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拼爹”一詞爆紅網絡,成為社會流行詞。
本意指年輕人在上學、找工作、買房子等方面比拼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而是拼各自父母的資源。
(資料圖)
盡管“拼爹”一詞,有些粗鄙、有些貶義,但在現實中,由于它類比形象、易于理解和傳播,應用場景不斷擴大。
比如,用在公司經營治理上,把公司依靠和利用股東資源發展自己也稱為“拼爹”。
以保險公司為例,股權結構一直是保險公司經營發展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大家都期待有個好“股東爸爸”。
對保險公司而言,強大的股東除了資本支持優勢,股東資源的開發利用,也為保險發展自身業務打開暢想空間。
所以,不少保險公司為實現設想中的業務良性改觀,都不遺余力地推進股東資源整合,力求通過“拼爹”實現市場制勝。
近日,又一家財險公司發生股權變更:8月23日,上海銀保監局發布行政許可批復,批準三星財險增加注冊資本金約5.517億元。增資后,三星財險的注冊資本金從3.24億元變更為約8.757億元。
三星財險新增股東中,深圳市騰訊網域計算機網絡有限公司出資約2.8億元,在增資完成后持股比例為32%,將成為三星財險第二大股東。
對于騰訊和三星財險來說,無論是騰訊又認了一個“子”,還是三星財險又認了個“爹”,巨大互聯網流量與保險結合下的“認親”,看起來都為雙方日后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但是,經歷了“爹整合”,就一定能“拼爹”成功么?不斷引資和股權結構調整,真的是中小保險公司的最佳出路么?
縱觀行業諸多“先例”,并沒有成功案例。三星財險能否開創成功“先河”,尚需觀察。
且看各案——
1
-Insurance Today-
現代財險:
引入互聯網出行生態
遭遇利潤下行周期暴擊
引入巨大的互聯網流量場景,大概是互聯網時代下財險公司業務轉型所最容易聯想到的模式。
特別對于外資財險公司來說,在業務開展略顯“水土不服”的情況下,更需要這種業務場景的賦能。
與三星財險同屬韓系外資的現代財險,先一步嘗試了這種模式。
現代財險早期作為一家由韓屬外資絕對控股的財險公司,在國內基本采用外資公司普遍采用的“不愛車險愛非車”的發展模式。
在2011年到2020這十年間,現代財險的非車險業務占比,始終高于車險業務。這也使現代財險在經歷了國內起步設立與初期發展階段后,進入到一個平衡發展階段。
即公司整體保費規模基本保持在2億元左右,從2016年起實現平均約10個百分點左右的凈利潤。
為積極應對中國財產保險行業的競爭形勢,把握中國市場機遇,同時滿足公司業務結構調整及業務發展需求,現代財險于2020年進行了引戰增資。
2020年1月17日,現代財險放棄了純外資控股的身份,引進了4家新股東,增資約11.2億元。
新增股東中聯想控股持股32%、迪潤科技32%、易商數碼1.5%、紅杉曜勝1.5%。其中,迪潤(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是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100%控股公司。
此舉被視為現代財險有了互聯網出行生態的業務場景基礎,將在中國出租車與網約車保險領域做出品牌特色。
事實證明,現代財險有了滴滴出行這個“爹”后,確實在車險業務發展上實現了保費規模的快速攀升。
但由于遭遇車險綜改實施,公司凈利潤隨著整個行業進入利潤下行周期,加之出租車與網約車業務在賠付上也“聲名狼藉”,整體業務進入虧損階段。
另一方面,或許因為沒有從“新兒子”身上看到“成龍”的希望,加之現代財險本身分支機構設立實在有限,在車險屬地經營的要求下,很難滿足滴滴出行車險全面落地的需要。
故而滴滴出行的車險業務,實際上仍分布在多家財險公司手中,并沒有明顯讓現代財險一家獨大。
從行業交流情況了解到,現代財險的業務發展仍處于一種沒有打開思路或者市場的膠狀態。這或許也再次證明了外資公司哪怕勇戰車險,仍然不上道。
2
-Insurance Today-
合眾財險:
引入車企生態
陷入車險困局
與引入互聯網出行生態不同的是,合眾財險選擇的是車企。
2021年3月26日,北京銀保監局批復同意合眾財險變更股東,即批準合眾人壽將持有的合眾財險1.33億股股份轉讓給吉利控股。轉讓后,吉利控股持有合眾財險33.33%股份;合眾人壽持股比例為66.17%,中發集團持股0.5%。
吉利控股入股后,各股東“火速”開啟增資流程。4月15日,合眾財險發布關聯交易公告,公司三家股東按所持股權比例進行同比例增資,各方合計投資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吉利控股入股的原因,主要與吉利自身車企資源及相關背景與車險業務高度相關非常貼合。
而從業績來看,自成立以來,合眾財險尚未進入盈利期,其主營的車險業務也長期承保虧損,急需輸血續命。
那么引入車企吉利,繼續加碼車險,能否給合眾財險帶來新變化?
