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公司介紹:
(資料圖片)
保準牛由保險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維驅動,運用先進的AI和大數據技術,通過數據化算法和產品模型形成動態迭代的反饋閉環,為萬物、萬景、萬人、萬場提供定制化、專業化、創新型的保險產品及服務。
據統計,從2017年開始到2021年,互聯網財產險保費收入及互聯網財產保險業務滲透率都在逐漸增加。具體來看,2017年到2021年互聯網財產保險中車險的占比是逐年下降的,其中意外健康險、信用保證險等險種的占比逐年增加,特別是信用保證險從2017年4%的占比到2021年13%的占比,增加了將近三倍多。
車險業務增速停滯不前,非車險創新產品層出不窮,財險業務格局的調整方向似乎已經逐漸清晰。非車險產品是否能成為財產險新的增長點?創新的產品是否能滿足用戶的“真需求”?近日,我們與保準牛創始人兼CEO晁曉娟共同探討了財險業務發展中的一些新話題,同時對于非車業務的發展晁老師也提出了十分寶貴的意見,本文的主要內容也來自該場直播。
非車業務產品的開發離不開技術的支撐
財產險市場正在發生變化。
整體來看,我國保險行業本身的增長包括人均保費、保險密度及深度等情況與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還差很遠;另外從財產險的規模上,比如與美國相比,國內去年總保費規模4.5萬億,財產險占26%,但美國的財產險占到近一半約47%,相差較大;同時2021年車險僅占互聯網財產保險的26%,非車險發展迅速,發展空間巨大。
從需求側來看,隨著社會的發展,包括未來人們對財產險意識的提升,整個市場也會不斷擴大,根據整個行業改革的狀態,供給側也將開始發展起來,這時會釋放出更多的市場機會,所以市場需求也會促進其增長;從供給側來看,原來因為沒有數據、高風險等原因導致供給側供給不足,交易閉環很難形成,目前當需求不斷釋放,供給也有意愿去提供,那么增長就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所以不管是從財產險的發展環境,還是整個保險行業的大環境下來看,非車險確實是整個財產險的主要增長點。
近幾年出現了不少創新的非車險產品,這些風險被劃分得很細,對產品開發的專業性要求很高,那么險企是如何挖掘這些產品的需求?在高頻次的產品開發下又是如何控制成本的呢?晁老師以保準牛為例進行了深度的分析。
以體育為例,原來行業里的體育保險基本都由意外險替代,但實際不同的運動項目的風險是完全不一樣的,它們需要基于數據及不同的行為來選擇其應有的保障,但因為沒有供給,所以就只能用一個標準化的意外險產品來替代。當前的非車險領域的現狀與之相似,客戶有著更豐富的個性化需求,但供給側不予提供,這是一大難題。
保準牛根據每一個細分運動項目背后的風險,和行業內許多伙伴,比如國家隊、俱樂部、體院、協會等都進行了深度的合作,把整個體育產業過去在發展過程中的出險率、風險等進行分析,在有大量風險沉淀數據的前提下,設計出一個新的版本。
另外在設計完產品之后,如果產品上線的速度跟不上也無法獲客,如果時效性過期,即便有能力設計出產品也無濟于事,所以保準牛把整個保險產品的底層精算模型進行定價,把它變成一個內在的引擎,將定制平臺上線,把自動化的定制能力變成了背后的智能保險引擎,只要動態輸入參數就可以動態輸出相應的產品,從而完成投保,這樣就能很輕松地完成多名客戶的自動化定制承保,還能在很大程度上節省產品開發成本。
原本一個產品設計完后會有不同的責任組合,通常有兩種方式來完成:一是通過寫代碼直接復制,這個過程基本需要耗費好幾個月的時間;二是有一套規則引擎,通過人工進行配置,不過也只有IT的同事能將產品上線,且仍需進行配置,還是需要很長的時間。從做業務角度上來講,不論何種方式大概率都會損失掉好幾個月的業務時間。
但保準牛累積了8000多款產品,基本上除了非車險,壽險、重疾等都可以將其全部解構出來,把條款標注的責任條件、基礎規則、保全服務等銷售規則全都打碎,變成一個能在線實時組合的內容,實現近兩小時配置一款產品,甚至產品上線后如果客戶不滿意或銷量不佳,平臺還能動態迭代,省下開發、審核、運營調試所需人力的同時,還能根據客戶的反饋不斷迭代。相比于原來需要近30個人支持的一條業務線,現在只需要一兩個人就能讓這條業務線所有的產品都實時在線配置。
而且系統與風控結合起來,通過識別客戶,將產品進行組合,組合完成后,客戶就能把標準價格在動態的基于對他的風險定價上再去提價,這樣既保證了千人千面又保證了準確性,而且讓保險公司的賠付率變得更加可控。
所以產品的設計速度、上線速度、符合客戶個性化需求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當前許多定制保險的公司,之所以不能規模化地服務大量的客戶,原因就在于背后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的能力不足,但保準牛通過大量的數據沉淀,精準風控,通過智能化、在線化的平臺將交易變成實時的閉環。
晁老師強調,設計產品需要有數據,如果數據欠缺,就既不能解決數據的完整性也不能解決實時性,最終實現保費對價。另外發布產品的時效性也需要跟上客戶的需求,當客戶數量較多時,需要通過大數據精選好的客戶,同時還需要精準實際項目的風險來精準定價。
創新產品層出不窮,哪些產品能滿足“真需求”?
