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哨聲吹響,一如按下搶灘的快進鍵。
“最近忙到起飛。”作為銀行財富管理客戶經理,劉歡已然開啟“連軸轉”模式。11月底個人養老金業務開閘以來,解釋、引導——劉歡樂此不疲地在工作中不斷重復這一新概念,至于目標亦很簡單“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開戶的客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業內人士看來,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具有唯一性,且開戶后客戶黏性相對較高,率先抓住客戶也就抓住了未來養老金發展的機遇。如今,銀行作為渠道端正是發展業務的黃金窗口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了解到,首批23家可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的銀行于“跑馬圈地”中開足馬力,為開戶客戶送出現金“禮包”之余,加速上線各類產品。部分銀行率先推出養老金儲蓄產品,利率也是高于普通定期存款。
萬億規模個人養老金新藍海,各大金融機構爭相搶食市場的“硝煙”已起。“現在是萬事俱備,只等風來。”對于個人養老金理財業務,就職于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關峰已經忙碌半年,但最忙的時候才剛剛開始。其所在理財子公司通過多輪遴選,近期將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錄上報并等待批示。
個人養老金加速落地,而為了給人們“掃盲”,基金公司和券商、銀行均加大投教力度。有基金公司在上線交易Y份額(個人養老金專屬Y份額是由養老目標基金增設,且僅供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投資的基金份額。)的同時,提供投教、稅延計算器等服務,更好地助力個人為養老做資產配置。
申萬宏源證券預估,按照當前每人每年繳納1.2萬元的限額估算,2030年個人養老金有望迎來1.8萬億-3.1萬億元市場。
保險本應是養老的最好利器,但此次個人養老金保險的落地并不為業內人士看好。“收益率競爭不過”“保險優勢不明顯”“代理人推廣意愿低”儼然成為行業攔路虎。
“比起基金,保險公司的收益雖然穩定,但較低。”保險長期從業人員楊碩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盡管近1年資本市場波動,但若投資者長期持有,基金獲得正向投資收益的確定性較強。相比之下,一些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穩健型賬戶保底收益只有2%或3%,投資收益與基金難相提并論。
險企人士王玉同樣看到了推廣的門檻:“要用個人養老金購買保險,還得先在銀行開戶,保險代理人沒有動力給銀行引流,再加上專屬商業養老保險沒有傭金,他們更不會主動推廣產品。”
面向巨大藍海市場,個人養老金保險如何破局已迫在眉睫。
“在個人養老金體系中,客戶可以選擇129只基金,且類型比較豐富,有養老目標日期基金,也有養老目標風險基金。但目前只有7款保險產品被納入,且均為專屬商業養老保險,選擇空間相對有限。”業內人士周媛對貝殼財經記者稱。
實際上,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已積累了豐富經驗。早在2018年5月,便已在上海等地開展個人稅遞養老險的試點,2021年6月,又在浙江、重慶等地開展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保險助力養老,理應具備先發優勢。
貝殼財經記者采訪了解到,對于個人養老金保險落地,險企高層與基層人員態度不一,險企決策層聯合多部門開發上線相關產品,并積極推動產品在個人養老金制度開閘當天落地首單。
不過,于客服與保險代理人而言,仍有明顯的陌生與距離感。貝殼財經記者近期撥打險企官方服務電話,咨詢這一公司個人養老金保險購買渠道時發現,個別客服人員對于個人養老金概念并不熟悉,也不了解公司有哪些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所提供的方式也無法找到購買個人養老金保險的渠道。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保險代理人身上,盡管作為險企產品的主要推廣者,但貝殼財經記者咨詢發現,一些代理人并不了解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的購買渠道,這無形中提高了個人購買產品的門檻。“如果是銀行產品,直接找個網點去柜臺問就知道了,但是保險產品真不知道上哪兒問,又沒有網點。”一位有意愿購買專屬商業保險的客戶對貝殼財經記者說道。
對此,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盡管近年來保險代理人數量一直下滑,但與其他行業相比,隊伍還是比較龐大。雖然目前批復的都是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未來如果能把兩全險、年金險等個險渠道主推產品納入體系,就能更好調動代理人積極性,把產品優勢和服務優勢更好地向客戶傳遞。
“全球經濟有衰退風險,中國經濟也面臨下行,金融市場持續異動,最近債券市場表現也不佳,理財產品凈值調整,方方面面的不確定因素增多,而保險最大的優勢就是有預定利率,且長期復利生息,這是保險產品的相對優勢。”朱俊生稱。
分散個人長壽風險,也是保險產品在養老方面的一大優勢。
朱俊生表示,就個體而言,長壽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并導致兩種可能,一是實際壽命超過預期壽命,個人養老儲蓄在身故之前消耗殆盡,造成老年生活窘迫;二是實際壽命短于預期壽命,出現遺產剩余。由于每個人的實際壽命不同,彼此之間可以互助共濟,分散實際壽命超過預期壽命的長壽風險,生命年金以被保險人生存為條件,可實現終身年金領取。“在參與養老金融的機構中,只有保險機構能夠開發和銷售生命年金產品。因此,保險業應充分發揮在生命表、精算方面的優勢,以及過去在提供年金化領取服務方面積累的經驗,在養老金領取環節積極發揮作用。”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胡萌 潘亦純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