至少從數據來看,合眾財險發展車險業務的決心更加堅定了,其主營險種車險在吉利的加持下,第一大險種的地位穩固,且占比高達90%以上。
但合眾財險也遇到了與現代財險同樣的問題,即在整個車險行業利潤下行的周期下,也出現了車險做得越大、虧的越多的尷尬局面。
這也意味著財險公司通過找“新爹”的模式去“拼爹”,真的得看“新爹”的資源到底是金子還是雷。
3
-Insurance Today-
京東安聯:
與京東“貌合神離”,
“后兒子”不如“親兒子”親?
作為外資引入互聯網生態路上的先行者,京東安聯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四年。
2018年,安聯保險集團讓出50%的股權,安聯財險從“獨資”變成了“中外合資”,新增股東京東三百六十度電商占比30%、匯京通達商務占比4.27%、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占比12.4%、映雪投資管理中心占比3.33%。
同年10月,持股僅占30%的京東,讓“安聯財險”更名為“京東安聯財險”,足可見京東話語權之強,更讓人們看到了京東安聯與京東生態打通的潛力。
從實際情況來看,京東安聯在業績上也確實收到了京東入局的“紅包”,在責任險與退運險上迎來了大發展,公司經營也開始步入微利周期。
從這一點來看,京東安聯找“爹”之舉無疑是成功的。
但是,“爹”能給的,可能也就這么多了。如今遭遇互聯網保險的全面整頓下,尚未看到未來可能的爆發空間。
因為若從人們對于京東安聯的暢想預期來看,京東對于京東安聯遠沒有表現出“掏心掏肺”的親。京東安聯除了在上述兩個險種中得到了京東生態的場景加持外,在其他險種上并未明顯看到有京東存在的“身影”。
就拿京東APP來說,如果打開京東保險頻道,滿眼望去,幾乎見不到京東安聯的位置,反而充斥著其他保險公司巨大的品牌流量效應。即便有京東的身影存在,那也是“京東金融”。
不得不說,可能真的在京東眼中,京東金融相比京東安聯要更親一些。
4
-Insurance Today-
泰山財險:
頻頻換“爹”
這次迎來“洋爸爸”
泰山財險,作為中國首家總部注冊在山東的財險公司,如今已經走上了全國發展的道路。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泰山財險的股權頻頻發生變動,泰山財險的發展戰略與業務場景受此影響,不斷發生變化。
縱觀泰山財險的股權之變,從車企場景股東中國重汽(000951)的轉讓開始,到一系列非車險場景股東的離開,泰山財險的保險業務逐漸脫離了對股東資源的依賴,開始走向市場化道路。
特別是2021年泰山財險股權混改引資落地,引入外資財險德國安顧集團,這位“洋爸爸”戰略投資8.82億元,持股比例24.9%,泰山財險也從內資險企搖身一變,成了擁有外資屬性的合資險企。
這種模式,與外資公司引入國內互聯網生態場景,是反向操作。
也因此泰山財險“不負眾望”地從連續盈利的周期中,陷入到了虧損周期里,這是磨合的陣痛。
不過,安顧財險究竟能給泰山財險帶來什么?或許更多的還是資金與管理經驗的戰略投入吧。
至于泰山財險能否在業務場景和業績上有所突破,恐怕仍需自食其力。
反思
是因為股權占比未超50%?
還是互聯網流量效應本身就是把“雙刃劍”
外方股東的數十載乃至百年保險底蘊+中方新入股東的巨大流量和本地資源,無疑兩者的結合曾被寄予著很多期待。
但是,上述公司在“認爹”這條路上,并沒有達到當初引資之時人們所想象和期盼的樣子。
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與這些公司“新爹”的股權占比不足50%有關,即股東無法和財險公司形成絕對的生態融合,雙方之理念依舊難以在實際運營中趨同。
又或者與這些“新爹”本身的生態場景和產業實力有關,畢竟“拼爹”模式下,拼的就是“爹的資源”。
而那些所謂的互聯網流量生態,更像一把“雙刃劍”,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保險公司的體系價值,催化保險公司淪為“牌照通道”。
這些“爹”最終能給“兒子”留下什么?可以推測。
無論如何,先行者為騰訊與三星財險的結合,提供了參考借鑒。大家也會更關注,三星財險近十年的穩定盈利,是否會因為“認爹”而發生改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