惠民保、慢病保險、寵物險等都是目前市場上較為熟知的創新型險種,對于這些險種的出現,晁老師都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惠民保已經被市場驗證,中國大量的城市都在推行,不過現在政府的主導性越來越強,但這也正說明惠民保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新。不過對于創新公司來說參與的機會可能不多,因為它已經比較成熟,同時政府性的主導會有許多要求。
而慢病保險的市場也非常大。以肺小結節為例,據統計,我國每三個人可能就有一個人有肺小結節,風險非常高,而且肺小結節轉化成肺癌的概率又相對偏高,所以非常適合保險場景。但從保險公司認為該用戶群需要慢病保險,到該用戶群真的愿意花錢購買且有機會享受到險企承擔的責任,實際該過程是需要判斷其周期長短的。如果周期特別長,科技公司和創新公司就很難快速形成閉環,那么規模化的增長就可能會受限。但如果把慢病的風險底層抽取出來,找到比如肺小結節、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等結節的共性,變成多個細分市場的組合,這樣的話市場會更大。
包括寵物保險,有醫療等整個產業鏈相關的上下游,市場巨大,但目前供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比如三四年前,寵物看病要花很多錢,當時面臨的問題是無法識別生病的寵物和承保的寵物是否是同一只,后來物聯網的出現能通過鼻紋識別之后才解決掉。
所以對于創新型險種,只要存在需求,就有足夠大的發展市場。但是創新型險種也需要通過定制保險去分析很多細分場景,要對細分場景本身內在的通用性進行分析,且不能只分析某一個細分場景。當新的技術出現時,就有可能把原來供給不足或難以定價等問題解決,所以要動態地、實時地通過數據和技術去看整個市場的變化,把因為某項技術導致數據不足或供給不足的需求用創新的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方法來解決掉,一旦解決,就有機會在整個細分領域里面找到壁壘,最終成功。
且中國眾多保險公司,相比于一些不愿意為新的、細分風險承保的險企,實際至少10%以上的險企是愿意去嘗試的,這時再在這10%里甄選合作,比如有很多保險公司主動找到保準牛一起嘗試體育康復、罕見病等新的細分領域。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找到了一個長得大的需求,一旦決定做,且有伙伴一起合作時,就得保證越做越大的同時并長期盈利,這樣就會在行業中獲取到更多的信任,當再有新的機會的時,也就有更多的機構愿意共同合作。
與國外存在差距,但中國一定是最好的市場
國外有一些做創新保險產品的保險科技公司融資情況都很不錯,但國內融資情況不錯的機構相對較少,晁老師表示要從多個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情。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以東南亞為例,東南亞所有的保險市場加在一起可能也沒有中國的1/10,并且整個市場由很多國家組成,極度分散,加上每個區域的法律政策、經濟環境等都不一樣,可能會存在當某一個市場發展起來之后該市場整體還是太小的問題,所以在市場方面上來說,中國一定是最好的市場,且中國市場一定是持續上漲的。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短期內國內本身金融方面可能相對來說沒有硬科技更受投資人歡迎,但長期來看,國內是一個對的市場,首先保險是對的,問題就在于有沒有企業能夠穿越周期,持續解決問題,如果能夠解決,未來會有巨大的機會。
但中國市場雖然大,利潤卻很薄,競爭嚴重,其他區域可能市場不大,但沒有特別大的競爭,利潤率非常好。另外國外企業很多的精力和時間都花在自己的成長、產品的迭代等方面,國內的很多企業卻將精力、時間等花在競爭、簡單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且復雜的基礎設施卻沒人建。
所以國內的企業要如何從長期的視角找到短期不懼怕競爭、能賺錢保護現金流、能對抗周期,還要應對競爭的業務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或許各企業可以學習保準牛,以變化防御變化,加強智能化、數字化的能力,持續迭代發展。
低價無法長久發展,而對價市場則是行業對非車險市場的期待,從低價變成對價,各方都平衡受益,發展空間才能打開。提升技術能力及找準市場需求,每家企業把自己的主要業務做好,同時加強與其他企業的合作,不管是保險公司還是科技公司,共同把市場做大,自然能實現共贏。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保觀最新行業報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