境劇烈變化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續影響下,公司的長期期交與重疾險銷售承壓”。
太保壽險保費收入居前五的保險產品中,一款名為“金諾人生重大重疾保險”的主力產品保費收入在2019-2021年,也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一直從2019年95.7億元下降至2021年71.99億元。
表2 上市壽險公司2021年退保率及個險業務繼續率指標變化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平安證券研報
除了降低保險公司的業務含金量,重疾險的銷量大跌還給保險公司帶來另一個更大的麻煩,那就是代理人的大量流失。截止2021年年末,五大上市險企年度代理人規模縮水達166萬,代理人人數增長趨勢與重疾險新單增長高度吻合。
具體來看,截至2021年年末,中國人壽個險隊伍82萬人,同比減少56.8萬人;平安人壽個人代理人60萬人,同比減少42.38萬人;太保壽險保險營銷員數量52.5萬人,同比減少22.4萬人;新華保險個險銷售人力38.9萬人,同比減少21.7萬人;人保壽險大個險營銷員為18.59萬人,同比減少22.83萬人。
重疾險VS醫療險
醫保普及助推補充醫療險崛起,王牌險種重疾險亟待重新卡位
1983年,重大疾病保險在南非問世,并迅速推廣到各國,1994年,國內正式引進重大疾病保險。
重疾險是如此契合中國仍處于初級階段的保險市場,很快就在市場上受到歡迎,伴隨著快速成長的個人代理人渠道,成為國內人身險市場最重要的險種之一。
有業內人士分析重疾險在國內大受歡迎是供需雙方共同選擇的結果。對于消費者而言,健康風險是最容易感知的風險之一,對于健康保險的需求也最容易被喚醒;對于保險公司而言,重疾險雖然是健康險,但其性質更類似于壽險,相較于醫療險,對于險企的風控能力、運營能力、服務能力要求較低。
供需雙方匹配到位,重疾險在國內市場快速發展,中間雖然也曾因為監管制度完善,導致保費收入一度出現下滑,但整體上,重疾險保住了最重要人身險產品之一的地位,在長時間內保持高增長態勢。
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將健康險劃分為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三大類之后,主要由重疾險構成的疾病險長期占據50%以上的健康險市場份額,尤其2017年開始壓降中存續期的護理險之后,其占比更一路走高,2016年到2018年,其在健康險中的份額從42%升至65%。
但從2019年開始,醫療險的增速開始超越重疾險,占比也逐漸走高。2016年,醫療險占比僅28%,但到2018年,已經增長至34%,2019年,進一步提升至35%,而重疾險占比降至64%。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最新數據,截至2021年底,重疾險在健康險中的保費占比已經降至52%,可以想象,重疾險失守的市場份額多數已經被醫療險占據。
注:數據來自銀保監會公開披露
導致重疾險“衰落”的原因是多重多樣的,但從競品來看,近年來,百萬醫療發展勢頭不減,惠民保開始起飛,其低件均、高杠桿的形態對高件均低杠桿的終身重疾險,已經產生了一定的擠出效應,許多原本有重疾保障需求但對價格更為敏感的消費者被醫療險分流,這就是重疾險增速下降、占比下降的最直接原因。
而醫療險飆漲的背后,除了產品自身優勢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環境因素在于,基本醫保的普及。
從1998年到2009年,短短11年間,國內基本醫保完成了從0到1的跨越,到2011年,其參保率已經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了人群的全覆蓋,這成為商業保險公司在基本醫保基礎上發展各類補充醫療險奠定了最為堅實的基礎——基本醫保覆蓋了最廣泛的人群和一定程度的醫療風險,一方面普及了保險知識,一方面讓低價補充醫療險成為可能。無論是后續的網紅百萬醫療險還是惠民保,多為補充型產品,其發展均根植于醫保普及。
眼看著重疾險陷入增長危機,各險企積極行動,采取一系列手段創新產品、提升客戶保額,豐富服務手段等,試圖扭轉這種頹勢,但從目前來看,這種努力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緩重疾險下滑的速度,但整體來看,其市場份額被醫療險超越,健康險市場從以重疾險為主轉化為醫療險為主或許只剩時間問題。
業內人士表示,經過多年蓬勃發展,重疾險已發展成為一款成熟的產品,新產品剛進入市場時帶來的紅利已基本兌現,未來對保險公司新業務的貢獻度已經明顯降低。
從發展空間來看,我國重疾險保單件數量已達到2億-3億件,覆蓋重疾需求人群約為3億-4億人,重疾保單未來增長空間有限。
反觀醫療險,在醫療通脹導致醫保居民醫療負擔不斷加重的背景下,商保在醫療支付中比例的提升成為未來醫療險規模增長的重要驅動因素。
以目前醫療險中的百萬醫療險為例,百萬醫療險經過2017-2109年的快速發展,2020年保費規模已達到520億元,但其滲透率僅為7%,與健康險26.4%的滲透率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艾瑞咨詢預計,2025年百萬醫療險規模將超過2000億元,年增速保持在20%以上。
且縱觀發達保險市場,醫療險主導健康險市場才是主流——這與中國的初級保險市場顯著不同,中國長期都是世界上最大的重疾險市場,重疾險保單量一度占到全球的80%。
立足于重疾險、醫療險的地位轉換,重疾險的市場份額下滑或許仍不可避免,亟待重新卡位,但重疾險作為一類不同于醫療險的健康險產品,其損失補償功能仍是各種醫療險所無法替代的,在強調服務的醫療險、惠民保的倒逼下,重疾險憑借其損失補償功能,包括“青壯年的收入損失”和“老年的護理費用補償”等,仍能在細分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