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北京地區保險機構銷售從業人員信息化管控工作指引(征求意見稿)》近日下發。
單絲不成線。新聞對照著看,才能打開更好的視角。
【資料圖】
2021年1月,銀保監會發布《保險中介機構信息化工作監管辦法》,要求一年之內,保險中介機構需建立相匹配的業務管理、財務管理和人員管理等信息系統,否則將不得經營保險中介業務。大限前后,據媒體報道,超過500家保險兼業代理機構許可證被注銷。
從中介機構到銷售人員,信息化工作顯然成為監管的抓手,并著眼于未來保險的高質量發展。
痼 疾
意見稿開宗明義,直言要將信息化應用于銷售從業人員招募、入職、在職、離職的全周期管理。其中,對于銷售行為,強調客戶告知管理、可回溯管理和客戶真實性管理,異地展業管理和自保件或互保件管理,也被單獨拎了出來。
一方面,線上化勢在必行,人海戰術漸行漸遠,一年200多萬保險代理人離去,往事不可諫。線上化和信息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如果兩者變成兩張皮,就淪為形式主義;另一方面,信息化可以對長期存在的痼疾予以控制,甚至一勞永逸地根除。
過去一兩年,自保件或互保件引發的輿情持續出圈,盤旋在熱搜之上,對整個行業的聲譽都造成了損害。因此,用信息化的手段進行篩選和預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風 險
痼疾之外,還有“灰犀牛”式的風險,不得不防。在信息化手段的輔助之下,甄別成本可以大大降低,并且精準和高效。比如,對于風險監測控制,意見稿里要求關注大額或集中投保風險、傭金套利風險、業務異動風險,業務品質風險和銷售從業人員團隊管理風險。
有的放矢。過去保險業蒙眼狂奔,增長驅動之下,蘿卜快了不洗泥。很多風險,視而不見,一切為增長讓路。如今,增長放緩,這個時候恰是制度完善的良機,將過去管理不善的課補上。信息化就是亟需要補的功課。大數據之下,一切都有跡可循,都無所遁形,各種風險都會以數據的形式展現出來,對保險這樣依靠大數定理進行風險控制的行業而言,信息化不是太早或太晚,而是永遠在路上。
當然,事在“人”為,制度最終是要靠人來執行,信息化也是如此。如果“人”不改變增長模式和激勵方式,信息化也無能為力。技術是外因,其能否發揮作用,還是要通過影響內因來實現。
輿 情
值得一提的是,意見稿還建議保險機構通過自建、外包開發或購買服務等模式建立互聯網輿情監測能力,常態化監測本機構銷售從業人員招募信息發布、營銷宣傳、自媒體運營等行為,主動加強輿情管理,妥善處理輿情風險,依法履行業務主體管理責任。
有的時候,一語成讖。保險業聲譽管理自去年提上日程之后,保險業的負面輿情反而高漲,兩年來,無論是頭部公司自身的問題集中爆發,還是行業困局所致,都讓公眾對于保險業有了更多關注,乃至凝視。這種凝視并不好受,他人即地獄,說的即是如此。但野蠻生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輿情已經長伴左右,隨著保險日益下沉至“五環外”,與越來越多的人發生鏈接,處理好輿情,維護好聲譽,就是必修課,而非選修課。
監 管
就在幾個月前,銀保監會下發《關于2021年中國保險業保單登記管理信息平臺數據報送與治理情況的通報》,多家險企因為頻繁遲報數據、錯報漏報數據等被通報,比如泰康錯報4900萬條受益人信息、交銀人壽遲報18天,等等。
數據無小事。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監管對險企頻繁報送錯誤數據大動肝火,不難理解。這也體現了保險業的信息化迫在眉睫。
對監管而言,對這些年把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視為要務的監管而言,信息化可以讓經營變得更合規。事實上,無論是此前保險中介機構與險企和監管之間對接數據,還是險企自身銷售從業人員的數據管理,信息化都是致力于信息交互的規范、透明和可追溯,從而提升整個保險業的管理效率,進而提升報送監管的數據時效、質量和準確性,從而讓監管能夠更好掌握行業的數據化全貌,從而做出適宜的判斷和調整。
長按關注,精彩呈現
長按關注,隨時溝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謝
344236809@qq.com
一周回顧
北部灣財險市場化總經理敲定,批量選聘中層及緊缺專業人才!
從平安人壽北分“夢想基金”計劃再啟幕,看頭部險企革新求變!
有組織有預謀的欺詐橫行于保險業!如何構建生態體系來應對?
長壽時代“帶病生存”痛點何解?陳東升力薦,泰康乃最優最佳籌資方案!
“中國保險這十年”⑦:從高歌猛進到轉型求變,人身險重塑進行時!
總經理補位后,2.3億增資也落地!同方全球人壽如何借力提速?
周渝民夫婦被騙775萬,揭開險企內控漏洞!營銷員詐騙何時休?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