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姜鑫 “比存款多一些收益、比股票多一份穩定性、比房產多一份靈活性、比理財多一份安全性,早規劃,早鎖定,早增值,早受益!”這是張鑫9月27日發的第三個朋友圈信息,下面是某保險公司的年金險宣傳頁面。
(資料圖)
而張鑫的上一條朋友圈內容則聚焦在一款增額終身壽險產品。盡管身份是銀行的理財客戶經理,但張鑫的朋友圈中保險產品的宣傳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
張鑫坦言,如此力推保險產品,一方面是業績壓力,另一方面客戶自身對保險產品的關注度和認知度也高了起來。
繼今年4月下調后,9月15日,多家銀行再次下調存款利率,包括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在內的多個品種利率均有10-15個基點的調降幅度。
告別剛性兌付與保本,已經化身凈值型的銀行理財正在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且今年以來股市和基金收益波動較大,不少面臨虧損的投資者開始尋找既有收益又穩健的安全資產,保險產品正走進他們的視野。
瞄向保險
“要是存款的話可以考慮5萬額度利率上浮活動,大概3年期3.2%到3.25%左右,大額存單也沒有這個高,下個月可能會更少,最近利率一直在下調,年初還能達到5.5%,現在很難了。”面對一位客戶的存款咨詢,張鑫做出了上述建議。
客戶有些猶豫,張鑫話鋒一轉,建議也可以考慮5年期的保險產品,1萬元起投,目前結算利率可以達到4.3%,但是最好1年內不要取出來,會有本金損失。
見客戶有些心動,張鑫繼續介紹說,該產品還有個好處就是靈活計息,或者說靠檔計息,存三年和存五年利息不一樣,期間還有身故保障,滿五年后就有不錯的收益,如果不介意是保險產品,可以考慮,其實很像定期存款。
4.3%的收益讓客戶眼前一亮,便跟張鑫要了產品資料研究。
張鑫告訴經濟觀察報記者,越來越多的客戶開始了解關注到保險產品。“其實我們也挺頭疼的,涉及到財富規劃問題,現在也沒有更好的建議,股市不行、基金虧損,銀行存款利率越來越低,理財凈值化也面臨著不確定性,5年期的保險產品既能保本又有收益看著靠譜些。”張鑫表示。
工作于某互聯網大廠的李峰近期瀏覽手機銀行APP,想尋找穩健收益的投資產品,此前,他已經準備好20萬現金計劃參與公司配股。他在零錢通放了一段時間后,仍未得到配股消息后開始考慮把這筆錢進行長期穩定的投資。
李峰也看中了光大銀行(601818)手機銀行銷售的一款名為和諧康順護理保險(萬能型)的產品,如果李峰躉交5萬元購買上述產品,不做保費追加,6年保險到期后,李峰最高可得70754元的健康維護保險金,以收益來計算高達6%,而按產品演示的最低2.5%來計算,李峰最少也可以得到57884元的健康維護保險金。
據張鑫介紹,隨著年底保險行業開門紅營銷季的到來,會有更多的理財型保險產品上線。
理財功能幾何
張鑫給客戶推薦的正是近兩年來在保險市場異常火爆的增額終身壽險。
終身壽險是以死亡為給付條件的保險,而增額終身壽被看作終身壽險的一種,其在終身壽險的基礎上,隨著時間的增長增加賠付額度增長的功能,保單期限越長,保額越多。
雖然號稱是壽險,但其實不少消費者看中的主要是其中的理財功能,尤其是現金價值寫在合同里面,是一個有保證的收益;另外,增額終身壽可以通過減額的方式,讓消費者提前領取保額。經濟觀察報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大部分增額終身壽險都可以在保單滿5年后實現回本(即保現金價值超過保費),且有著不錯的增長,因此,不少客戶將其當作5年期理財產品來購買。
2022年6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關于2021年銀行保險渠道發展的報告顯示,由于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具有的資金靈活度高,用途多樣的功能,使其占據銀保市場絕對主流地位,期交產品年度銷量前十的產品中,終身壽險占據了七席,經濟觀察報記者發現,這些產品均是增額終身壽險。
報告還顯示,2021年壽險業務實現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6947.03億元,占全年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的98.67%,同比增長15.24%;壽險業務中,分紅壽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4298.79億元,同比增長9.67%;普通壽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2641.52億元,同比增長25.75%,這其中,少不了增額終身壽險的拉動。
