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用兩年時間還完大部分債務后,這個月選擇從直播間離開,一頭扎進熱愛的科技行業,再度創業。
這一次,人們不吝夸贊與欽佩。在老羅這個頻頻失敗的創業者身上,很多人讀到了一種英雄主義——認清創業真相之后,依然熱愛自己的事業。
(資料圖片)
同樣在直播間,新東方再次翻紅,董宇輝的名字幾乎霸榜熱搜。喧囂之余,很多人感慨創始人俞敏洪鍥而不舍、百折不撓的韌性,更嘆服于其對現金流的把控和風險管理與成本控制的能力。
我們感慨于詭譎的商業命途,有人沉默、有人沉淪、有人迷失,也有人逆勢崛起。在歷盡千帆、屢屢受錘、嘗遍辛酸苦辣之后,他們再次勇敢地在自己名字前面冠以“創業者”的定語。
這3個字是他們人生的高度凝練,對他們使命的最佳映照。
這是屬于他們的英雄之旅,屬于他們的夢想與癡醉。失敗也砸不壞、歲月也磨不平的夢想,是真正的理想主義。
“創業”兩個字,也因為這股勁兒顯得高貴而又婀娜。
01
寧可錯過,不能做錯
創業維艱,難在決策的不確定性和失敗的壓力。
這是個復雜的過程,創意、產品化、尋找可復制性、形成商業模式、導入資源杠桿、尋找第二條曲線,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門檻。但創業者的決策,是依據不完全的信息做出的。很多時候,他們不知道什么打法最有效,也很難預知宏觀局勢的動向、行業紅利的傾斜、時代機遇的垂青。誰能保證每次選擇,都能讓自己拋出的硬幣精準落在正確的那一面?
有一個流行詞能很好地刻畫這個時代——烏卡時代(VUCA)。這個詞是由4個代表性趨勢的首字母組合而成:Volatile(動蕩性)、Uncertain(不確定性)、Complex(復雜性)和Ambiguous(模糊性)。
在這樣的境遇下,企業的“短命”現象越來越普遍。據統計,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為2.5年,創業公司平均壽命小于2年。
夢想天平的另一端,是無數創業公司黯然離場的現實。
商業總是被層出不窮的新概念所刷新、沖擊和加冕。紅利思維、風口效應、藍海市場、生態閉環……這些概念很容易令人心馳神往,但經濟學家管清友曾勸誡大家都清醒一點:投資是大部分普通人虧錢最快的方式。
尤其是在當前形勢下,更應該從相對激進的投資方式,轉換到相對謹慎和保守一點的投資方式。過去,我們總體的策略叫“寧可做錯,不可錯過”。未來,則應當切換成“寧可錯過,不能做錯”的心態。
當服裝、咖啡、奶茶、烘焙成為創業者的四大“天坑”,當那些不想上班而開店的人血本無歸、不得不更加賣力地打工時,很多人幡然醒悟:夢太大了做不了,步子太大了邁不出去。現在留給普通人的創業窗口越來越少了。
在創業這件事上,前行者們尚在摸索,與其虛妄地夢想如何成功,不如務實地選擇一條壓力更小的精益創業之路。
02
精益創業方法論
“業”字,在古代特指放書冊或樂器架子上的木板,有一種承托、安放之意。我們現在談論創業的語境,也像在尋找那塊木板一樣,苦苦追尋一份有一定利潤、自己擅長的事情,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同時,承托自己的夢想和期待。
很多人到了中年階段,心里還存有對成功的渴望,不甘于庸庸碌碌的現實,卻又總擔心被滾燙的夢想“燙傷”。他們需要一個既能裝得下夢想與野心,又有很高“容錯率”的事業,提高創業的性價比,在動蕩和不確定的商業環境下,更好地選擇用“精益創業”的方式,從充滿暗礁的創業游戲中穩穩地通關。
保險經紀人,給了夢想者一個低成本嘗試創業的機會。
在這里,每個人都能拿出一點時間,以最小的成本和最有效的方法驗證自身能力是否符合市場需求,再靈活調整方向。
在這里,每個人都可以不設限地成長,成為績優“大咖”、優秀團隊長、優秀講師、客戶信賴的伙伴……太多人在這里找到了自我效能感,舒展了新的人生。
“精益創業”的內核,是規避創業失敗的痛楚,盡可能低成本地嘗試。或許這才是創業的真諦。就像查理·芒格振聾發聵的告誡:我們能成功,不是因為善于解決難題,而是因為善于遠離難題,我們只是找簡單的事做。
而現實中的新手創業者總熱衷于解難題。他們或盲目選擇超出自己能力和認知范圍的事,或一頭扎進一片競爭激烈的紅海,越努力越深陷其中。
保險經紀人創業的思維邏輯,正是一種貼著自己能力邊界,“船小好調頭”創業思維。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金融“民工”、企業高管、醫生、律師、教師······
他們擁有不同的追求,有些人追求更寬廣的賽道,來容納自己的野心與夢想;也有人為了平衡家庭與工作,選擇了兩全之策;也有人是在經歷了重大變故、挫折后,揚起生活新的風帆。
扎根這份新事業后,他們紛紛用“創業”來表達自己對事業的長期主義堅守,對保險事業全力投入的承諾。這2個字是對自己這份事業最高的敬意,最質樸的承諾。“創業”背后,是拼盡全力的戰斗精神,是對客戶負責的責任意識,是與趨勢共舞的智慧謀略。
