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近些年,保險行業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產品創新一度熱火朝天。財險行業更是因為保險標的范圍覆蓋廣、類型種類多,不斷有新的產品進入大眾視野。
在互聯網加持下,一些財險產品短期內迅速走紅,成為爆款。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中,退貨險、碎屏險、隔離險、一年期百萬醫療險、首月一元保險等“網紅”產品,令人矚目。
這些新興的財險產品:以之保費低、賠付比例高、設有一定免賠額、提供多種增值服務,有高超的性價比等特點,以看上去很不錯的眼緣,成功地吸引了民眾的注意,激發了消費者的購買興趣,讓財險行業迎來了蓬勃的發展,更讓不少財險公司暢想財險行業“美好的未來”。
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紅產品出現條款不清、賠付困難、經營虧損等問題,加之監管對于保險產品的創新趨于嚴格,許多產品回頭再看,儼然已經淪為行業的“笑話”。
整個財險行業的發展,也伴隨著這些創新產品帶來的陣痛與爭議,進入創新 “低谷”。
回望21世紀走過的二十多年里,財險產品創新從盛到衰一路走來, 為整個行業帶來了什么?
噱頭與苦頭,大概是產品創新“血淚史”寫下的最多的答案。
如何創新,也已經成為困擾財險行業發展的一道難題。
1
-Insurance Today-
車險
從花樣百出,到回歸統頒條款
進入21世紀以來,車險作為財險行業的第一大險種,對財險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車險產品的創新發展也格外引人矚目。
廣東試點 車險產品創新大幕拉開
2001年,中國加入WTO。
車險改革同年在廣東開始試點,拉開了車險產品創新的序幕。車險條款不再由行業統一制定,各色車險條款伴隨著車險改革的實施,如雨后春筍般的冒了出來。
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產品和條款
彼時的車險,基本險有3個,分別是車輛損失險、第三者綜合責任險和第三者人身傷亡責任險。
車損險的附加險7個:全車盜搶險、玻璃單獨破碎險、車輛停駛損失險、自燃損失險、新增設備損失險、代步車費用保險、他人惡意行為損失險。
三者險的附加險4個:車上人員責任險、車上貨物責任險、車載貨物掉落責任險、無過錯損失補償險。
附加險中的附加險2個:交通事故精神損害賠償險、全車盜搶附加高爾夫球具盜竊險。
特約條款1個:機動車輛保險指定駕駛員特約條款。
各家保險公司創新花樣頻出,逐漸誕生一些新的險別條款,如:
車身劃痕損失險條款、車輪單獨損壞險條款、車輛意外事故污染責任險條款、租車人失蹤險條款、教練車擴展責任條款、車輛出境責任險條款、隨車行李物品損失險條款、零配件更換特約條款、涉水發動機損害保險條款、免稅車輛關稅責任險條款、更換輪胎服務特約條款、拖車服務特約條款、異地出險住宿費特約條款、更換新車特約條款、法律服務特約條款、節假日行駛區域擴展特約條款、起重、裝卸、挖掘車輛損失特約保險條款、特種車固定設備、儀器損壞特約保險條款、使用安全帶特約條款、多次事故免賠率特約條款、制定專修廠特約條款、車輛重置特約險條款A、車輛重置特約險條款B、不計免賠險等。
偏離市場真正需求 從“噱頭”到“苦頭”
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第一次車險改革中所出現的車險產品創新,卻逐漸偏離了市場的真正需求。許多創新條款根本不具有實用性,僅僅是為了創新而創新,完完全全成了“噱頭”產品。
加之自定的費率與市場偏離,不少保險公司車險經營陷入虧損,吃盡了“苦頭”。迫于行業性虧損的壓力,監管部門2006年再次制定行業車險統頒條款,并配合著交強險的出臺,結束了我國第一次車險條款與費率的市場化改革。
回歸行業統頒條款,責任大幅合并
而在隨后的車險發展與改革過程中,車險條款也進一步從A、B、C三類條款(及天平專屬條款),回歸到了行業統頒條款時代,保險責任大幅合并,險別數量也明顯縮水。
如今,綜改后行業車險示范條款的主險僅剩下3個:車輛損失險、第三者責任險、車上人員責任險。
附加險大幅減少,僅保留11個:
新增設備損失險、車身劃痕險、車上貨物責任險、修理期間費用補償險、精神損害撫慰金責任險、絕對免賠率特約條款、車輪單獨損失險、發動機涉水損壞除外特約條款、醫保外用藥責任險、法定節假日限額翻倍險、機動車增值服務特約條款。
雖然行業針對新能源汽車也專門出臺了專屬條款,但該條款目前仍屬于行業示范條款范疇。
新的創新 方向不明
時至今日,車險產品的創新,如今尚未看到清晰的市場化的方向。
而有些時而消失、時而再現的險別,如“車輪單獨損失險”、“修理期間費用補償險”、“精神損害撫慰金責任險”,又是否具有真實的市場需求?抑或是宣傳力度不足,導致無人問津嗎?
