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潘亦純)12月25日,由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和貴州國康養老金融研究院主辦的“共創·共建·共享——個人養老金生態可持續發展峰會”在線上召開。
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胡曉義表示,可以從四個方面支持個人養老金逐步擴大覆蓋面。
胡曉義表示,首先,針對重點人群上門服務、上門推動。提倡在制度推行過程中,特別是在初期,應該以已經建立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群體作為重點人群,由政府部門和市場機構聯手,同步推進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建設。
第二,創新產品服務,吸引客戶。個人養老金名字好、政策好、平臺好,但是要充分發揮其效應,保持可持續性,還有賴于各個市場金融機構的產品創新能力和服務的品質提升。期待各個一線市場金融機構能充分發揮養老基金規模大、封閉期長、更注重長期穩定收益的特點,開發出多種優質產品,顯示出養老金產品特有的優勢。
第三,繼續優化政策,擴展范圍。中長期來看,在既定的覆蓋范圍之外還有個人養老金擴大的空間。首先是非稅群體,有人說,3%的稅率已經優惠很多,但也應該看到,這只是針對納稅群體而言減負了,對于收入處于個稅起征點以下的群體來說,即使他們有參加的意愿,也會增加將來的納稅負擔,所以,在實踐中,EEE(完全免稅)或者TEE(在繳納環節繳稅,在投資收益及領取環節免稅)仍可作為重要的政策選項來觀察和思考。其次,我們還要考慮低齡老年群體的需求問題,據統計,僅僅是企業退休人員中,就有七千多萬年齡在70歲以下的人員,他們當中肯定有一部分人有參加個人養老金的意愿,也有供款能力,所以,是否可以探索把這部分群體也納入到個人養老金的參與范圍中?
第四,用好共享平臺,統籌協調。個人養老金制度平臺最大優勢在于,它是一個兼容政府與商務、公共與私人、監管與服務的多元合作載體,這在以往很少見,也就給人很多深度創新的期待。僅就進一步擴大個人養老金覆蓋面而言,這一平臺可以為各個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提供統一的綜合性服務,比如說可以對參與者年齡結構、區域分布結構等做出分析,這對研究現狀和趨勢,針對焦點問題,鎖定重點群體,進一步推進個人養老金發展有很高價值。
編輯 陳維城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