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挺軍
9月3日,2022中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北京首鋼園成功舉辦,成為服貿會系列金融論壇峰會中首次舉辦的保險論壇。論壇以“護航經濟大盤,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就“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保險業助力社會治理”“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建設”等話題進行交流與探討。泰康保險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劉挺軍出席并發表演講。
劉挺軍表示,中國的人壽保險行業依然處在結構性調整階段,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數據顯示,今年壽險業保費首次出現負增長,最大七家壽險公司的新單價值相當于最高峰時下滑超40%,行業面臨很大挑戰。
從人壽保險行業最核心的年金和重疾兩大產品看,年金產品雖然總保費保持了一萬億的水平,但是新單保費已經從八千多億下跌到去年的2400億,重疾市場特別是這兩年持續在負增長。從代理人隊伍看,增員的紅利已經釋放完,從2019年開始,從900萬的代理人的隊伍已萎縮到去年的590萬,今年還在繼續下滑。
在劉挺軍看來,結構性調整的背后,實際上是需求結構的變化,以及金融行業內部競爭的結果。傳統的人壽保險在歷史上是為了解決死亡風險的保護而產生的。但是今天人類正在進入長壽時代,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人口壽命每十年延長兩到三歲。人口結構呈柱狀結構,死亡的風險保護已經不是主要問題。最主要的問題是為養老籌資的問題,為長壽帶來的健康需求的籌資問題。所以說,長壽時代人的平均壽命更長了,需要更多的養老金。另一方面,長壽時代又是一個健康時代,整體的健康需求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人人長期帶病生存,另一方面就是這幾年的新狀況,傳染病并未遠去,尤其冠狀病毒的影響,更大是對老年人的挑戰。
長壽時代來臨,客戶的需求發生了本質變化,死亡保障的需求降低,長壽、健康和財富的需求持續上升。在解決長壽需求的過程中,籌資的模式面臨很大挑戰。在傳統上的農業社會,是靠家庭的互助來解決養老和醫療的籌資。在工業化時代,主要是用社會的現收現付的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養老金和醫療保障、社會保險制度來解決代際的共濟。但是隨著長壽時代的來臨,這種傳統的不管是家庭互助還是代際,用年輕人養老人的籌資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這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我國的養老金、社會保障體系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劉挺軍指出,未來中國的人壽保險行業要走向高質量發展道路,就要在產品上真正圍繞長壽社會來臨以后,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和籌資需求。但是在籌資端,養老通常會面臨“心理的惰性”,因為只顧當下。泰康經過調研發現,60%的人對未來的養老預備是不足的,是先解決當下的。
在籌資問題上,人們通常習慣于追求短期的高收益,但養老最主要的目的是等到退休要花錢的時候,這個賬戶能夠獲得長期、穩定的收益。所以保險公司不應該把自己的核心定位在短期市場上,而應該是在長期的年金市場上。年金的籌資,最主要是要發揮復利的效益。
西方國家年金籌資靠的是稅收杠桿。但是在我們國家,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口目前估計在六千萬左右,所以要解決更大范圍的面,要調動大家籌資的積極性。所以泰康也是在十幾年前做了這樣的嘗試和探索,向養老服務的縱深去發展。在主業上去延伸,最主要是解決養老服務的真實需求,由此來推動大家對長期年金的積累。
除了年金外,健康保險也很重要??当kU籌資最大的障礙是逆選擇。保險公司為了要對抗逆選擇,采取了大量的控費手段和措施,成本就會很高。所以怎樣把健康的籌資規模做大,這也是要靠杠桿。這個杠桿就是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二三支柱之間的互動和促進。
劉挺軍認為,保險的本質就是解決人的生老病死,所以今天的醫養服務還不能夠完全適應高速推進的長壽社會和老齡化的發展,醫養在中高端的供給側是總量不足的。此外,在急性期治療以外,我國的康復、護理、老年長期護理等也存在結構性問題。所以說,未來保險業的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道路,我們認為就是要深度圍繞長壽社會客戶需求變化,推動產品創新、籌資模式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專注于主業,在主業上面去進行深度延伸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