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
央行副行長陳雨露在6月23日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中國金融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十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十年,伴隨著中國經濟躍上百萬億元,中國金融保險業在大躍遷和大轉型中奮力擊楫,轉巨石于萬仞,乘輕舟于萬重,左突右擋,十年辛苦不尋常。
時與勢在我們這邊。下一個十年,中國金融保險業要實現從金融大國到金融強國的進化,靠的還是市場化和法治化這唯二的法寶,對金融尤其如此。因為金融是信用,是信心。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數據是最直觀的。
2021年末,中國金融保險業機構總資產為381.95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資產為344.76萬億元,證券業機構資產為12.3萬億元,保險業機構資產為24.89萬億元。
十年來,中國股票市場規模增長238.9%、債券市場規模增長444.3%,兩個市場均位居全球第二。
對外,人民幣成為IMF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升至12.28%。
規模和速度之下,市場結構也在發生積極變化,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已然成型,融資渠道更加細分化,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等各個方向都能聽見千軍萬馬的聲音。
大象起舞,這便是中國金融給世界的深刻印象。事實上,過去十年,包括金融在內的中國經濟,這種因規模和速度帶來的質感,比比皆是。以十年為單位,才能讓我們這樣的“當局者迷”,更好理解大躍遷究竟為何意。
無它!腳下的地在抖,身邊的河在流,萬重山下過輕舟。
而近來叫苦“保險不好賣了”的中國保險業,也早已貴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是全球險企的必爭之地,也是全球險企所看好的“流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
歷史不糾纏細節。除了我們自己一直糾結“大”和“強”的辯證關系,世人對bigger than bigger更眼前一亮。
大躍遷之下,是大轉型在并線前行。過去十年,藏著中國金融的松緊之變。
到2012年,貨幣政策的超級寬松周期接近尾聲,雖然此后有數次起伏,但矯正或清算,草蛇灰線,愈往后,愈顯性化。
超級寬松貨幣政策的副作用,影子銀行、剛性兌付、房地產金融化、信托通道化、萬能險狂飆,等等,都在過去十年被施以了“猛藥”和“重典”。再加上對P2P的毅然清零,對平臺大廠“科技金融兩張皮”的重新審視,對明天系和安邦系等“大股東掏空”和“內部人控制”的拆彈排雷,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由松及緊,個中變化也就一目了然。
十年間,影子銀行壓降25萬億元,累計消化不良資產16萬億元,長痛不如短痛。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機,既是政治正確,也是市場正確。
保險居于這股洪流之中,被不斷重新塑形,去杠桿、擠泡沫,回歸初心,重新設置了紅綠燈。令理財色變的萬能險,逐漸熄火,資產驅動負債的高杠桿模式,難以為繼。再往后,重疾險和百萬醫療險脫穎而出,保險在姓“保”。與此同時,車險也經過了一次最為徹底的洗禮,該讓的利,出讓,多余的水份,擠出,亂象之下,露頭就打,還市場一股清流。
如今,貨幣松緊與否,再次站到新的十字路口,但十年前那種“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宏觀環境,一去不復返了。
2018年4月,銀保監會掛牌,分業管理的銀行和保險合成一個監管機構。
這是過去十年,在圍繞市場創新的監管思路上,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層出不窮的監管套利和所謂的市場創新,終于讓功能監管的呼聲站了上風。
混業和分業,一直是金融創新與監管的蹺蹺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兩者并沒有道德上的誰優誰劣,只是在不同的時期,政策催生的不同需求,市場形成的不同偏好。同樣,基于分業的機構監管和基于混業的功能監管,也是不同時期的選擇,同時嵌套著放松和收緊兩種模式。
當銀行和保險分業監管之時,因監管分割而套利嚴重,因監管規則不一而造成競爭的不公平,事實上割裂了統一的金融市場。因此銀保監會的成立,某種程度上消除了這種監管上的破碎和真空,推動真正的市場化。
伴隨著銀保的合并和合署,百萬億元的大資管也迎難而上,被置于統一的監管規則之下,去通道化,破剛兌,凈值化,初見成效。這其中,信托受影響最大,保險其次。但對保險來說,這并不是什么“失勢”,而是“造勢”,在新的賽道上,重新尋找彎道。
低垂的果實早已摘干凈,往后的市場化,都是在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十年,中國保險業既交出了世界第二的成績單,也劃出了起伏跌宕的事業線。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轉型和中國金融的監管意志,保險在尋找自己的市場泉眼。
十年,從萬能險到重疾險,從銀保到個險,從網絡互助到保險科技,從稅延養老到惠民保,保險在監管與創新之間試錯,在賽道之間轉換,積小勝為大勝,積大勝為完勝。
不畏浮云遮望眼。超大規模市場和超長產業韌性,賦予中國經濟向前的慣性。保險所要做的,便是砥行和創新。越是市場化,越是需要法治化;越是創新井噴,越要監管審慎。因為,法治化和監管不是保險的“鐐銬”,而是保險的防火墻和護城河,也是過去十年給未來十年贈送的禮物。
回首二十年前,馬化騰一度想賣掉QQ,他在推銷的時候說,這個怎么賺錢還不知道,但基本每個電腦上都掛著這個。保險亦如此。在人均GDP站上一萬美元的背景下,在財富時代和長壽時代的共同作用下,保險與每一個人發生鏈接,下沉至每一個市場角落,是大概率事件。對于一些人和一些險企來說,也許現在還不知道怎么“賺錢”,但時代會推著你向前。
未來很長。下一個十年,還是只爭朝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