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作出的抗擊疫情服務承諾可否作為理賠依據?“隔離險”如何證明“被隔離”?信用卡還款困難,疫情是否屬于不可抗力?針對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金融糾紛,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4月18日發布相關法律適用問答。
在本次8個問答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對隔離險、贈險理賠等保險產品糾紛、房貸和信用卡等債務違約糾紛,以及金融營銷糾紛、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等如何適用相關法律進行了明確說明。
在涉疫類保險產品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表示,保險公司若以通知或公告等方式承諾在疾病險、醫療險、健康險等保險合同中,對感染新冠肺炎客戶取消等待期(觀察期)、免賠額、定點醫院等限制,擴展保險責任范圍的,人民法院應將該承諾納入保險合同內容,并據此確定雙方權利義務關系及保險公司的理賠責任。
“隔離險”在網上熱賣,但因為對“隔離”的理解不同,引發了不少糾紛。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指出,人民法院應當嚴格審查保險合同對“隔離”“集中隔離”“居家隔離”等保險風險的定義,相關條款經提示和明確說明的,應按合同約定處理。保險人與被保險人、受益人對合同條款有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合同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人民法院應當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解釋。
在證據提供方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表示,被保險人提交的加蓋衛生行政部門、街道鄉鎮、居(村)委會、醫院或疫情防控部門等機構印章的隔離證明、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解除單,或通過“隨申辦”等相關政府機關指定網絡平臺自助開具的居家健康監測證明等,可以作為證明其被隔離的證據。保險人如認為保險事故的發生或起止時間存在虛假的,應提供相應證據。
不過,如果保險人有充分證據證明被保險人故意違反各級人民政府發布的防疫封控管理、隔離措施,導致其感染新冠肺炎或接觸確診、密接人員而被隔離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被保險人的行為屬于故意制造保險事故,保險人有權拒賠。
疫情期間,部分保險公司向參與防疫的醫護人員、志愿者、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居(村)委會工作人員等贈送了保險產品,后續發生保險糾紛的,應如何處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表示,根據相關監管規定,保險公司可以促銷或者公益事業為目的贈送人身保險,但不得贈送財產保險;不得以贈送保險為由,變相開展違法違規業務或進行不正當競爭。贈送的人身保險不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及公序良俗的,應當認可保險合同的效力。發生保險事故后,被保險人、受益人有權依據受贈保險產品向保險公司主張賠付保險金。
在信用卡、個人住房貸款及其他金融借款等債務類糾紛中,債務人能否以受疫情影響導致收入來源全部或部分喪失、經營困難或客觀上履行還款義務存在障礙等為由,提出免除部分還款義務、延期歸還欠款或調減違約金?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法院審理時,一般不宜以疫情屬不可抗力為由減輕或免除償還欠款的責任。借款人如果因參加醫療救助防控工作、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療、封控隔離等客觀情況致其無法按時歸還欠款,構成不可抗力的,可按《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條、第五百九十條的規定處理,并應在相關情況解除后的合理期限內及時履行還款義務。
對金融機構及相關市場主體違反監管規定,以服務費、咨詢費、擔保費等各類費用為名變相收取高額利息等情形,依法不予保護。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同時指出,如果金融機構或其他市場主體以通知或公告等方式,作出給予受疫情影響的相關債務人減免債務、延期還款等相關承諾的,可視作對合同內容的變更。如疫情對債務人個人收入或企業營收造成較大影響,導致無法按時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可在相關案件中組織當事人協商,促使金融機構按照金融監管和公積金管理等部門關于疫情防控的信貸政策和相關要求,適度調整信用卡、住房按揭貸款等信貸還款安排,合理延后還款期限,避免貸款加速到期或提前解除合同等“抽貸”斷貸”行為,有效防范金融市場風險。
此外,在涉金融征信記錄相關案件中,對確因參加醫療救助防控工作、新冠肺炎確診住院治療、無癥狀感染隔離或者疫情防控措施等因素影響,未能及時歸還貸款或信用卡欠款,金融機構將逾期還款記錄報送人民銀行的,人民法院可判令金融機構撤銷相關不良記錄,依法維護當事人的信用權益。
金融機構利用疫情實施不當金融產品營銷行為造成個人財產損失,金融投資者或金融消費者能否以此為由要求金融機構承擔相應賠償責任?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明確,金融機構應切實加強行業自律,維護市場秩序,不得利用疫情進行不當的金融營銷宣傳。如金融機構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存在虛假產品宣傳、違反投資者適當性義務、未依法履行提示與明確說明義務等行為,對金融投資者、金融消費者造成損害的,人民法院應根據當事人請求,并綜合當事人的違約或侵權事實、損害后果、因果關系及各方過錯程度確定相應的責任。
對于股票投資者,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表示,如有疫情期間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件,人民法院在認定投資者損失時,將區分虛假陳述因素和疫情因素所導致的損失。對于影響市場中證券價格的證券市場風險、上市公司內外部經營環境等因素導致的損失,應在證券虛假陳述賠償責任中予以扣減。但對于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運輸、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上市公司,應充分考慮疫情及疫情防控措施對公司內外部經營環境的影響,依法、公平、合理地確定當事人應承擔的賠償責任,從而實現投資者保護與資本市場穩健發展的平衡。(本報記者 聶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