2
-Insurance Today-
信保
從異軍突起,到 “暴雷”重災區
近年來,信保業務在財險行業異軍突起,并在2019年成為產險第二大險種。
然而信保業務來的快,去的也快,“暴雷”事件頻發之下,信保業務在近兩年大幅縮水。
信用保證保險是兩種不同的保險
不過從嚴格意義上講,信用保證保險,雖是以信用為保險標的的保險,但其又分為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兩者有很大的區別。
信用保險是指由權利人發起,就義務人的信用向保險人投保,如義務人不能償還權利人損失時,由保險人代為賠償的保險。
保證保險則是指由義務人發起,就義務人自身的信用向保險人投保,如不能補償權利人損失時,由保險人代為償還的保險。
涉外保險的衍生品
兩者均是從改革開放之后由涉外保險所產生的出口信保、出口貨物運輸保證保險、遠洋船舶保險的剛性需求衍生而來的。后隨著保險場景和險種的不斷豐富,以及監管政策的不斷調整,兩者發展才出現了分叉。
先說信用保險:從獨家經營到多家競爭的出口信用保險:
我國信用保險發展初期主要以出口信用保險為主,在2001年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成立后,我國出口信用保險便開啟了由中信保獨家經營的模式。
這一時期內,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滲透率基本高于同期國際平均水平10%以上;
到了2013年以后,我國出口信用保險市場才開始向商業保險公司開放,行業發展進入多家競爭階段。
國內貿易信用險:從無到有遍地開花
2003年
而國內貿易信用險的發展則始于2003年10月,平安保險集團開發了國內貿易短期信用保險產品。
2005年
安邦財險成立信用險事業部,推出了面向中小企業的內貿信用險產品。隨后幾年,大地、中銀等公司,也都相繼推出了國內短期信用保險產品。
2011年
中國人保(601319)成立了信用保證保險事業部;同年,太平洋(601099)財險公司與裕利安怡簽訂協議,在信用保險產品開發、運營管理和市場拓展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并于2016年聯合成立了國內首家信用險銷售公司——太平洋裕利安怡保險銷售有限責任公司
2016年1月
我國國內首家專業信用保證保險公司——陽光渝融信用保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掀起了我國信用保證保險發展的高潮。
再說惡意騙保的犧牲品——保證保險
最讓財險公司吃盡苦頭的,當屬保證保險。如今,“暴雷”幾乎已成了保證保險的第一聯想。
平安首推 各家跟進
事實上,國內保證保險業務早期發展可追溯到1997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平安保險公司試辦汽車分期付款銷售保證保險業務,拉開了保證保險支持融資信貸的序幕。
隨后,各家保險公司紛紛跟進,太平洋保險(601601)公司推出“分期付款購車合同履約保險”,天安保險公司推出“天安汽車消費貸款履約保證保險”,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推出“機動車輛消費貸款保證保險”。
2001年之后,在保險業汽車貸款保險產品的加持下,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得到了迅猛擴張。
騙保嚴重 監管叫停
奈何“信用缺失”,這一中國經濟發展的附骨之蛆,成了橫亙在財險行業面前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其表現形式即為保險公司不堪其累,大量惡意騙保導致保險公司虧損嚴重,保險公司開始以各種形式試圖退出,從而致使原本完整的循環圈面臨分解。
