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保險史,沒有壽險公司是因為風險賠付而倒閉的,但凡倒閉的基本都是因為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2022年,當壽險業負債、投資兩端承壓,退保率在多重因素影響下也開始抬頭,險企現金流還安全否?
(相關資料圖)
曾經,滿期給付與退保是行業高度關注的指標之一,一些產品集中到期退保,成為影響險企現金流安全性的關鍵要素。
01
五家險企綜合退保率超5%,財信吉祥、國華人壽甚至超過10%
截至9月6日,『慧保天下』統計,已經有71家人身險公司披露了2022年第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有70家公司公布了2022年第二季度的綜合退保率指標(詳見文末大表),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竟然已經有5家壽險公司綜合退保率超過5%。
財信吉祥人壽綜合退保率為14.52%,排名第一;
其次是國華人壽,其綜合退保率為10.53%,排名第二;
東吳人壽綜合退保率8.31%,排名第三;
渤海人壽綜合退保率5.89%,排名第四;
合眾人壽綜合退保率5.03%,排名第五。
雖然都是中小型險企,其退保金額在行業整體退保金額中占比有限,但如此高的綜合退保率,仍令不少業界人士為之捏一把汗。
02
大多數險企上半年綜合退保率低于5%,平安、太平、新華等大中型險企多低于2%
其余險企,尤其是頭部險企,其退保率基本都在5%以下:
15家險企綜合退保率在2%-5%之間,其中,幸福人壽、長城人壽、建信人壽、人保壽險、交銀人壽5家公司均超過4%,綜合退保率分別為4.97%、4.86%、4.28%、4.20%、4.15%。
17家險企綜合退保率在1%-2%之間,這其中包括泰康人壽、太平人壽、陽光人壽、新華人壽、太保壽險等頭部險企,綜合退保率分別為1.42%、1.23%、1.14%、1.08%、1.04%。
33家險企綜合退保率不足1%,包括利安人壽、中郵人壽、平安人壽、華泰人壽、民生人壽、和泰人壽、鼎城人壽等。
可以看到,在中小規模的險企中,存量業務較少的險企,其綜合退保率指標受當季經營波動的影響要更大,較易出現高退保率,同時,還容易出現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回溯不利偏差。
個中原因不難理解,綜合退保率的計算公式是:
綜合退保率=(退保金+保戶儲金及投資款的退保金+投資連結保險獨立賬戶的退保金)÷(期初長期險責任準備金+保戶儲金及投資款期初余額+獨立賬戶負債期初余額+本年度簽單保費)×100%
公司業務規模越大,長期險責任準備金越多,年內簽單保費越高,則計算綜合退保率的分母越大,相同條件下,得出的最終數字也就越小。規模小,也正是中小險企抗風險能力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對節節走高的綜合退保率,負債端投資端雙重承壓的險企究竟會怎樣?在本文中,慧保天下將重點觀解剖綜合退保率最高的三家人身險公司。
03
財信吉祥人壽:綜合退保率14.52%高居榜首,銀保、年金險是關鍵因素
由于綜合退保率高企,一直低調的財信吉祥人壽登上榜首。數據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其綜合退保率為14.51%,而上季度則為7.35%。
尤其基數較低等因素,實際上,2022年上半年的財信吉祥人壽業務增速并不低。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上半年,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1.62億元,同比增長14.45%,不過,受到投資的拖累,其凈虧損達到1.57億元。
進一步分析其業務來源、產品特點,不難發現,銀保、年金險才是推高該公司綜合退保率的關鍵因素。
財信吉祥人壽保費規模快速增長,主要以銀保渠道作為支撐。2021年年報顯示,其保費收入位居前五位的產品均與銀保渠道相關,且整體來看,銀保渠道簽單保費占比57.96%,個人渠道簽單保費占比23.43%,團險渠道簽單保費占比15.56%,互聯網渠道和其他渠道簽單保費占比分別為0.95%、2.11%。
從退保涉及到的具體產品來看,祥和五號年金保險年度累計退保規模近17.29億元,年度累計退保率達72.71%,排名第一;其次,金彩年年年金保險年度累計退保規模為9.8億元,年度累計退保率達52.71%,排名第二;吉祥人壽附加吉財寶終身壽險(萬能型)年度累計退保規模為2.82億元,年度累計退保率達22.61%,排名第三。
可以看到,該公司的退保多集中于幾款產品,且要么是年金保險,要么是終身壽險。其中,退保金額最高的祥和五號年金保險為五年前銷售的躉交產品,截至今年,正式到期,退保也就在所難免。
退保金額最高的三款產品,合計退保金額高達29.91億元,與同期41.62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而言,占比已高達72%。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2022年第二季度,財信吉祥人壽的凈現金流為-2.38億元,而一季度為5.38億元,二季度相較一季度,現金流出明顯增加。
財信吉祥人壽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指出,退保率增高主要是由于一季度開門紅期間經營活動現金流入較多,而二季度支付退保相關現金流有所上升。
