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股權遭轉讓、拍賣的情況著實不少。
(相關資料圖)
不過,股東“退場”的原因各有不同,有些是為回籠資金、聚焦主業,有些是因保險公司本身盈利狀況不佳而選擇離開,當然也有些則因債務問題導致所持險企股權被迫拍賣。
『A智慧保』注意到,近日,又有一家保險公司股東意欲離場。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官微發布的“優質金融機構股權項目”信息顯示,廈門華信元喜投資有限公司(簡稱“華信元喜”)擬轉讓所持長城人壽11.78%股權。據悉,這已是華信元喜第二次掛牌轉讓長城人壽股權。
值得一提的是,長城人壽股權除被華信元喜轉讓外,另有兩家小股東選擇離場,不過尚未迎來實質結果。不得不說的是,長城人壽多筆股權“懸而未決”的現象,亦是近年來眾多中小險企的縮影。
一方面,隨著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資本對待保險公司股權熱情開始退卻;另一方面,有“償二代(||)”規則下,中小險企又亟待通過增資擴股等方式以解資金補血之渴。
提及華信元喜轉讓所持長城人壽11.78%股權一事,其實已并不是首次。
早在2018年11月,長城人壽的11.78%股權就曾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轉讓,只是當時北金所并未公開轉讓方的身份,但從掛牌股權比例以及轉讓方注冊地等信息看,可以推斷轉讓方為華信元喜。
據當時北金所的掛牌信息顯示,華信元喜轉讓長城人壽11.78%股權的底價約178487.5萬元,折合每股2.74元,也就是說彼時長城人壽的估值超151億元。據悉,該筆股權原定掛牌日期為20個工作日,若一直沒有買者,則將不變更掛牌條件,按照5個工作日為一個周期無限期延長,直至征集到意向受讓方。不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這份股權都無人問津。
如今,時隔4年之久,華信元喜再次公開掛牌轉讓長城人壽股權,且就目前看,該筆股權自2019年就開始處于質押狀態。天眼查資料顯示,該部分股權的質權人為華夏人壽。
公開資料顯示,華信元喜現為長城人壽第五大股東,控股股東為大連恒業貿易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為周志強。『A智慧保』查詢天眼查發現,周志強間接持有的金融機構股權并不止長城人壽一家,其還通過大連恒業貿易間接持有大通證券0.69%股權;通過華信元喜間接持有廈門銀行1.72%股權。并且,近日大連恒業貿易、黑龍江天地源(600665)遠網絡科技兩家公司還將所持共計約1.25%的大通證券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招商轉讓。
對于此次華信元喜轉讓長城人壽股權的影響,長城人壽則表示,本次招商涉及股權比例為11.78%,即使招商成功,外部投資人受讓公司股權,對公司股權結構以及公司的治理架構穩定性不會產生明顯影響,也不會影響到公司經營決策和業務開展。
長城人壽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公司總資產規模達716.89億元,總保費134.6億元,年度計劃達成104%,業務結構持續優化,新業務價值大幅增長,品質指標保持優良。截至9月末,新單期交保費排名壽險公司第25位,較2021年底提高4位。
需要指出的是,華信元喜并不是唯一想要轉讓長城人壽股權的股東,今年以來包括華信元喜在內,已有3家股東或主動、或被動地出售長城人壽股權。
例如,今年9月,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的一筆股權轉讓信息顯示,中國二十二冶集團有限公司擬將所持全部長城人壽0.54%股權進行轉讓,信息披露起止日期為9月26日至12月24日。
同樣,這也是中國二十二冶集團第二次轉讓長城人壽股權。早在2020年3月,該公司就曾以7520萬元的轉讓低價,出售長城人壽0.54%股權,折合每股約2.51元,但直到掛牌期滿項目終結,仍未找到接盤方。
此外,長城人壽還面臨股權拍賣的情況,10月12日,據阿里拍賣平臺顯示,中民投資本持有的2.69億股長城人壽股份被掛出拍賣,評估價為3.23億元,起拍價為2.27億元。
據測算,此時長城人壽估值已降至66.5億元,且起拍價約為評估價的7折,即便如此,該筆股權拍賣仍不順利,于11月21日10點拍賣結束,盡管有3000多人圍觀,但卻無人報名,最終淪為流拍。
除上述長城人壽股東或有意、或被迫想要離場外,近年來,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國金鼎興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廣廈京都置業有限公司、拉薩亞祥興泰投資有限公司、中建二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長城人壽小股東,皆先后嘗試轉讓所持股權,不過這些轉讓事項也普遍沒有下文。
