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結束,四季度的賽道正式開啟,中國經濟的各行各業沖刺年底的KPI,保險亦不例外。
而四季度對于險企的特殊之處,在沖刺和總結之余,更多了為來年開門紅做準備的蓄勢意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開門紅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建立在聲譽的積累,創新和服務的累進,而這些都不是取巧所能實現的。
服 務
服務是保險業的立業之本和生存之基,而服務又一向成為中國保險業被詬病的地方。因此,服務的好壞和優劣,對中國險企而言,就不僅僅只是加分項,而有可能是基本面。
近日,中國銀保信發布2022年上半年保險服務質量指數,結果顯示,財險(車險)得分88.75,人身險(壽險、意外險、健康險)得分85.79。
具體來看,超過90分的有財險的平安產險、太平洋(601099)產險和利寶保險,以及人身險的中國人壽(601628)、太平洋人壽和交銀人壽;低于60分的則有3家,分別是財險的京東安聯,以及人身險的弘康人壽和匯豐人壽。
對照2021年度低于60分的3家財險公司和2家人身險公司,只有京東安聯仍“穩坐”,現代財險、燕趙財險、復星聯合健康險和信美人壽則免于“連莊”。
服務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有起有伏,有進有退,在短期內險企憑實力說話,指標面前人人平等;另一方面,放在較長一段時間來看,概率呈現出的態勢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漸漸形成機構的聲譽和給大眾留下的印象。
服務的外延其實是無限擴張的,既包括具體的保險代理人對用戶的面對面服務,也包括產品設計里的配套和增值服務,從某種程度上說,服務和創新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中國銀保信的這套指標,使得人們對中國險企的服務印象,在感性之外,有了理性的量尺。
高質量服務是高質量保險的應有之義,而這既是短期的觀感,同時也影響長期優勢的形成。
產 品
如果說服務更多表現為軟實力,那么產品就是直接競爭,也是保費規模和營收凈利的直觀表現。
當下最出圈的保險產品,莫過于增額終身壽險,從年初一直網紅到現在,并且隨著利率的持續走低而愈發火爆。
存在即合理。增額終身壽險的走紅,有著很多原因,但3.5%的穩定長期收益最終俘獲了用戶的心智,在從股票到基金再到理財等金融產品資產荒的背景下,脫穎而出。即使專家們不斷澄清,3.5%并非投資收益率,穩賺不賠也是誤導宣傳,但增額終身壽險還是成為了爆款。
這并不容易,也更值得思考,因為在保險不好賣了的認知下,還能出現爆款,形勢使然的同時,其必有“過人之處”。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那句套話,全靠同行們的襯托。利率下行,破除剛兌和理財凈值化,以及年金產品4%+收益率不再,最終“襯托”出兼顧靈活和穩定的增額終身壽險,變成一款“好產品”。
但這其實就是市場透露出的變化。儲蓄分紅性質的保險產品成為群雄逐鹿之地,在“金融超市”里變得矚目,值得整個行業去認真研判,是短期的變化,還是長期的趨勢。
四季度
對中國保險業而言,四季度是逆水行舟、迎難而上,自去年二季度以來的增長放緩,尚未看到反彈跡象。保險代理人再減70萬人對業內的震動,并非“主動清虛”所描述得那般云淡風輕。出清之后是新周期,放緩之后是慢復蘇,按照經濟周期理論,保險業就處在黎明前的黑暗,但時間長短,并不知曉。
同樣,窮則思變,危機倒逼變革,中國保險業的增長范式也不可避免地在過去一年發生改變,大個險的信仰雖然仍如磐石,但銀保渠道重回C位、儲蓄型分紅險重獲青睞、個人養老金市場硝煙彌漫,從上市險企到中小險企,無一敢怠慢這種變化。
發展是硬道理,增長是硬杠杠。雖然可能增收不增利,雖然收益率是以己之短去搏人之所長,但規模上去了,險企就還在場內,就還能綢繆明天。
越是膠著之際,越是陣痛之時,越是企業苦煉內功、創新自研的時期,往往這個時候吃的苦、布的局、耐的寂寞,都會成為日后一騎絕塵或彎道超車的資本。
變化蘊于進化之中。有的人看到變化,見招拆招;有的人捕捉到進化,主動而為。好的企業和企業家,正是后者。他們從來不畏懼變化,視“危”為“機”,因為危機,恰恰是打破利益板結、魚龍混雜市場的“神助攻”。
長按關注,精彩呈現
長按關注,隨時溝通
投稿有酬·爆料必謝
344236809@qq.com
一周回顧
個人養老金細則密集落地,詳解保險優勢與挑戰:“真年金”可否走紅?
“中國保險這十年”?:從組織形式創新,到風控能力升級,監管疏堵結合!
三位核心高管“下課”,罰單串起幕后故事!富德產險如何掃清信保陰霾?
北京保險中介如何服務實體?錨定重大國家戰略,“六方向”發力!
利安人壽新舊十年轉換,“掌門人”再傳交接棒!如何尋求新突破?
“中國保險這十年”? 財信吉祥人壽:總裁辭別、掌門待批,新十年人事先行?
新華迎新局:李全、張泓新搭檔!暢想新一屆董事會"守與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