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目前,大部分非上市險企都已披露2022年第二季度的償付能力報告,整個保險業上半年的業績情況也隨之浮出水面。盡管從體量而言,幾家上市巨頭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但作為占市場主體數量絕大多數的存在,非上市險企們的表現更能代表這個行業的生存狀況。
對比去年同期,非上市財險公司利潤同比兩位數的負增長,以及非上市壽險公司同比增長65億,達到300多億的凈利潤,2022年上半年的產壽險境遇直接攻守易勢。
產險方面強勢反彈,保費利潤雙增長,行業利潤更是增加14億元;而壽險則相較去年同期凈利潤蒸發約260億元,僅有41億,甚至被一直望其項背的產險在利潤方面反超,也讓壽險行業13.54%的保費同比增長瞬間黯淡無光。這不禁讓人感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更況且這僅也才一年而已。
這其中,非上市險企帶頭大哥泰康人壽和志在IPO上市的陽光撐起了利潤江山。
其中,泰康人壽依舊是絕對的主力,盡管有著同比近六成的負增長,而陽光人壽在一片下滑浪潮中上半年利潤同比增加28%,超過6億元。再看陽光財險更是撐起了行業的增長大頭。
距離2022年結束還有些時日,而且尚有近20家未上市的公司尚未披露償付能力報告,其中不乏部分險企保費規模和市場份額較大。不過從行業的經營節奏和歷史經驗來看,半年的經營狀況基本決定了全年的形勢與格局,就算會出現變動,也已不是任何一家企業乃至行業能主動把握的。
1
-Insurance Today-
產險利潤同比增加14億
陽光財險貢獻超六成的增長
看上去,產險行業已經完全走出了車險綜改的影響,75家披露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非上市險企2022年上半年整體保費約2300億元,同比增長7.48%,凈利潤接近60億元,同比增加超14億元,一掃先前的萎靡。
相較于上市險企,非上市險企的車險保費占比偏低,約為43.68%。而產險的短期健康險業務同比增長達到15.4%,這在非上市險企中比率顯然會更高,而且也越來越成為拉動非上市險企保費增長的主要業務。
在保費端之外,成本和控費也日益成為險企們的關注重點。盡管仍有40多家產險公司綜合成本率超過100%,不過一些主要險企的賠付率、費用率等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據行業交流顯示,產險整體的綜合成本率下降2.3個百分點,即使排除上市公司的因素,這種控費能力的提升也是行業利潤增長的重要原因,而且將會成為未來產險公司至關重要的競爭力。
兩大非上市財險盈利主力:
其一,國壽財險以525.3億元的保費收入和11.77億元的凈利潤在保費和利潤端都處于非上市產險公司的首席,然而其凈利潤相較于去年同期又減少了4.2億元;
其二,無限接近國壽財的陽光財凈利潤是去年同期的近5倍,達到11.31億元,增長8.86億元,超過了統計數據財險部分利潤增長14億的六成,其增長程度遙遙領先于其他財險公司,幾乎撐起了大半個行業的增長。
期間原因,數據可見其從2021年的105.1%到2022年的97.8%,綜合成本率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改善,并且綜合費用率和賠付率也都明顯降低。隨著7月份華山正式擔任陽光財險總經理,加上尹銘、谷偉兩名產險行業資深管理者加盟陽光保險集團,這也無疑為陽光財險增加更多經營砝碼和底氣。
不過,在產險整體上,盈利能力仍然是大多數險企的困擾。20家企業處于虧損,43家企業利潤不到1億元,其中也不乏一些保費規模數十億的公司。當然,虧損最多的產險公司,也沒有超過1.5億元,比之現在的壽險公司來說,似乎的確更讓人感到心寬一些。
2
-Insurance Today-
壽險屋漏偏逢連夜雨
中郵人壽讓人驚訝
延續著一季度的慘淡,已披露2022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的壽險公司上半年凈利潤約41.3億,同比銳減86%,較去年同期減少了差不多260億。這讓保費收入6409.18億,同比增長13.54%的業績似乎失去了意義。
