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21年,A股五大上市險企的保險代理人集體“出逃”了百萬余人。和代理人大幅出走呼應的是,A股五大上市險企的退保金也大幅增加,退保金合計逼近1600億元,同比增幅達兩位數。
去年一年,在保險業扮演著銷售“主力軍”的保險代理人出現大幅流失,僅A股五大上市險企就集體“出逃”了百萬余人。
和代理人大幅出走呼應的是,A股五大上市險企的退保金也大幅增加,退保金合計逼近1600億元,同比增幅達兩位數。
同時,在當下疫情沖擊、保費難增的背景下,賠付支出的攀升也令險企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去年五大險企的整體利潤增速出現下滑。
窺一斑而知全豹,年輕的保險業似乎提前步入了“中年危機”。
01退保金1595億元
在保險行業,退保金又稱 “解約金”,是投保人要求在保險期限結束前終止保險合同時,保險公司需要支付給投保人的款項。
梳理A股五大上市險企2021年年報發現,去年一年,五大險企客戶的退保趨勢大幅攀升。退保客戶的增多,也就意味著保險公司要向退保客戶支付更多的退保金。
數據顯示,2021年,五大險企的退保金合計高達1595.3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73.44億元,增幅為12.2%。
其中,退保金最多的是中國平安(601318),一年的退保金高達529.31億元,同比大幅攀升43.4%。
中國人壽的退保金僅次于中國平安,為415.8億元,同比增長25%。
從增速方面來看,中國太保(601601)退保金的增速最大,去年一年退保金同比大增54.8%至223.3億元。
五家險企中,只有中國人保(601319)退保金出現下降,同比降幅為45%。
其中,人保壽險的退保金同比下降45.8%至242.9億元,對此中國人保表示主要因壽險業務機構優化所致。但人保健康的退保金同比增長了23.4%。
早在2020年時,中國人保是五大險企中退保金最多的險企,彼時其退保金高達453.21億元。同期,退保金排第二的中國平安為369.14億元。
退保金高企,會對險企的現金流產生一定影響,需要較大新進資金來應對流動性風險,這也就要求保險公司的新增保費收入要高,從而對險企形成較大的新業務壓力。
拿去年退保金最高的中國平安來說,其期末現金流也出現了下滑。
截至2021年末,中國平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余額為4031.25億元,較上年末下滑了5.1%。
02代理人流失超167萬
保險代理人模式自1992年引進以來,紛紛被各大保險公司采用,成為對保費“開疆拓土”的利器。
不過,由于早年間準入門檻低,導致人員素質參差不齊,保險代理人也時常遭到外界詬病。
如今,即便是被經常詬病的保險代理人,也出現了集體“出逃”的現象,讓保險的銷售雪上加霜。
梳理年報發現,截至2021年末,五大險企公布的保險銷售代理人數合計約259.66萬人,較上年末的426.67萬人相比,銳減了167.01萬人,下降幅度高達39.14%。
這意味著,去年一年時間,五大險企的保險代理人減少了近四成。
其中,中國人壽(601628)是保險代理人減少最多的險企。
截至2021年末,中國人壽保險的總銷售人力約89萬人,較上年末銳減56.8萬人,降幅達38.96%。
中國人保是代理人減少幅度最大的險企。
該公司在年報中公布的人保壽險“大個險”營銷員和人保健康個險營銷員合計約19.23萬人,較上年末大幅下滑55.27%。
也就是說,中國人保在一年時間內有一半以上的保險營銷員“出走”。
此外,2021年,中國平安的保險代理人也減少了42.35萬人,減少人數僅次于中國人壽,41.4%的下滑幅度僅次于中國人保。
03賠付支出逾9300億
一邊是銷售保險的代理人嚴重萎縮,退保金又大幅攀升,而另一邊是險企的賠付支出卻不斷增加。
數據顯示,2021年,五大險企賠付支出合計高達9343.8億元,相比上年同期的8778.77億元增長了6.44%。
其中,中國平安是賠付支出增長幅度最大的險企,賠付支出由上年的2371.36億元增至2688.54億元,增幅達13.38%。
中國人保增幅次之,其賠付支出為3366.98億元,增幅為9.03%。
五大險企中,只有新華保險(601336)賠付支出下降,較上年下滑21.8%至435.77億元。其中,滿期及生存給付同比減少38.4%。對此,新華保險表示主要是因為分紅型保險滿期給付高峰回落。
在年報中,賠付支出和退保金均隸屬于營業支出項下,這兩項數據的大幅攀升,勢必會壓縮險企的利潤空間,加上疫情反復沖擊下保費難增,五大險企的整體利潤增速出現下滑。
2021年,五大險企實現歸母凈利潤合計為2159.5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523.03億元同比下滑14.41%。
其中,盈利最多的中國平安,歸母凈利潤同比大降29%至1016.18億元。
其余四家險企盡管歸母凈利潤均實現正增長,但增速均不高,較疫情前的2019年而言,凈利潤的增速已相去甚遠。
聲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科技金融在線。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