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康養服務在市場上炙手可熱,但發展仍難言充分,面臨著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的挑戰。
7月22日,大家保險康養服務體系發布會在線上舉行,各界專家就養老相關話題發表洞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神經系統理學療法科主任劉惠林表示,康養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既新鮮又陌生的專業,我國康養產業還處于初級階段,剛成雛形,未來要做得更深更遠,亟待解決人才問題。
以往,市場上的康養服務機構更多關注老年人身體層面的需求,但較少關注其精神層面的需求。
在劉惠林看來,破解孤獨感是康養服務體系里重中之重的一環,如何才能不孤獨?要從身體、社會、心理層面共同發力。身體層面上,老年人應該通過正規康養渠道,保持身體健康,做到翻身自如、起坐自如、站立自如、行走不摔跤,這樣才能走出房間,到社區、街道、老年大學,見見子女、孫輩、老同學、老同事,生活才更有意義。
從社會層面來看,劉惠林表示,許多老年人退休前都在工作崗位上作出了卓越貢獻,社會應該搭建平臺,讓老年人繼續發揮價值,激活社交動力,一些社會機構也可以將養老社區就近布局在城市里,方便子女周末攜孫輩前去探望,驅散老年人的孤獨感。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打造康養服務體系還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根據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公布的一項報告,即便按照一般口徑的1:3完全失能人口照護比來看,我國養老護理人才的缺口規模也高達500萬人。
劉惠林稱,我國打造康養服務體系亟待解決人才問題,需要耐心且專業的人才;其次,打造康養服務體系還需搭建好的體系,就像醫療有醫保報銷體系一樣,對醫療行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后續,相關部門也會逐漸完善康養體系,進一步支持康養服務的建設;此外,康養服務還面臨標準化困境,如何讓硬件更適老?服務即有標準又能照顧到每位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這些都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