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21年底,已有27個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產品,參保總人次達1.4億。 ]
隨著近期多地“惠民保”產品啟動2022年度的投保,其作為一款“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所能帶來的“普惠”價值再一次成為業內關注和討論的重點。
從保費來看,上海“滬惠保”2022版從去年的115元/年上漲至129元/年,杭州“市民保2022”從去年的59元/年上漲至89元/年,蘇州“蘇惠保2022”從去年的49元/年上漲至79元/年,而“廣州惠民保2022”則在去年49元/年的基礎上增加了89元/年的升級版。
(資料圖片)
多位聚焦“惠民保”產品的業內專家告訴第一財經,雖然保費上漲,但今年各地“惠民保”參保人數量均較去年有所增長,產品中所保障的藥械種類也有所擴圍。在建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上,“惠民保”正在逐年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
“惠民保”面臨轉型
由鎂信健康和中再壽險于近日聯合發布的《2022年惠民保可持續發展趨勢洞察》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已有27個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產品,參保總人次達1.4億,保費總收入已突破140億元。
“作為近兩年熱度最高的一款健康險,‘惠民保’是近年來保險公司做出的一大嘗試。”醫療與健康保險專家邵曉軍博士告訴記者,但與其他商業健康險不同的是,一方面,“惠民保”的保障責任簡單,有利于民眾快速理解產品形態;另一方面,“惠民保”不限既往癥、不限年齡等的特點,更是擴大了產品的知名度,有利于參保人群數量的提升。
價值醫療顧問委員會秘書長梁嘉琳告訴記者,隨著“惠民保”產品單價提高,以及保障范圍擴大到高值的、特需的、和基本醫保有所差異的創新藥械,這意味著,“惠民保”產品和基本醫保的互補性提高了,更注重于超越基本醫保范圍的“救命藥”和尖端診療技術的報銷。
梁嘉琳表示,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民眾對于健康服務的需求也是水漲船高的,“因此,我認為‘惠民保’更多地應該向市場化運營的商業保險去轉型。”
另有專家告訴記者,一些城市的“惠民保”產品單價較去年有所提升,是因為根據測算,這些產品在去年的賠付額超出了“總保費+商保機構運營費(一般為4%)”,“今年如果要維持商保機構持續運營的信心,就需要提升產品單價、參保人數(參保率)等。”
該專家對記者解釋,從國際情況來看,“惠民保”一類健康險的賠付率理應在90%以上才能體現出它普及、實惠的特點,但當下一些“惠民保”產品的賠付率在30%~40%之間,有的甚至更低,這將導致健康人群的流失,而支付了低額保費的帶病人群一直獲得高理賠額,長此以往理賠情況會更差。
面對上述情況,下一步,“惠民保”產品應該如何轉型?