很顯然,壽險比以短期險為主的產險受投資影響的程度更大,2022年以來的投資環境的低迷直接讓整個行業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更是直接影響到了險企們的利潤表現。已躋身壽險巨頭之列,去年同期取得超過150億凈利潤的泰康人壽,也正是主要因投資方面的影響,利潤直接減少了約90億。這也成為整個壽險行業的寫照。
而在轉型方面,行業的境遇也并沒有得到明顯的好轉。
據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個險首年保費、承保長險件數、人力及新增人力等指標仍在以兩位數的程度負增長,而且規模保費和標保之比在逐漸上升,部分公司的規模保費甚至是標保的近三倍。
這也從側面說明,個險的質與量都在出現下滑。而如今已是保費增長主力的銀保,無論再怎么強調期交、保障和價值,都無疑更加依賴利差與投資,更何況已有不少公司迫于業績壓力在今年放開了銀躉業務。于是,轉型疊加投資,使得壽險真正意義上屋漏偏逢連夜雨。
整個上半年,只有13家非上市壽險公司利潤情況有所改善,其中更是僅有8家公司保持盈利。陽光依舊是個亮點。陽光人壽上半年保費收入420.57億,同比增長26.64%,凈利潤29.23億元,同比增長28.26%,成為統計數據中僅次于泰康的存在。
從一些交流信息中可以看到,陽光人壽不僅銀保已逐漸占據市場領先之位,而且個險無論是新單保費還是人力隊伍方面的變動都明顯優于行業水平。陽光人壽的很多轉型布局項目也開始逐漸發揮效果,進入下半年以來,由電銷渠道轉型的融客事業部已經數日出現百萬級的大單,保費平臺不斷回暖。
上半年虧損17.78億,利潤較去年同期減少32.45億的中郵人壽成為虧損數額最高的壽險公司,這可能有些讓人意想不到。畢竟身為行業優等生的銀行系頭部,中郵人壽已經多年保持盈利,去年6月也得到友邦的注資,而且價值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據了解,中郵人壽在2021年新業務價值率達到14.83%,2022年3月末更是提升到15.45%,遠超2020年4.75%和2019年2.49%的水平。
有分析認為,除了投資因素,中郵人壽激增的賠付支出也是造成利潤減少與虧損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個賠付支出很可能是滿期給付。事實上,中郵人壽在今年年中開始大面積招募團險職域營銷及員工福利外勤,可以說以BBC的形式正式進軍個險。眾所周知,個險渠道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費用,而這筆費用也非常可能體現在中郵人壽的利潤之中。
3
-Insurance Today-
認清大局已定的現實
給嘗試留出時間和空間
業務數據并不是絕對的,保費規模不能代表業務質量與水平,而保險公司在利潤上實際也有著一定的可調配空間,特別是經營長期險種的壽險公司,調整余地更大。
不過,相對于其他的標準,這些指標相對更為科學一些,特別是在長期和整體維度的跟蹤、比較中,仍能多少給予人們一些直觀的判斷,畢竟有問題遲早都會暴露,遮掩一時無法遮掩一世。
現下,幾家巨頭上市險企的半年利潤等業績情況尚未披露,似乎還能讓行業對整體上還能有一些轉機的期待。然而,考慮到投資端的影響,特別是部分地產公司的違約,勢必也讓人們很難在今年感到樂觀。
考慮到行業的規律、節奏和經驗上來看,半年的情況基本上變決定了這個行業在整年的格局與走勢,唯一的變數便是投資市場的牛市在某一天突然降臨,就像2020年的那次一樣。不過從目前國內外的環境與局勢來看,沒法抱有太多的預期,更何況,這本來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于是,對于絕大多數險企來說,從上到下都認清大局反而是當務之急,而且越早接受現實,意味著越早將更多的時間和資源投入到轉型的嘗試之中,也就越有希望找到破局的途徑。產險公司的馬太效應加劇、盈利能力普遍不足、非車險仍然沒有有效的突破;壽險公司則更是處于轉型的深水區,利潤、隊伍、價值、長期能力……任何一項都不容易的事情。對任何人而言,也絕對不會是輕松的過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