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制度邁出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構成我們未來養老的應該有三筆錢:政府主導的社保基金,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養老金”,即第一支柱;企業雇主發起的年金制度,即第二支柱;個人自愿參加的養老儲蓄計劃,即第三支柱。
養老第三支柱長期孱弱,其來有自。而個人養老金制度,就是為其量身打造的激勵機制。4月21日《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出臺,一石激起千層浪。
此次個人養老金制度拋出的最大亮點,就是享受稅收優惠。這個稅收優惠,著眼于長期,積攢在個人養老賬戶里,可以減少當期個稅的繳納。
與此同時,個人養老金也是強制儲蓄,賬戶封閉運行,更好開展投資者教育。
當然,這只是一個制度框架,很多細節還有待填空。就此前稅延養老保險試點所暴露出的激勵不足等問題,算得上前車之鑒,因此個人養老金制度需有更加有力的設計。稅收優惠具體為何?作為投資標的的理財、保險和基金產品的范圍和標準為何?
做就是利好。什么都不做的風險最大。
混業競爭,更加白熱化
養老金融市場,理財、保險和基金,三分天下,各有優勢,各有基本盤,是真正的混業競爭市場。理財收益穩健,保險長期保障并且有稅延的先發優勢,基金投研更強。
但個人養老金制度將稅收優惠普惠化,從尚未探索明白的保險一家擴展到所有金融產品,直接將“戰火”點燃。對理財和基金而言自然是機遇,對保險而言則是更多挑戰。
理財占據“地利”。根據“七人普”數據,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億人,占比18.7%;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1億人,占比13.5%。老齡化勢大力沉,對臨近退休的“70后”“80后”人群觸動明顯,他們未雨綢繆,但也厭惡風險,因此對理財產品情有獨鐘。理財產品的特點是雖然沒有風險溢價帶來的高收益,但能提供穩健的絕對收益。凈值化也無礙理財的這一特點。
基金占據“天時”。基金在投研能力和權益投資上的優勢,在短期內是理財和保險所難以匹敵的。從一開始就是凈值化管理,投資者教育最為充分,對風險的容忍度也最高。因此,養老目標基金天然地為年輕客戶群所青睞,“90后”應是主力軍。個人養老金的強制儲蓄功能,也提供給這個人群長期投資的出口。
保險必須占據“人和”,才能從理財和基金的“包圍”中覓得突破。所謂人和,就是充分發揮保險的保障優勢。在收益率上,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要勝過保險產品。去杠桿之下,保險姓保,硬拼收益率是以己之短比人之長,不是明智選擇。
保險面臨與理財和基金的雙線作戰,除了自身做好內功,監管方面也要多賦予一些松綁政策。比如,國民養老保險公司是否承擔政策破冰的角色,大家對此寄予厚望。
長期資金,金融市場的“基石”
毫無疑問,養老金融市場將面臨更加白熱化的競爭,隨著供給的增加,理財、保險和基金像養老金融超市上的商品,供投資者比較和選擇。
把死水攪活,形成外圍革命和條塊競爭,以增量激活存量,一直是我們改革的主打策略。誰能提供差異化,誰能細分市場,誰就能脫穎而出。在生命周期的養老金融產品里,基金和理財各自占據著“兩頭”,保險沒有特別明顯占優的年齡段,理論上可以覆蓋全周期,但硬幣的另一面,也可能是全都踩空。對保險而言,狹路相逢勇者勝。
個人養老金制度,對于金融市場也是“基石”制度。中國資本市場是出了名的快進快出和“短錢”為王,對“長錢”并不待見。而一旦封閉和長期運行的個人養老金蔚為壯觀,將在很大程度上改造中國資本市場的調性。大家都明白一個道理,長期資金才能更好地支撐企業創新,“長錢”才能形成科技資本,這也是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更長遠影響,著眼養老,伏筆科技。
想到和做到,這兩者之間的距離往往不是一層窗戶紙,而是望山跑死馬。個人養老金制度最終形成我們想要的結果,比如養老金融市場百花齊放,比如形成穩定、客觀的長期資金,還需要腳踏實地和迎難而上,做好頂層設計,把“紅綠燈”說清楚,但更重要的是,放手讓市場去做,別以行政意志強扭市場意志。
長按關注,精彩呈現
長按關注,隨時溝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謝
344236809@qq.com
一周回顧
險企上市前擴軍備戰,想去嗎?陽光保險大規模社招拉開序幕!
預告:護航數字中國,構筑安全底座!網絡安全保險如何破局?
國壽集團新布局:中國信保總經理“空降”,接替擔任黨委副書記!
深陷“網絡入侵”爭議,利寶被公開喊話!走進老牌外資險企看看!
股東增資、發債融資密集上演!“償二代(Ⅱ)”之下,險企“補血”加速度?
交通強國,保險如何精準發力?險資、災毀保障大有可為!
渤海“總助”空降泰山任總經理!如何迎接財險轉型新挑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