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玨
(相關資料圖)
作為近兩年財險市場大熱的險種,健康險乃財險公司中僅次于車險的第二大險種,聯想當下的保費缺口壓力,可知這也是兵力云集之地,更是監管頗為重視之地。
原因,從車險化趨勢的費用之戰,到各色不合規的市場行為屢被點名。加之大部分財險經營者并不樂觀的經營結果,火爆處是非漸多。
今日再有多家媒體報道:
8月5日,銀保監會財產險監管部向各銀保監局、各財產保險公司下發《關于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保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下稱《通報》),點名通報一大有違保險經營原理的市場經營行為。
這無疑又預示了財險公司健康險經營的愈演愈烈。
1
-Insurance Today-
短期健康險再現管控問題
異化保險業務,逆選擇風險增加
此次《通報》的下發,再次劍指財險公司短期健康險的異常增長和不健康的經營模式。根據《通報》,銀保監會在近期對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的日常監管和非現場檢測過程中,發現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急速增長,且基本集中于同一類業務模式。
針對這部分公司的具體行為,《通報》明確指出:
“部分公司與擁有互聯網醫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關聯公司的相關業務集群開展合作過程中,用特定藥品團體醫療保險方式承??蛻粢蛞汛_診疾病發生的后期藥品治療費用。
并且在實際業務承保中,公司通過將等待期設置為0天、將保險責任終止條件設置為給付一次等方式迎合業務模式需求,保費收入與藥品價格相近,從收取保費到支付賠款間隔時間較短,且公司未參與掌握核心風險管理環節,業務持續虧損。”
在如上操作模式中,公司通過與有關機構合作,使用短期健康險產品實際承擔已確診客戶發生頻次確定、損失程度確定的醫療費用支出,異化了保險業務,使得保險的或然事件特性成為了必然事件。
《通報》點出存在問題和風險:
一是保險公司承保的是確定發生的醫療費用支出,不符合大數法則、射幸原則等基本保險原理,且無法通過重大風險測試;
二是保險公司風險管控缺失,前端承保和后端理賠等核心環節均由相關機構掌握,保險公司不掌握自主定價權,也未實質參與風險管理,無法體現保險經營管理風險的基本功能作用。
如此經營模式,實際上也是目前財險公司經營短期健康險的縮影,并不單純的增長背后也反映了部分財險公司的野心。在近乎紅海的短期健康險競爭中,財險公司劍走偏鋒各出奇招,或是打著長險旗號銷售短期健康險;或是為獲取保費放松投保端管理。尤其是在對于帶病投保有所寬松后,逆選擇情況和賠付風險驟然陡增,使得這一領域的經營如同刀尖舔血,一不小心就容易傷了自己。
回歸短期健康險的經營思維,盡管無論是國家層面的聲音還是監管文件的重點統一都指向了健康險光明的未來,但如今的短期健康險業務發展卻遠未達到國家和民眾對它許以的期待。讓短期健康險經營思維回歸正軌,也不過是長期發展的第一步,而如何權衡利益與初心,將成為財險行業的基礎必修課。
《通報》指出,下一步,各財產保險公司應緊緊圍繞保險保障本源開展產品創新工作,結合不同被保險人的風險特點,持續優化保險產品、體現風險保障責任,滿足不同人群在藥品和健康管理服務等方面的需求,依法合規開展短期健康險業務。
2
-Insurance Today-
畸形增長下的數據窺視
上半年短期健康險賠付率極端
再看今年上半年,國內財險公司實現短期健康險保費收入1156億元,同比增長15.4%。半年千億級的保費規模令之穩坐財險公司第二大險種之位,仍是財產險公司最重要的增長點。
對比其他大險種,健康險依舊是財險公司的眾望之地。尤其繼百萬醫療后,各地惠民保的崛起,短期健康險蟬聯了財險市場最熱門的險種之名。與此同時,近幾年短期健康險的井噴式增長也使得一眾財險公司陷入不良競爭和消耗式內卷。其中不乏財險公司將短期健康險作為一種獲客手段,抑或是在手續費上大做文章,而忽略產品本身經營。
隨之,關于短期健康險灰色地帶的爭議層出不窮。典型者,大量虧損企業的出現,和隨之出現的各色違規行為。
為規范短期健康險業務存在的保額虛高、手續費過高、銷售誤導情況明顯等問題,2021年初,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險企每半年披露一次個人短期健康險綜合賠付率數據。
政策落地一年余,再看短期健康險經營情況:
據統計,在已披露2022年上半年個人短期健康保險業務綜合賠付率的百余家公司中,各家公司數據分化嚴重,最高賠付者797%,最低賠付者-271%,相差1068個百分點。此外,9家公司賠付率超100%,6家則低至負數。
這說明了什么?如果賠付率過低,是否意味著偏離了保險本質,難以滿足投保人及被保險人的保險需求;如果賠付率過高大面積虧損,則說明經營能力的問題,難以維持長期穩定經營,風險不可估量。這皆是問題。
這才是最重要的:健康險業務多由更為專業的健康險公司經營,健康險經營邏輯和財險有著太多的不同,尤其是主力的醫療險領域早已不是大數法則下的小概率事件,而是需要更多支付、經濟給付的大概率事件,需要的是控費、是與醫療機構的數據打通,是厚重的后端健康服務。
無論是國際經驗還是國內研究都表明,健康險比起保險本身,更重要的是健康服務和健康管理,這不僅要求保險公司有著與醫療機構強勢的議價能力,還要求其完整、配套的健康產業鏈的實力。這考驗的是經營能力。
當然,如果僅是為了成為集團或所在平臺的標配戰略,以之為入口、獲客則另當別論了。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