而讓李峰心動的萬能險則是理財型保險的另一種,其所看中的和諧康順護理保險(萬能型)雖然掛著護理保險的名字,但其保險責任中并未有與護理相關的直接責任,而是給予一定額度的護理保險金,理財屬性明顯。
萬能險是一種兼具保障和投資功能的人身險產品,所繳保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用于風險保障,另一部分用于投資賬戶。投資賬戶資金由保險公司代為投資理財,投資利益上不封頂、下設最低保障利率。
由于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利率下行趨勢明顯,保險公司投資端承壓,萬能險的結算利率也受到影響。數據顯示,目前保險市場上共有1750余款萬能險產品,今年超400款萬能險產品的結算利率出現下滑,下調幅度在0.1-0.5個百分點之間。
雖然結算利率有所下降,但橫向相比其他金融產品,目前萬能險仍有一定吸引力。銀保監會最新數據顯示,前7個月以萬能險為主的人身險公司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合計為4077億元,同比增長2.38%。
被認為抵抗低利率時代的另一種保險產品為年金險。
有消費者在網上分享了一份25年前的老保單,在其2歲時,媽媽為其購買了一份養老年金險,一次性交費1萬元,自他55歲起,保險公司每個月需支付給他7095元的養老金,每年能領到8.5萬元。領到70歲時,等于投保后連續68年年回報率8.59%……
年金保險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一次或按期交納保險費,保險人以被保險人生存為條件,在一定年齡后,依保險合同按年、半年、季或月給付保險金,直至被保險人死亡或保險合同期滿。
這也就是說年金險具備長期鎖定利率的功能,而在保險銷售的過程中,萬能賬戶的復利滾動往往是銷售人員打動消費者的核心要素。在前幾年,年金險往往搭配萬能險設計成短期理財產品,即同增額終身壽險一樣,保單第三年或第五年后現金價值及超過保費,從而吸引大量客戶退保。2019年8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完善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形成機制及調整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有關事項的通知》,預定利率4.025%的長期年金險被按下暫停鍵。年金險的預定利率大部分降至3.5%,但與銀行存款相比仍然具備一定優勢。
增額、復利背后需警惕的風險
被銀行理財經理和保險銷售人員大力推介的理財型保險真的那么香嗎?
其實不盡然。
9月23日,中國精算師協會就針對發展火爆的增額終身壽險進行了風險提示。而風險不在產品本身,而是在銷售過程中存在的銷售誤導需要警惕。
例如,宣傳頁面所提的保額增長率并不是投資收益率?二者概念差別大,不可混為一談。“增額終身壽險復利3.5%”是一些銷售宣傳中經常出現的話語。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3.5%并不是投資收益率,而是保額增長率。終身壽險的保額是指在被保險人身故或者全殘時,受益人可以領取到的保險金額。保額是每年不變、每年遞增還是每年遞減都只是參數的設計方式。在保險費等其他條件一致的情況下,每年保額遞增的終身壽險,其首年保額較低,會遠低于每年保額不變的終身壽險。保額增長和投資收益概念差別大,應予以警惕。
針對增額終身壽險被描繪成理財首選,中國精算師協會還表示,增額終身壽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身故或全殘保障,養老、儲蓄功能較少。如果保險消費者想要購買保險產品來滿足養老、儲蓄需求,還是應當選擇功能較為匹配,提供生存給付的年金保險或兩全保險產品。在銷售宣傳中將增額終身壽險產品類比理財產品,忽略其保障功能,誘導保險消費者中途退保,不符合該類產品的設計初衷。
同時,中國精算師協會指出,增額終身壽險并非“穩賺不賠”。保險消費者如果中途退保,可領取保單現金價值,增額終身壽險現金價值一般在前5年低于累計所繳保費,之后才會逐漸超過累計所繳保費。據不完全統計,若在投保后第1年退保,將會損失10%-60%的保費;若在第20年退保,收益約在2%-2.5%之間。保險消費者應注意是否與自身預期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