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整理|國煒
“進入老齡化社會后,預期壽命延長給所有壽險、健康險都帶來了挑戰,而長護險有護理時間持續的問題,還面臨額外的挑戰?!?/p>
在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舉辦的“2022中國保險與康養產業論壇”上,明德精算咨詢合伙人蔣冠軍,作題為《商業長護保險機遇與挑戰》主題演講。
(資料圖片)
以下為蔣冠軍在“2022中國保險與康養產業論壇”上的發言實錄(有編輯):
在保險行業,健康險發展到目前階段進入了平臺期,不同的公司可能會面臨不一樣的挑戰。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商業長護險未來將面臨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
1
-Insurance Today-
商業長護保險發展三大背景與五大挑戰
首先,中國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并且向超老齡化過渡。2020年的人口普查發現,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3.5%,而預計到2050年,這個占比會達到34%。如果關注長護相關的需求,60歲以上人口的完全獨立生活能力或者失能的占比有非常明顯的變化。
如圖所示,從60歲到85歲以上,完全獨立生活的人的占比,從85歲左右起下降了一半,相應的對長期護理的需求顯著上升。
從60到64歲這段相對比較獨立的階段,一直到80歲左右,失能的問題慢慢凸顯,80歲以后,失能問題進一步加劇。根據對失能需要照護老人的估算,2020年失能老人大概只有4000萬,到2030年會上漲到6000萬,到2050年會達到1個億。如何解決好這么一個龐大群體的照護需求,是整個行業非常有價值,也應該去嘗試的一件事。
其次,長護保險、健康險等一直都得到非常多的政策支持和關注。“健康中國2030”明確提出,關注老年人身體和心理健康,為之營造相對健康的文化環境。“十四五”規劃也提出相關建議,比如合理確定參保對象和保障范圍,失能等級評估標準如何在全國范圍內統一,管理服務機制進一步完善等。
《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指出,自2023年1月1日起,將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的試點。
再次,在過去十幾年間,國內長期護理保險有著多次嘗試和探索。早在2012年,青島出臺長期醫護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接下來,長春、江蘇南通及其他城市都陸續嘗試。2016年,全國十多個城市作為試點,推行長期護理保險,并在2020年擴大了試點范圍,保障人群、制度建設等都取得了不錯的試點成果。
目前,國內長期護理試點總體進展順利,以產業化的方式整合支付方和服務提供方服務于老年群體、減輕老年群體護理相關負擔方面,已展現不錯的效果。相關產業也培育了一批相對穩定的人群從事護理相關工作,拓展就業。在部分地區,如南通,長期護理產業已形成規模效應。
但長期護理試點也面臨一些挑戰:
①是各地籌資方式不統一,從現有醫保劃出一部分作為長期護理保險收入來源,還是作為新的保險種類進行籌資,業界仍存在爭議。
②是照護服務發展不成熟,整個行業缺乏對服務的明確規范,照護服務有比較顯著的地域差異。
③是專業護理人才匱乏,從業人群年齡相對偏大,文化層次偏低,業務能力有比較顯著的提升空間。有一些商業主體,如丁香園,已經參與專業護理人才的培養。
④是各項標準劃定不一,國家層面已經統一,但具體落地的階段仍需明確。
⑤是引導參保人員獲取權益。如何使真正有護理需求的人得到相應保障,且護理的有限預算不會被挪用,這些都是長期護理險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2
-Insurance Today-
國內商業長護險歷史回顧
從粗放理財型走向規范護理保障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長期護理險的增長趨勢呈現了一段比較低落的狀態,2020年增速上漲,2021年疫情疊加社會經濟的影響,增速又回到較低水平。2017—2018年,長護保險發展面臨比較大的挑戰,這與其不同的發展階段有很大關系。
2005年至2011年,長護保險剛起步,當時主要側重市場培育;2012年至2017年,壽險公司和健康險公司都更關注長護保險的理財功能,迅速投入資源,推動長護保險高速發展。
當時,上海市場排名前五的市場主體,安邦人壽和和諧健康憑借理財屬性的長護保險沖到市場前五,與市場整體排位有顯著差別。正因如此,2017年監管對之規范,長護保險更加側重保障功能,切實解決護理人群的需求。
目前,健康險市場格局還是由重疾險主導,醫療險也是占比較大的組成部分,護理險只有2%左右的市場規模。未來隨著行業發展,泡沫會擠壓出去,迎來相對比較平穩的發展階段。
傳統長護保險基本圍繞失能失智的護理風險提供保障,常見觸發條件為“無法獨立完成六項基本日常生活活動的三項或以上”。后來發現,這樣的定義在理賠環節或保險公司日常運營管理環節,會面臨一些挑戰。