鎂信健康副總裁馮昊告訴記者,“惠民保”銜接的是兩端,一端是在籌資的同時要滿足參保人對于創新、特需藥械的訴求,一端是應符合商業機構對于藥械支付(采購)的費用控制,而這兩端的背后,則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精算能力。
在籌資上,馮昊表示,“惠民保”產品一方面在長期、穩定的參保人獲得上仍然需要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包括但不限于:醫保個人賬戶放開、家庭共濟(為父母投保)、企業合作等。另一方面,“惠民保”產品還可以探索一些常規的醫療健康權益來提升民眾的獲得感。
而在費用控制上,馮昊稱,“惠民保”產品急需一份清晰的、不斷完善的醫保目錄外待遇保障的清單,該清單應該切實指向參保人實際需要的臨床藥械和醫療服務(而不是臨床獲益不高或者過度醫療等項目),清單也將從現有的腫瘤特藥逐步拓展到其他自費項目,但需要從項目保障頻次、成本上作更精細化的管理。此外,藥械企業的不斷參與也至關重要。
“在籌資、費用控制的基礎上,還需要做的一個重要平衡就是‘精算’,就是如何將這兩方面數據的真正價值體現出來,如果‘惠民保’每次的賠付率都能在90%以上且商保機構又不至于虧損,這就是個好的方向。” 馮昊說。
促動藥械企業創新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民眾對“惠民保”產品的保障責任提出了比基本醫保更高的要求。邵曉軍曾對記者表示,由于創新藥械、療法不斷納入“惠民保”產品清單目錄,實際上也為一些藥械企業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提供原動力。
比如,記者注意到,上海“滬惠保”2022版中就新增了治療淋巴瘤的CAR-T治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該責任0免賠額,最高賠付金額達50萬元,同時新增15種海外特藥保障,擴大國內特藥;而杭州“市民保2022”也將質子重離子療法、CAR-T療法等尖端服務納入保障范圍。
“近幾年癌癥創新藥品、治療手段不斷涌現,但與之相伴的是高昂的醫療費用和沉重的經濟負擔。由于部分治療方式過于昂貴、適用人群較少,難以大幅降價進入醫保目錄。商業健康險因此被寄予承擔起多層次醫療保障的厚望。”邵曉軍說。
記者從美敦力胰島素泵事業部創新支付負責人處了解到,旗下胰島素泵已在近年來陸續被納入山東青島、廣州珠海等地的“惠民保”產品清單目錄內,用于“18歲以下Ⅰ型糖尿病的患者人群”的日常治療。
“如果沒有參加‘惠民保’,那么患者是需要切切實實自費約6萬元來購買胰島素泵,但如果參加了‘惠民保’,就可以減少2萬~3萬元的支出,產品、服務質量上也沒有任何差別。”該負責人表示。
該負責人稱,有了這些創新支付層面的保障之后,胰島素泵市場的體量、關注度(包括對Ⅰ型、Ⅱ糖尿病的科普和認知)都會提升,“而產品使用量的遞增可以讓產品更好地進行迭代,企業收益的遞增則可以更多投入在新品研發上。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
記者還了解到,一款用于治療亨特綜合征(黏多糖貯積癥Ⅱ型)的藥品“海芮思”也被陸續納入到上海、河北、江蘇無錫等地的“惠民保”清單目錄中。
“海芮思”藥品所在的國產藥企北海康成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治療花費負擔高、又在基本醫保外的創新藥械納入“惠民保”產品的清單目錄,一方面為患者減輕了花費上的負擔(“惠民保”報銷70%),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藥企收回一些成本。
“從創新藥(尤其是價格高昂的)的角度來說,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需要當地市場為藥品在患者端的可及性開辟一條通道。在國內,有機會可以讓患者先用上,如果經過時間驗證其療效確實不錯,那藥企就可以來年進入到國家醫保目錄的談判中去。”該負責人表示,“惠民保”就為創新藥提供了這一通道。
梁嘉琳表示,當下,“惠民保”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創新藥械的價值評估機制,而不應像此前的一些特藥險,被理解為是一種藥品打折促銷、高額成本轉嫁的渠道,“這套價值評估機制,應盡可能地在數據采集、分析、價值評估框架,以及專家委員會遴選等各方面去日益完善規則,并逐步和國家醫保藥品談判的規范性看齊”。
“值得注意的是,‘惠民保’清單目錄的制定仍需獨立看待,也就是說,要和基本醫保目錄差異化發展。”梁嘉琳說。
除此之外,在抗腫瘤等特藥上,理賠流程是否順暢也成為參保人的關注重點。某商業保險機構醫療險種負責人告訴記者,特藥有專門對應的適應證,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特藥需在各類一線用藥效果不好的情況下才能經由醫生、承保機構認定來使用,這也會直接關乎后續的理賠。
“有一些特定的癌癥(腫瘤疾病),參保人是否符合使用‘惠民保’清單目錄內的藥械產品,這需要由健康險專業第三方來評估,同時,這也需要承保機構內的理賠人員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和背景。”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