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接管期結束前夕,易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易安財險”)的處置路徑得以明晰。
7月15日晚,銀保監會發布關于易安財險破產重整的批復,原則同意易安財險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同時,還要求易安財險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開展后續工作。如遇重大情況,及時向銀保監會報告。批復落款時間是2022年6月29日。
2022年7月17日是易安財險、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安財險”)、天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安人壽”)、華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人壽”)四家保險公司兩年接管期結束的日子。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0年7月17日,銀保監會宣布對上述四家機構實施接管,接管期限均為為一年。2021年7月17日,上述機構監管期均被延期一年。
截至目前,易安財險、天安財險的處置正有序進行中,華夏人壽、天安人壽兩家公司命途仍待監管揭曉。
破產重整與掛牌轉讓
15日晚間,北京金融法院披露了民事裁定書。根據裁定書,7月8日,易安財險以其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北京金融法院申請破產重整。
裁定書披露了易安財險的財務狀況,根據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以2022年3月31日為基準日的易安財險凈資產專項審計報告數據,易安財險總資產評估價值為33815.74萬元,總負債評估價值為46191.87萬元,凈資產評估價值為-12376.13萬元。易安財險經評估后的凈資產評估價值較賬面價值增值341.64萬元,但仍處于資不抵債狀態。
法院認為,破產重整的對象應當是具有挽救價值和可能的困境企業,易安財險具有一定的重整價值和挽救可能。原因是易安財險作為四家互聯網保險公司之一,具有管理結構扁平、輕資產運營等優勢;同時,易安財險自身資產負債體量不大,有望通過有限投資改善償付能力。
作為保險市場僅有的四家互聯網保險之一,易安財險成立于2016年12月,注冊制本金10億元。開業伊始,易安財險當月首單告捷,當年即實現盈利,第二年仍然處于盈利狀態。
變化發生在2018年,投資環境發生變化,P2P信用風險集中爆發,深度依靠互聯網獲客的易安財險經營狀況開始發生變化,公司2018年、2019年凈利為-1.99億元、-1.67億元。
易安財險2020年第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凈資產5.1億元,凈利潤-2.6億元,保險業務收入7437萬元。
作為同樣被接管的財險公司,天安財險正在再次嘗試股權掛牌出售。
7月9日,天安財險保險業務資產包再度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轉讓底價由此前的21.1378億元打9折至19.02億元。掛牌時間從7月11日起,截止到8月5日,共20個工作日。
6月9日,天安財險曾以21億元的底價掛牌轉讓,但經過20個工作日的等待后,并沒有結果。
上海聯交所信息顯示,天安財險擬轉讓的資產包主要為公司的保險業務相關資產,資產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貨幣資金、長期股權投資、固定資產等;負債主要包括:保險準備金、應付分保賬款、應付手續費及傭金、預收保費等;保險業務主要包括產險業務、分支機構、營銷網絡等。
根據交易頁面披露的資產負債表,天安財險目前資產總計144億元,其中貨幣資金19億元,可供出售金融資產31.3億元,存出資本保證金35.5億元,固定資產8.5億元;累計負債152.5億元,未到期責任準備金61.38億元,未決賠款準備金56.34億元,預收保費、應付手續費及傭金、應付分保賬款分別為6.9億元、6.89億元以及5.9億元;以此計算上述資產包凈資產-8.536億元。
資料顯示,天安財險成立于1995年,注冊資本金177.64億元。截至2019年公司披露的數據顯示,天安財險資產規模611.3億元。