三年前,我們更新了1.0版本重疾型長護險,以可擬合失能失智狀態的老年重疾作為觸發條件,需要確診特定疾病,且達到對應的護理狀態。
經過試點,2021年初,我們推出了2.0版本重疾型長護險,觸發條件擴展至更多功能損傷狀態。如腦中風、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癥等疾病直接影響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還有一些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影響六項基本日常生活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還會有很多不便利。
今年10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開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業務試點的通知》提及,壽險和長護險業務責任轉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保單貼現法,另一種是精算等價法。
保單貼現法適用于申請辦理轉換業務時被保險人已進入約定的護理狀態。該方法下,人身保險公司以身故保險金折價的方式,將原本在身故時才能給付的身故保險金提前作為護理保險金給付給被保險人。
精算等價法適用于申請辦理轉換業務時被保險人尚未進入約定的護理狀態。該方法下,人身保險公司將人壽保險的部分保單價值作為轉換基礎轉換為長期護理保險的保單價值,并以轉換后長期護理保險的保單價值計算長期護理保險保額;在申請辦理轉換業務后如被保險人進入約定的護理狀態人身保險公司按轉換得到的長期護理保險保額進行給付。
目前,相對傳統壽險業務或整個保險行業,長護保險占比很小。利用存量壽險產品開展轉換業務,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長期護理保險供給能力,緩解失能人群護理費用壓力。同時,創新了保險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長期護理保險的認知,并促進行業不斷積累經驗和基礎數據。
3
-Insurance Today-
參照其他市場經驗
將長護保險與壽險聯動發展
在美國市場,1974-1980年,長護保險進入萌芽期,當時缺乏監管,市場混亂。1980-2010年,長護保險有不錯的發展,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傳統的長護險新單數量有一定下降。
作為一種新興險種,在產品開發、定價、經營業績監控方面都面臨顯著挑戰。市場從業人員實時應對,自2010年后,長護保險發展相對穩定。
在2015年至今的五六年時間里,雖然美國傳統獨立運營的長護險新單數量在持續下滑,但把長護險與傳統的壽險、萬能險、年金險、兩全險組合,組合型長護保險的新單數量顯著地填補了傳統長護險的下滑。
我國的社會長護險有更好的資源整合服務,因此側重服務給付;而商業長護險在整合服務面臨的挑戰更大,相對側重現金給付。以社會長護作為底層,商業長護更多從現金角度進行補償。
在商業長護的發展過程中,是否要參與服務給付,如何在服務角度提供幫助,在不同分工下,一起推動長護保險發展,也是需要市場主體關注的問題。
精算師如果測算長期護理成本,可能比測算壽險成本面臨更大的挑戰,需要對健康人群和一部分已經有護理需求的人群,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面臨的風險變化,做差異化處理。同時,不同狀態間還可能轉換。
上面兩張圖可以看出為何健康人群和失能人群采用的健康假設不一樣。健康人群的死亡率相對更低,而出現護理需求的人有更大機會死亡。失能人群的死亡率,則要分成不同出險年齡和出險后護理延續的時間兩個維度去考量。剛進入護理需求12個月里,死亡率偏高,此后就進入相對平穩階段,持續8-10年死亡率沒有明顯變化,但十年后,死亡率又開始上升。
進入老齡化社會后,預期壽命延長給所有壽險、健康險都帶來了挑戰,而長護險有護理時間持續的問題,還面臨額外的挑戰。
一方面,人存活的時間更長;
另一方面,醫療科技和護理水平的進步造成進入護理需求的人,即使日常生活和活動受限,但存活時間變長,護理需求持續的時間也隨之延長。
這些都是長護保險發展過程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在全球主要市場,如美國市場、日本市場、新加坡、香港市場,他們以往經歷的挑戰,都能為我們提供參考。
長護險作為健康險的分支,我們也要關注健康人群如何做健康管理,以盡可能延緩進入賠付或護理的階段;
失能人群如何從支付角度進行風控;如何管理好失能人群,使其盡快恢復健康狀態,不產生持續護理需求。
對于健康人群,通過健康管理降低其本身的風險;即便已進入賠付狀態的人,也可通過健康管理使得賠付成本更符合預期,這是非常有社會價值的事情。讓客戶盡快重返健康狀態,無論對其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產,都很有價值。
實際上,長護保險與傳統的健康險,包括重疾、醫療費用補償險一致,要處理大量同質風險。在此過程中,如何從數據視角提供洞見,是各位精算同仁們需要關注的。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