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備受險企推崇的藥險合作項目因為異化保險業務正面臨監管規范。
經濟觀察網記者獲悉,8月9日,銀保監會財險部近日向各銀保監局、財產險公司下發了《關于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保險業務中存在問題及相關風險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直指部分險企與互聯網醫院、健康科技等平臺合作開展的特定藥品團體醫療險業務中,存在上述異化保險業務、風控缺失的問題。
(資料圖)
對此,監管要求各財險公司立即進行排查,并將自查結果于8月19日前報送監管部門。
以險賣藥?
具體來看,《通報》表示,部分財險公司與擁有互聯網醫院、健康科技公司、保險經紀公司關聯公司的相關業務集群開展合作過程中,用特定藥品團體醫療保險方式承保客戶因已確診疾病發生的后期藥品治療費用,并且在實際業務承保中,公司通過將等待期設置為0天、將保險責任終止條件設置為給付一次等方式迎合業務模式需求,保費收入與藥品價格相近,從收取保費到支付賠款間隔時間較短,且公司未參與掌握核心風險管理環節,業務持續虧損。
記者搜索一家參與惠民保項目的健康科技公司旗下的保險經紀公司官網發現,該公司有一款產品名為特定藥品費用醫療保險,涵蓋近百種癌癥+高價慢性病特藥,頁面還顯示藥品福利費用最高享受2000元。上述產品與《通報》中所提到的產品描述近似。
記者點開產品告知、責任免除等頁面后,顯示“正在報備中……請稍等”的字樣,不能正常進行購買。
正如監管通報所言,該產品采取團體醫療保險方式,有保險經紀為投保人,統一向保險公司付費,承保客戶因已確診疾病發生的后期藥品治療費用。
此外,上述產品將等待期設置為0天、將保險責任終止條件設置為給付一次等方式,保費收入與藥品價格相近。
在另一流量新型保險經紀平臺,經濟觀察網記者也發現一款《通報》近似產品,產品名為xx無憂醫藥險:每月保費20元,可享100元藥品報銷,送藥上門,藥品覆蓋感冒清熱類、腸胃消化類消毒防護類家庭滋補類等1300類藥品,直保公司為某境外上市的互聯網財險公司。產品無等待期、無免賠額,購買頁面也沒有健康告知,保險責任也只有藥品購買給付。
一位接近上述保險公司的人士稱,公司的確有和一些平臺合作過這類產品,但均是個險的形式,量也并不大,近期也會和平臺方進行溝通,產品可能會下架。
監管直指模式共贏背后的風險
保險公司收取了保費、中介公司收入了傭金、藥企銷售了藥品、消費者得到了優惠,這看起來本是多方共贏的合作模式,實則暗藏風險。
銀保監會表示,使用短期健康險產品實際承擔已確診客戶發生頻次確定、損失程度確定的醫療費用支出,異化了保險業務,使保險或然事件成為必然事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和風險:
一是公司承保的是確定發生的醫療費用支出,不符合大數法則、射幸原則等基本保險原理,且無法通過重大風險測試。
二是公司風險管控缺失,前端承保和后端理賠等核心環節均由相關機構掌握,保險公司不掌握自主定價權,也未實質參與風險管理,無法體現保險經營管理風險的基本功能作用。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雖然賺取了短期保費,但是對于利潤似乎沒有什么貢獻,更因為沒有參與風險管理而喪失基本功能成為藥品銷售通道。
《通報》表示,近期在對部分財險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開展日常監管及非現場監測過程中,發現一些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急速增長,且基本集中在同一類業務模式。針對上述問題,銀保監會財險部將會同相關銀保監局對相關公司采取監管措施。
短期健康險崛起
隨著車險綜合改革不斷深化、加之新車銷售乏力,非車業務成為了財險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
與責任險、工程險等險種相比,自身低費率、高保額、高杠桿、靈活方便的短期健康險成為財險公司特別是中小財險公司熱衷的產品,加之與中介平臺的合作,短期健康縣發展迅速。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財險公司短期健康險保費收入達1156億元,同比增長15.4%。
《通報》中所提到的特定藥品醫療險便是其中一種,這種業務件數多,險企多與第三方機構進行合作,在獲得客戶資源的同時還能迅速做大業務規模,在保險責任中,除費用補償外,還提供用藥指導、健康監測、藥品配送等服務。
短期健康險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2021年1月11日,銀保監會曾發布《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以規范產品續保、定價、賠付率以及組合銷售等問題。彼時銀保監會披露了短期健康險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部分產品缺乏定價基礎,保額虛高;二是部分公司銷售行為不規范,把短期健康險當作長期健康險銷售,一旦賠付率超過預期就停售產品,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三是核保理賠不規范;四是無序競爭,不利于全社會形成正確的健康保險消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