目前,天安財險擁有33家分公司(含航運保險中心)、263家地市級中支公司及944家支公司級營業網點,經營區域覆蓋了除港澳臺、西藏、青海、寧夏及內蒙古以外的全國主要行政區域;共有一萬八千余名員工,并有近萬人的營銷員隊伍。據記者了解,分支機構達到這一水平的財產險公司并不多。
當前,天安財險傳統的財險業務都在正常經營。按公司最新披露的未到期責任準備金這一數據來看,61億元的水平與2019年披露的60.65億元相當,彼時公司披露收入保費為156億元,因此可以推測天安財險的保費規模也應該還在這一水平。2021年保費規模超過150億的財險公司有十家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天安財險資產包轉讓對受讓方提出了明確的條件:交易接受單一主體(依法設立并有效存續的財險公司)受讓和聯合體(依法設立且具備發起設立財險公司資質的企業法人聯合體)受讓。
也就是說單一財險公司或新發起設立的財險公司可以作為資產包的受讓方。然而,接手上述資產包不僅僅20億元那么簡單,受讓公司除需要一次性付清交易款項外,還需要使天安財險滿足監管關于償付能力的要求,這也需要更多的資本金。
天安財險股權再度掛牌轉讓能否出現接盤方,有待進一步觀察。
天安人壽、華夏人壽命途
天安人壽于2000年11月成立,公司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天安人壽注冊資本金145億元,規模保費超650億元,原保險保費超516億元;天安人壽實現新單價值保費超76億元,其中,銀保期交57.62億元,發展穩??;營銷標保15.77億元,態勢良好;經代標保2.67億元,穩健向好。
2011年,天安人壽啟動了全國性經營布局,截至2021年,已開設上海、河南、山東、河北、青島、吉林、四川、江蘇、廣東9家分公司和1家北京營業總部,全系統分支機構累計262家。
天安人壽是在2013年后迅速成長起來的公司,曾是資產驅動負債模式下的得益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管前的最后一次年度信息披露中,天安人壽曾因巨額虧損備受市場關注。2019年,天安人壽曾以69.91億元的虧損成為壽險公司的虧損王,或與其2018年投資失利有關。
未來,天安人壽將何去何從,有待進一步觀察。
在四家被接管的保險公司中,華夏人壽的處置路徑最牽動市場關注。
成立于2006年,經過不到15年的發展,華夏人壽規模保費已躋身壽險行業前三,而自2015年起,華夏人壽就已一直穩坐在行業前五。
華夏人壽總資產規模超過6000億,保費收入超過2500億,續期保費突破1000億,人力規模36萬,個人客戶3733萬人。
在2010年以前,華夏人壽表現和大多數新成立的民營中小險企一樣可謂平平無奇,甚至面臨著幾年虧損的“魔咒”,2010年公司曾被監管層點名并被處以百萬罰款。
2012年,“老新華鐵三角”之一的趙子良在生命人壽輾轉兩年后轉戰華夏人壽,與證券行業出身的李飛一起,開啟了華夏人壽的第二段征程。
這一年,利率市場化轟轟烈烈的進行,金融監管政策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金融行業特別是保險行業的投資渠道被放開,加之產品創新被鼓勵,這打開了保險行業參與資管競爭的大幕。
華夏人壽便是抓住風口的一家公司。伴隨著負債端產品費率的放行+資產端投資領域的政策東風,加之對資產驅動負債模式的熟練運用,名不見經傳的華夏人壽成為保險市場的一匹黑馬,一路銜枚疾進,2014年,華夏人壽保費規模沖至行業第七位,2015年則進入前五行列。而在2018年,華夏保險的規模保費已經升至行業第三位,打破了壽險行業固有的“老六家”頭部優勢,2019年總資產達到5873億。
在被接管的兩年里,華夏人壽業務仍舊保持增長態勢。華夏人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顯示,2019年以來,公司一直保持保費規模行業第三的位置,盡管保費距2679億元有所下調,但仍在2500億之上的水平。
資產驅動負債模式運用風生水起的同時,華夏人壽還借著保險代理人考試取消等機遇,大力發展個險隊伍,2018年公司人力突破40萬人,而在2012年這個數字僅為1.1萬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7年12月28日起,上市公司中天金融(000540)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天金融”)一直尋求收購華夏人壽部分股權,且已經支付70億定金(詳見經濟觀察網報道《70億定金打水漂?中天金融追求近五年未完待續 華夏人壽前路待解》)。
兩年接管期即將結束,中天金融與華夏人壽的持續近五年的收購故事如何收場,華夏人壽的命途如何也有待監管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