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袁園 每經編輯 陳星
6月6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對外發布《2021年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數據顯示,2021年人身險公司銀保業務全年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990.99億元,同比增長18.63%。
保險業協會表示,2021年我國銀保業務保持健康平穩發展態勢,服務保險業轉型升級的能力得到持續提升。其中人身險公司銀保業務保費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在各渠道間保費收入占比進一步提升,新單及期交業務實現雙線增長,業務結構與品質良好。財產險公司銀保業務持續走低,業務和渠道集中度較高,區域性差異猶存。
人身險公司銀保渠道保費收入超總量的1/3
據悉,該《報告》通過深入分析保險業協會統計的全行業銀行代理渠道各項業務數據,調研部分重點機構銀保業務發展情況與業務策略,從市場整體情況、保費收入、產品結構、市場集中度等多個維度入手,解析了2021年銀行代理渠道業務市場發展情況和主要特征。
具體來看,2021年人身險公司銀保業務全年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1990.99億元,同比增長18.63%,呈現連續增長態勢,原保險保費收入持續站穩萬億規模,超過人身險公司保費收入總量的三分之一,業務占比同比上升3.73個百分點。
2021年各家公司更加注重優化業務結構和內涵價值增長,不斷擴大期交業務體量,實現了新單與期交業務的同步提升。全年實現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7040.86億元,同比增長15.05%。其中,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2677.56億元,同比增長19.04%;躉交原保險保費收入4363.30億元,同比增長12.73%。四個季度保費占比分別為49.77%、15.02%、15.46%和19.75%,其中四季度業務較往年出現大幅度增長。
從長期險的產品構成來看,壽險業務穩定增長,其中普通壽險保費收入占比持續提升。2021年壽險業務實現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6947.03億元,占全年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的98.67%,同比增長15.24%;健康險增速放緩,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93.83億元,同比增長2.38%。壽險業務中,分紅壽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4298.79億元,同比增長9.67%;普通壽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2641.52億元,同比增長25.75%。
財險機構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同比下降29%
與人身險相比,財產險公司銀保業務持續回落。《報告》顯示,2021年財產險公司銀保業務實現簽單保費收入64.96億元,同比下降29.00%。其中,非車險業務簽單保費收入34.93億元,同比下降38.03%;意健險業務簽單保費收入20.92億元,同比下降13.61%;車險業務簽單保費收入9.11億元,同比下降16.50%。
從產品結構來看,2021年非車險業務占比下降,占渠道整體保費收入的53.77%,其中企財險、責任保險和家庭財產保險為主銷產品。意健險和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簽單保費占比上升,分別占到全年簽單保費收入的32.20%和14.03%;從業務規模來看,2021年簽單保費收入前三位的地區仍是上海、廣東、浙江。其中,上海占比16.51%,其次是廣東和浙江。從業務增速來看,僅廈門、黑龍江、北京、山西、山東五個地區業務保持增長態勢,其余各地區業務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廈門,增速高達104.01%;黑龍江其次,同比增長51.29%,北京較去年增長29.49%,排名第三。
保險業協會表示,2021年銀保業務發展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銀保市場中互聯網保險業務規范化經營得到進一步加強;銀保業務重回戰略視野,眾多公司加大轉型與投入力度;積極探索高內涵價值發展路徑與銀保合作新模式。
“2021年隨著《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保險機構互聯網人身保險業務有關事項的規定》出臺以及新版互聯網保險業務信息披露系統的啟用,銀保渠道互聯網專屬保險業務與線上線下融合業務的經營規則得到進一步明確與規范。”保險業協會表示,一方面促進了市場的公平競爭,進一步推動保險公司與銀行間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切實保護了保險消費者合法權益,助力實現“保險、銀行和客戶”的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