當這股力量越來越大,創業的概念也在被重新定義。創業不止是注冊公司當老板,一個有一技之長的自由職業者,加入一個大平臺,成為平臺發展壯大的事業合伙人,共享利用平臺資源,也是創業的另一種表達。
03
小成本的創業,最大化的人生
2019年前后,黎可(化名)敏銳地觀察到全球市場利率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降,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時代加速到來。而保險的最大優勢在于確定性,寫進合同的保障會被固定下來,這會成為利率下行時代的“殺手锏”。
而當時,能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并不多,年金險、終身壽險等產品并沒有顯出優勢,自然不受重視。靠著“領先市場半步”的認知,他決定扎根儲蓄型保險。他不僅幫助自己團隊成員發力這個“藍海”,還參與搭建了終身壽險等課程培訓體系,制作了多門線上課程,啟發了更多的經紀人。如今,這門課已經獲得數萬人次學習。
正是靠著創業的一腔孤勇,黎可成為明亞“年金險資深大咖”,將一款產品的增長潛力遷移到自己身上,成為用認知變現,用能力躍遷的典型。
隨著中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保險營銷員人數的膨脹,保險市場已經是一片紅海。傳統的陌生拜訪、電話營銷、開門紅等形式已經越來越難做,整個行業都在尋找轉型突圍之道。
而在明亞,很多經紀人靠著敏銳的嗅覺,在這個“傳統”的生意中發現用戶需求未能被滿足的部分,在利基市場中切割出新機會,帶來新的玩法,最終讓夢想開花。
2013年前后,章彬賓(化名)從一名保險代理人轉型經紀人后,開始思考自己的行業發展路徑。他判斷,高端醫療是當時尚未被廣泛認知,但未來一定會爆炸式增長的險種。
章彬賓想出了另一條路。他沒急著把保險推給客戶,而是反過來去跑向另一邊,開拓B端市場,在醫院前臺設立保險咨詢點位,把自己的服務帶進醫院,形成了一個對保險公司、醫院和明亞都有利的格局。他用這種銷售模式的升級,跳出了固化的營銷思維,也用這種新模式提高了高端醫療險的普及。
更重要的是,靠著這種先發優勢,章彬賓團隊的高端醫療險業務快速發展,并在其后的10年里享受時間的復利,成為明亞醫療險事業的排頭兵,事業越做越大。
類似的故事,每天都發生在明亞。有人發揮互聯網的影響力,靠著在知乎、公眾號、短視頻平臺科普保險知識,傳播有益的保險理念,讓自己的品牌沿著網線指數級增長;有人憑借在大廠的項目管理經驗,主導開發了一款智能問答系統,讓團隊培訓的效率倍增;甚至有人將自己在國企操盤大型企業項目的經驗帶入明亞,別出心裁地發力團財險,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這是創業最具魅力的地方:利用更新穎的手段和工具,創造新的連接,解決客戶痛點和現實問題,給市場帶來了增量,創造了新的價值。也讓經紀人能夠抓住時間窗口,構筑自己的核心優勢,在明亞平臺創立了自己的“業”。
商業界有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風險與收益水平總是一致的。既然保險經紀人轉嫁了創業的成本,是否意味著成長的天花板也被放在了低點,讓人“伸手就能碰到天”?
每個以創業心態做保險的人都清楚,如今,單單依靠出租時間是不可能致富的。創業者與單純“賣保險”的區別,在于是否能實現規模化,放大人生的杠桿效應。
很多經紀人在單槍匹馬達成管理職級后,會選擇成為團隊長,招募更多優秀人才加入自己的團隊;通過讓自己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的蛻變,創業者也就進入了杠桿時代。每個經紀人都在平臺上完成自己的夢想,身影層疊,星光璀璨。
在明亞,經紀人們不是被雇傭的員工,而是事業發展的“合伙人”,每個團隊都是一個中心,可以調動全公司的資源完成一個目標。明亞的“基本法”,保證了這個平臺上創業者的利益;“智慧學社”等各種制式化與非制式化培訓機制,最大程度上賦能了這個平臺上的創業者,讓大家的事業“熱啟動”,快速走上正軌。
保險經紀人模式,既有低成本創業的特質,也擁有指數級的增長空間;它能讓人自由規劃自己的事業,也能成就自己的夢想;它能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也符合時代潮水的發展方向。這里無需如履薄冰、苦苦掙扎的大起大落。他們在保險行業創業后,人際交往能力、個人收入、生活滿意度等方面都得到提升,整體幸福感顯著增強。
理想的創業,必須要建立在一波大勢、一波紅利之上。保險正是當下的朝陽行業,保險經紀人模式,正是保險行業專業化發展的方向之一。這條充滿機遇和潛力的賽道,正吸引越來越多的保險“創客”,展開自己的第二人生,勇敢逐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