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額終身壽險的火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高凈值人群對中長期穩定收益的需求。
“吹爆全網,月底下架。3.8%保額復利遞增,終身價值鎖定!買教育金,一定要抓緊時間考慮XXXX增額終身壽險。”
(資料圖片)
作為上半年最火熱、也最具爭議的壽險產品,增額終身壽險的產品設計、精算假設、選購攻略、銷售話術受到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截至目前,小紅書平臺內涉及增額終身壽險的筆記數量已超2萬篇,內容涉及選購攻略、產品推銷、避雷指南,以及投訴吐槽。“增額終身壽險排名”“增額終身壽險踩坑”增額終身壽險值得買(300785)嗎”等話題,均引發熱議。
9月23日,中國精算師協會發表文章《風險提示:警惕增額終身壽險誤導宣傳》稱,目前,有的保險營銷員在銷售終身壽險相關產品過程中涉嫌混淆保額增長率與投資收益率、忽略終身壽險前期退保損失大等誤導性宣傳,請消費者予以警惕。
究竟增額終身壽險緣何“出圈”?部分產品高達3.8%的保額復利是否屬實,又與保險產品的實際收益有何關聯?消費者在產品選購過程中哪些內容應該重點關注,又容易面臨哪些誤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綜合市面上產品信息及專家意見對增額終身壽險的定義、用途、受歡迎原因及潛在風險作出梳理。
利率下行中長期保險產品熱銷
增額終身壽險的火爆,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中高凈值人群對中長期穩定收益的需求。
9月15日,工商銀行(601398)、農業銀行(601288)、中國銀行(601988)、建設銀行(601939)、交通銀行(601328)、郵儲銀行發布存款利率下調公告;此后,包括上海銀行(601229)、北京銀行(601169)在內的城商行及上海農商行等頭部農商行陸續跟進下調利率。
銀行存款利率下調、理財打破剛兌,中高凈值人群逐漸將投資目光轉向年金險、增額終身壽險等中長期保險產品。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2021年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發展報告》顯示,當前,銀保渠道主銷產品進一步集中,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具有的資金靈活度高、用途多樣的功能使其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占據銀保市場絕對主流地位。
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占軍表示,增額終身壽險能成為近年來保險市場的網紅產品,本質上是滿足了客戶保障和理財的雙重需求,尤其是較為穩健的理財收益率。
作為終身壽險的一個分類,增額終身壽險保險期限為終身,以被保險人死亡或者全殘為給付保險金條件。二者的區別在于,增額終身壽險保單的現金價值可持續增長,客戶擁有逐年遞增的保險金額和身故保障,傳統終身壽險側重風險保障功能,增額終身壽險側重長期儲蓄功能。
業內普遍認為,增額終身壽險兼具保障和儲蓄功能,能夠為客戶提供穩定、可持續增長的身價保障,具備較強的抗風險能力,而且產品利益較為明確,同時可定向財富傳承。整體而言,增額終身壽險更適合中高凈值客戶,可滿足其長期儲蓄及資產傳承的需求。
現實中,增額終身壽險的理財屬性究竟如何?
