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鄭嘉意 實習生 常倩溦 北京報道
高溫之下,外賣小哥的保險保障令人關注。
隨著外賣行業發展,我國外賣用戶規模及滲透率均不斷提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上外賣用戶規模人數達46859萬人,同比增長17%,占網民整體的52.7%。而充實外賣體系的成員,除通過APP連接的用戶、商家,以及提供服務的平臺外,還有大量奔波于城市間的黃衣、藍衣“騎士”——外賣員。
(資料圖)
不同于傳統的標準化就業,外賣員與用工企業之間的勞動關系較為復雜。大部分外賣員與企業之間往往不存在標準勞動關系,不受工傷保險的保護;同時,外賣員又因其工作模式、工作地點等因素面臨較高的風險,屬職業傷害易發多發人群。
因此,如何通過現有保險體系設計、開發、推廣適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保險產品至關重要。
保險體系仍處于探索階段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及運輸業的完善,主播、快遞員、外賣員等新就業形態的靈活就業人員應運而生。而在從業過程中及日常生活中,此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面臨著不同于傳統行業勞動者的風險。
比如前文提及的外賣員,從工作風險看,外賣員在工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意外傷害,同時過高的工作強度還可能導致不安全駕駛行為、心理壓力大等現象,對從業者的身心健康造成隱患。
意外傷害方面,據《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顯示,卡車司機撞人事故中,外賣騎手被車撞占比達35.19%。而因工作習慣造成的身體勞損方面,《“平臺工人”與“下載勞動”:武漢市快遞員和送餐員的群體特征與勞動過程》(2020年)數據顯示,外賣員及快遞員職業病多,以腰痛、胃病、頸椎病及關節疼痛為主,0.32%的外賣員患有胃病。
此外,外賣員在工作中還面臨心理、工作壓力等“隱性”傷害。數據顯示,外賣、快遞等平臺工人遭受顧客辱罵、受傷、惡意點單的比重較大,分別占比34.33%、33.46%、29.46%;從累計工作時間看,快遞員月累計工作時間在20-30天之間,中位值為28天,工作強度高;此外,有70.59%的外賣員都曾遭遇公司拖欠工資。
而但從風險保障看,針對外賣員一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保險體系仍處于探索階段,有待健全。社會保險方面,若外賣員未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屬于靈活就業人員,則需承擔更多的人力、財力及時間成本,主動參保,且無法獲得相應的工傷及失業保險,一旦勞動者遭受意外傷害或是失業則難以得到相應賠償。
此外,工傷一般所認定的范圍為傳統的職業病傷害和工傷傷害,而外賣員這樣的新業態從業人員在長期從事相關工作時易引發常見的意外傷害和“職業病”。從法律角度看,此類疾病不屬于職業傷害的認定范圍內,但實際生活中,此類疾病卻成為了從業者共同的“隱疾”。
商業保險方面,市場上雖有相應的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及定期壽險,但仍存在產品保費較高問題,且部分從業者風險保障意識不足,主動擇保行為少。
對此,國內學界、業界已有多項探索嘗試,監管部門及各地政府也曾出臺相應法律法規,鼓勵人力單位、互聯網平臺及保險業購買、關注、開發相應產品,保障新業態工作者權利及生活質量。
新業態人員各類保險試點
在此現狀下,我國的監管部門、用人單位、互聯網平臺及相應業界、學界已有新市民金融、職業傷害保障、養老險試點等多地、多項目、多險種的嘗試。
在涉及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的新市民金融方面。3月4日,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鼓勵引導銀行保險機構積極做好與現有支持政策的銜接。
北京銀保監局黨委委員、副局長王威曾表示,相當一部分新市民群體對疾病或意外的風險抵御能力較弱,尤其需要物美價廉的保險產品為其生產生活“兜底”。如北京銀保監局指導轄內保險機構聚焦“保健康、保意外”,重點圍繞快遞物流、家政服務、建筑施工等吸納新市民就業較多的行業研發專屬保障產品,如企財險、雇主責任險、建工意外險等。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監管局已為上述人群提供風險保障超過4100億元,惠及從業人員超過60萬人次。
職業傷害保障方面,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在穩就業模塊中就曾明確提出要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2021年7月,人社部等8部委出臺了《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強化職業傷害保障,應以出行、外賣等網絡平臺為重點開展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此后,比如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開始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的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參保方式為靈活就業人員自愿參加,由勞動者個人繳費180元/年,在此基礎上如果勞動者同時參加職工醫療和養老保險,繳費成功后政府將支付120元/年的財政補助。職業傷害保險保障范圍包括職業傷害醫療費3萬元/年、職業傷害傷殘補助金(分等級確定金額)、職業傷害身亡補助金40萬,理賠方式為一次性支付。
山東省的濰坊市及南通市則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制度的地區,采取工傷保險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組合的方式進行同步繳納;北京監管局指導轄內保險機構積極參與北京市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經辦工作,為外賣、即時配送、平臺企業網約車、網約送貨等從業人員提供職業傷害相關的身故、殘疾、醫療、康復等保障服務。
此外,養老保險方面,外賣員等靈活就業人員可選擇的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已超過一年。2021年6月1日,銀保監會在浙江省和重慶市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今年3月1日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區域擴大到全國范圍,在原有6家試點公司基礎上,允許養老保險公司參加試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實現試點區域和參與主體的雙擴容。銀保監會數據,截至今年6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承保保單合計19.6萬件,累計保費22.1億元。
此外,今年5月,銀保監會曾發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城市建設和治理的指導意見》,鼓勵保險機構加快開發適合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以及從事家政、外賣、運輸等各種靈活就業人員的補充醫療、養老保險產品和各類意外傷害保險產品,提升農業轉移人口保障覆蓋水平,持續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而在平臺及用人單位責任上,2021年7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商務部、中華全國總工會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落實網絡餐飲平臺責任 切實維護外賣送餐員權益的指導意見》,督促平臺及第三方合作單位為建立勞動關系的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支持其他外賣送餐員參加社會保險,按照國家規定參加平臺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從國內經驗看,無論是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還是部分地區的試點政策以及國外的工傷保險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都離不開政府的參與,大體上采取了將新業態從業人員納入到社會保險的保障范圍內及利用商業保險進行保障。盡管有多地區、多險種、多平臺的聯合推進,但構建職業傷害保險、商業保險的多層次組合保障模式尚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