03
國華人壽:現金流壓力有增無減,上半年退保225.88億元甚至超同期保險業務收入
國華人壽綜合退保率10.53%排名第二,明顯低于排名第一的財信吉祥人壽,但其現金流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國華人壽披露的2022年上半年業績來看,上半年,該公司保險業務收入215.79億元,同比增長21.62%,但與此同時,其退保金額卻高達225.88億元,甚至超越了同期的保險業務收入。
國華人壽向來以銀保作為主力渠道(上半年國華人壽銀保渠道保費收入196.8億元,同比增24.09%,占比91.2%),該渠道所售產品也多以躉交型為主,產品性質決定該公司容易出現退保金額短時間內急速提升的現象,需要險企嚴陣以待,提前布局,做好現金流的安排,防止公司出現現金流危機。
實際上,由于一貫的經營風格,國華人壽近幾年一直承受著很大的退保及滿期給付壓力。2016年至2018年,該公司退保金已經是連年升高,分別為62.08億元、217.31億元、228.52億元。
2019年,隨著部分產品退保逐漸結束,該公司退保壓力得到部分緩解,降為72.09億元,2020年更進一步降至21.14億元。不過到了2021年,國華人壽退保金額又開始激增,全年高達303.59億元,同比增加了1336.01%,到2022年上半年末,這一數字同樣居高不下,達到225.88億元。
從退保金額高的產品來看,退保退保率的也主要是幾款熱銷產品:國華泰山5號年金保險年度累計退保規模達201.4億元,年度累計退保率72.07%,排名第一;國華盛世福年金保險年度累計退保規模達10.88億元,年度累計退保率為3.8%;國華附加鑫賬戶兩全保險(萬能型)A款(2015)年度累計退保規模2.12億元,年度累計退保率為21.31%。
好在,中報也顯示,國華人壽正積極調整自身業務結構。上半年,其投連險和萬能險合計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 17.57%。同時,原保費在總規模保費中的占比持續提升,從去年的85.34%提升至89.59%,提升超4個百分點。
04
東吳人壽:主抓銀保渠道,退保金額起起伏伏如同過山車
綜合退保率排名第三的是東吳人壽,仍是一家以銀保渠道、儲蓄型產品為主力的中小型壽險公司。上半年,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62.69億元,而同期,僅退保金額最多的三款產品,合計退保金額就達到了17.91億元。
拿東吳人壽退保金額與保險業務收入相比或許遠沒有國華人壽那般夸張,但其退保金的激增同樣值得關注。
從該公司歷年的退保金額來看,經常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例如,從2017年的0.28億元到2018年的39.34億元,一年時間增加100多倍;2019年該公司退保金額為19.73億元,到2020年,則又迅速降至5.97億元,2021年繼續下降為4.46億元,到2022年,又開始激增,僅上半年,僅退保金額排名前三的三款產品,退保金額就已經達到了17.91億元。
退保金額激增之下,2022年第二季度,東吳人壽綜合退保率為8.31%,而上季度為6.94%。相應的,2022年第二季度,東吳人壽凈現金流為-0.32億元,而上一季度則為3.79億元,較上季度減少了近4億元。
從退保金額最高的三款產品來看,東吳穩增寶終身壽險B款(萬能型)年度累計退保規模15.01億元,年度退保率為75.73%;東吳附加金賬戶年金保險(萬能型)年度累計退保規模2.42億元,年度退保率為21.66%;東吳恒鑫兩全保險(萬能型)年度累計退保規模0.48億元,年度退保率為1.87%。
一般而言,推高險企退保率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一產品設計使然。國內市場高度同質化競爭的特質,讓產品的正常退保也有了明顯的規律可循,例如,行業會在2013年后進入滿期給付高峰,主要是因為在2002年前后銷售的十年期分紅險產品、2007年前后銷售的五年期分紅險產品,在2013年前后集中進入滿期給付期。
二是代理人流失使然。代理人流失,導致部分自保件退保。
三是銷售誤導使然。由于代理人銷售誤導,消費者投保了不適合自己的產品,在發覺有關問題后,選擇退保合情合理。
四是消費者退舊投新。有的代理人在跳槽后,在利益驅動下,會誤導消費者退掉舊保單,投保新保單。
五是退保黑產。如今的退保黑產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犯罪分子深刻洞察人性以及公司軟肋,抓住其中漏洞,利用退保謀取最大利益,嚴重損害保險公司乃至中介公司利益。
通過上述對三家公司的分析也不難發現,倚重銀保渠道、過度銷售躉交儲蓄型產品是導致一些險企退保金額大起大落的直接原因,而終身壽險、年金保險、兩全保險等又是最重要的工具。
近些年,隨著行業加速轉型,監管又明確叫停了中短存續期產品,人身險行業產品結構有了顯著的改變,曾經因為產品集中到期退保導致的滿期給付及退保高峰逐漸回落。
不過彼時,行業整體仍處于快速擴張之中,發展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最終也都在發展中得到了解決,而現在,行業發展速度下滑,投資端也遭遇困境,從根源上避免退保金額大起大落危及險企自身安全成為必選項。
附表: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