以一款宣稱即將下架的增額終身壽險為例。據銷售人員介紹,此款產品核保寬松,僅一條健康告知內容,具備假日交通工具意外高保額,且支持隔代投保。其最低保費為5000元,繳費方式為躉交、3年交、5年交,以及10年交,同時支持減保。現金價值方面,以30歲男性10萬元躉交為例,此款產品的現金價值第1年、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60年及70年分別為40990元、139830元、197180元、278100元、392220元、553170元、780160元及1100300元。
記者咨詢保險中介機構得知,目前市面上較為熱門的幾款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均可在10年內實現現金價值對保費的超越;但投保前10年,尤其第1至5年間,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的現金價值往往遠低于保費,此時消費者退保易產生財產損失。
宋占軍表示,要判斷增額終身壽險的理財屬性還需結合當前客戶可以獲得的投資收益率。“從現金價值計算可以計算出內部收益,相當于年化收益率。從十年期乃至更長期限來看,鎖定年化收益率3.3%左右的理財產品是有競爭力的。”宋占軍稱。
“同時,增額終身壽險還承擔著死亡保障功能,但這部分保費保額杠桿較低。目前這款產品最主要的功能還是理財,兼具一定的死亡保障。并且,與萬能險、分紅險等新型壽險相比,增額終身壽險收益確定,寫入保險合同,合同保障更清晰。”宋占軍表示。
存在誤導銷售等問題
為何各社交平臺中,保險代理人總是大力推薦增額終身壽險產品,而消費者對此類產品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宋占軍表示,增額終身壽險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部分機構、部分銷售人員片面銷售,混淆保額增長率與投資收益率,未告知客戶前5年左右退保可能遭受本金損失等情況。
9月23日,中國精算師協會發布風險提示,對增額終身壽險銷售中的常見誤導話術作出說明。具體而言,主要有混淆保額增長率和投資收益率、誘導消費者中途退保及夸張其理財屬性。
首先,混淆保額增長率和投資收益率。中國精算師協會指出,“增額終身壽險復利3.5%”是一些銷售宣傳中經常出現的話語,但其中3.5%的復利是指保額增長率,而非投資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無關。
終身壽險的保額指在被保險人身故或者全殘時,受益人可以領取到的保險金額;投資利潤率則是一個年份的年凈收益總額與方案投資總額的比率,兩組概念截然不同。宋占軍表示,若消費者想衡量增額終身壽險的投資收益率,應參考的數據為保險產品的現金價值,即壽險保單的退保金數額,而非保額增長率。
“部分機構將保額增長率與投資收益率混淆宣傳,一方面是因為監管政策不允許承諾或過度宣傳投資收益率;另一方面也是呼應存款利率變化和客戶理財需求。”宋占軍表示,“從投資收益率的角度,增額終身壽險每一年的收益率都不一樣,消費者要加強對這種產品收益率的全面理解。”
其次,在銷售過程中忽略其保障功能,過度強調理財屬性。中國精算師協會表示,增額終身壽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殘保障,養老、儲蓄功能相對較少,部分保險代理人在銷售宣傳中將增額終身壽險產品類比理財產品,忽略其保障功能,誘導保險消費者中途退保。“保險消費者想要購買保險產品來滿足養老、儲蓄需求,還是應當選擇功能較為匹配,提供生存給付的年金保險或兩全保險產品。”
此外,銷售過程中未如實作出風險提示,指出終身壽險前期退保損失大。中國精算師協會表示,增額終身壽險并非“穩賺不賠”。“保險消費者如果中途退保,可以領取保單的現金價值,增額終身壽險的現金價值一般在前5年低于累計所交保費,之后才會逐漸超過累計所交保費。”
據中國精算師協會披露,不完全統計,若消費者選擇在投保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后第1年退保,將會損失10%-60%的保費;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約在2%-2.5%之間。
宋占軍表示,針對上述誤導銷售問題,監管機關可通過風險提示等方式提醒消費者增額終身壽險的產品特性,規范保險公司宣傳口徑;消費者在選購時還需注意增額終身壽險是一種長期保障與投資的產品,短期退保將遭受巨大損失。
除上述誤導銷售問題外,記者注意到,年內有多家壽險公司將旗下的“網紅”增額終身壽險產品下架,重新上線時間未知。
業內人士表示,相關產品的下架既可能由于產品自身的迭代、更新,也可能與產品設計存在的長險短做風險、現金價值過高帶來的利差損風險有關。
“個別保險公司為提升競爭力,會將增額終身壽險前幾年的現金價值拉高,利好短期退保的消費者,吸引‘短錢’,而非‘長錢’,這就有長險短做的風險,違背中長期投資理念。”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現金價值過高也類似。這固然可以吸引消費者、提升競爭力,但長此以往保險公司可能存在利差損,不利于長期穩健經營。”
今年2月,銀保監會也曾在《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中指出部分增額終身壽險的保額遞增比例超過定價利率,存在嚴重誤導隱患;減保比例設計不合理,加保設計存在變相突破定價利率風險。
(作者:鄭嘉意 編輯:周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