不得不說的是,長城人壽多筆股權面臨變更、懸而未決的狀況,與其本身股權結構較為分散不無關系。公開信息顯示,長城人壽共有19家股東,光一致行動人就有“三組”。
如北京華融綜合投資有限公司、北京金昊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金融街(000402)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三家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長城人壽50.69%股權;中民投資本、北京金牛創新投資中心(有限合伙)、北京金羊創新投資中心(有限合伙)三家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長城人壽18.43%股權;而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國金鼎興投資有限公司兩家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持有長城人壽4.25%股權。
當然,于保險公司而言,股權被轉讓、拍賣也并非全然是壞事,若能順利實現股東更迭,或還能與新進股東形成資源整合、戰略協同的效果,還可以借此開啟新的發展篇章。
但不得不正視的是,當前的保險股權交易市場較為低迷,長城人壽便是中小險企股權難尋買家的一個縮影。
典型的案例還有,日前同方股份(600100)轉讓同方全球50%股權,因掛牌期內相關方暫未對摘牌事宜達成一致,于是決定暫時停止掛牌;11月8日,復星聯合健康的19.5%股權拍賣也再次流拍。目前排隊轉讓股權的也并不在少數,近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了幸福人壽股權轉讓的招商項目,深圳億輝特科技和深圳拓天投資擬出售合計16.59億股,約占總股本的16.37%。
對于資本冷待中小險企股權的原因,一方面與當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險企股東投資趨于謹慎保守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部分中小險企盈利能力不強,不具投資吸引力息息相關。
然而,一邊是資本冷待中小險企股權,另一邊在“償二代(||)”規則實施壓力下,中小險企卻強烈渴求資本的“補給”,這一點也同樣在長城人壽多次推進增資、發債計劃,以及年內該公司與中國天楹(000035)的關聯交易上有所體現。
此前『A智慧保』也曾做過梳理:
2022年5月18日
長城人壽與天楹"互動",化解投資增資難題!能否打造行業范式?
據長城人壽2022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披露,該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92.65%,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52.4%。其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季度降低10.86%,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較上季度降低10.4%。
那么,在買家難入場、增資難落地,疊加轉型陣痛呼嘯而來的大環境下,中小險企,特別是中小壽險公司該如何自救與突圍?對此,不同的公司或有不同的答案。
日前,華貴人壽董事長汪振武就在2022第三屆中國壽險業轉型發展峰會上坦言,“作為中小保險公司,我們的選擇就是專注在某一類或者幾類產品上做到極致,并且公司只做產品與服務,不建立自己的隊伍,而是選擇廣泛與市場中所有的合適渠道進行合作”。
長城人壽也明確表示,公司已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推進“新翼工程”,通過全面深入推進數字化場景運營體系建設,促進產品創新、渠道和業務管理模式變革。另外,公司還搭建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以智能保單管家系統為基礎,輕資產的醫療、康復、養老、照護等服務平臺為主體,公司品牌體系為支撐的客戶經營服務體系。
或許,就當前的市場環境來看,中小險企單純以外力資本“助力”恐已較為困難,與其靜守借助股權變更、增資擴股扭轉命運,不如在尋求外援的同時,積極開展自救轉型,通過改善經營業績吸引資本入場,不失為一種審時度勢的策略。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