2004年,因為車貸險業務風險過大,車貸險條款與費率被監管全面叫停。由監管部門下文廢止某一保險產品條款,在改革開放保險復業后還是第一次。
融資性保證保險發展迅猛
隨后,保證保險的創新開始轉向,行業也推出了如“個人購置住房抵押貸款保證保險”、“工程質量保證保險”、“住宅質量保證保險”、“學生助學貸款保證保險”、“中小企業貸款保證保險”等一系列產品,保證保險產品體系極大豐富。
但在這其中,仍以融資性保證保險發展最為迅猛,成為信保業務中的絕對主力。
保費爆發增長 “暴雷”接踵而至
在互聯網的大潮下,保證保險也進入到保費增長的爆發期,暴雷事件也接踵而來。
2016年在浙商保險踩雷“僑興債”之后,多家產險公司前赴后繼,相繼暴雷,甚至行業大哥也深陷其中。這涉及消費貸、房抵貸、供應鏈金融、黃金詐騙案……當然,車貸險再一次把財險業給“騙”了。
監管再次出手
2020年,銀保監會正式下發《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業務監管辦法》,才算是給我國二十年來的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發展,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句號。
3
-Insurance Today-
非車險
從“奇葩險”野蠻生長,到小眾產品脫穎成功
非車險,因涵蓋了財產險、責任險、意外險、健康險等,險別種類多樣,創新場景也就相對較多。人稱“奇葩險”的出現的概率,也就更大。
那些曾經噱頭十足的“奇葩險”
在《互聯網保險監管辦法》出臺前,那些年保險公司賣過的“奇葩險”就包括:
股票跌停險、彩票不中險、中秋賞月險、車輛貼條險、搖號險、扶老人險、失眠險、霧霾險、世界杯遺憾險、足球流氓險、愛情險、防小三險、綠帽子險……
這些噱頭重重的互聯網保險產品,利用監管空白大打“擦邊球”,并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力量,一度野蠻生長。
但是,過度宣傳、脫離保險本質、有賭博嫌疑、擴大收益,這些因素都成了非車險創新的絆腳石,也引發了社會的詬病。
監管規范促生細分市場的小眾產品
隨著《互聯網保險監管辦法》的落地,“奇葩險”開始在市場中消失,隨后也促生出了一些“小眾”產品,可以算是保險細分市場的特色產品,如:
吃貨無憂險——保障急性腸胃炎住院和門診,食物中毒身故。
寵物保險——保寵物的意外及疾病。
寵物飼養人員險——俗稱“鏟屎官險”,保寵物對他人的人身傷害和訴訟費用。
兒童走失險——保找尋費用、意外身故和傷殘。
熊孩子險——保意外身故和傷殘、第三者責任等
孕婦險——對孕婦和新生兒提供意外及疾病保障
疫苗無憂險——保接種意外身故、殘疾、異常反應或偶合癥醫療、住院伙食津貼等
還有一個不知道是否能算是成功的“隔離險”……
確有成功范例 但試錯風險巨大
當然,從非車險創新成功的案例來講,也確有一些成功的產品。
如航意險、退貨險、手機碎屏險、百萬醫療險,這些產品都算是互聯網時代紅利下的非車險創新成功的產物。
但這些產品,往往又嚴重依賴于場景和銷售渠道,且試錯階段往往也需要保險公司能夠抗拒可能的巨大虧損。
故而要想再在市場中再創新出成功的非車險產品,也需要時間、勇氣和努力。
后記
事實上,除了在車險、信用保證保險及上述常見的非車險領域,還有一些特殊領域也出現過險種的創新,如農險、科技險等。
但是這類險種,又往往受政策性和專業性的影響,無法在商業保險市場中得以全面快速發展。
從大方向講,如何把曾經認為的不可保風險,通過科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提升,逐步變為可保風險,這是整個行業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
從這個角度講,產品創新的“血淚”史,印證著財險的成長,曾經的噱頭和苦頭,是探索的代價,也蘊含著希望。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