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眾安科技聯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發布《保險科技創新指數2022——科技賦能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評估了我國保險全行業167家保險企業的保險科技水平,填補了國內對于保險科技商業化發展量化分析的空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白皮書》重點關注了保險企業對數字科技、生命科技、環境科技的應用,運用文本分析、大數據分析、情感分析等研究方法研制了“中國保險科技創新指數”。研究發現,保險企業在創新戰略和管理方面表現越優異,就越能實現從科技投入到經濟社會效益產出的高轉化。
從指標評分結果來看,報告還發現,保險科技在我國保險行業中的潛力尚待釋放,部分保險企業的科技創新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間,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一些科技投入還未能真正轉化為最終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客戶體驗的改善。
白皮書建議,保險行業應當加大對科技的應用和轉化,打造高質量保險科技生態系統,加強自主與開放創新雙輪驅動,堅持“科技向善”,將“人民性”融入研發理念中,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共生共贏。
填補保險科技創新量化分析空白
近年來,無論是在全球或本土市場,保險科技技術都處于發展窗口期。近年來,在政策指引之下,越來越多的保險企業加大保險科技投入,通過科技來提高客戶的獲得感、體驗感,提升保險的覆蓋面和性價比,服務國家戰略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12月23日,眾安科技、眾安金融科技研究院聯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共同發布《白皮書》,建立了科技投入端—科技產出中端—科技產出終端的評價模型,全方位動態反映了中國保險科技創新發展的真實情況,為保險機構增強科技創新意識和能力提供了指引。
眾安保險常務副總經理王敏表示,新保險時代下,保險科技的潛在經濟價值,包括運營效率和成本優勢等都有更大的潛力和空間。在此背景下,《白皮書》致力于用量化和定性研究的方式科學、系統、全面地實現對保險全行業的科技創新分析,為行業穩健有序進行的技術創新提供了分析框架。
《白皮書》不僅填補了國內對于保險科技商業化發展量化分析的空白,形成獨有的保險科技評價視野,并且首次將保險科技分為保險數字科技、保險生命科技和保險環境科技三大類,統計分析了行業內167家財險和壽險企業的保險科技創新情況,基于相關公司公告、專利庫、報告、新聞以及書籍等,形成了多維度可動態調整的保險科技詞庫。
整體來看,保險科技創新指數得分排名前十的企業綜合得分均超過75分,其中科技投入端、科技產出中端以及科技產出終端得分均超過70分,科技從投入到產出的轉化效率均較高。
圖1 財險企業保險科技創新指數前十得分及排名
圖2 壽險企業保險科技創新指數前十得分及排名
在科技投入端,保險科技創新指數衡量保險公司的研發投入、研發人員占比、科技招投標數占比等指標,并首創了對各家保險公司在數字科技、生命科技、環境科技等保險科技應用方面的評分方法。
在科技產出中端,保險科技創新指數考察保險公司產品、險種以及專利數量,鼓勵保險企業努力提升產品創新能力,在更大險種范圍內開展科技創新,積極開展保險科技自研,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在科技產出終端,指標體系既包括保費收入、承保利潤、資產回報率等經濟效益指標,也包括落實綠色保險、合規經營、改善社會民生等社會責任指標,并考量保險企業能否平衡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和顧客滿意度之間的關系。
險企科技投入轉化效率有待提升
無論是監管定下的2022年財險業務線上化率達80%以上的目標,還是眾多保險公司對互聯網渠道的持續發力,都將數字化轉型推向了舞臺中央。近年以來,多家保險公司紛紛提出“數字化轉型”發展戰略,尋求以科技賦能保險業。
從得分來看,財險及壽險投入端分數均值均在70分上下,整個保險行業均在為數字化轉型持續發力。
在產品及險種創新方面,保險行業近幾年積極研發包括數字科技、生命科技及環境科技等各個領域在內的專利技術,持續加大對保險科技在產品及險種創新上的應用,將科技手段應用于定價及風險管控等領域,不斷創新豐富產品供給。
特別是互聯網保險企業,運用前沿的科技力不斷提升產品的定制能力、新消費場景的保險產品方案能力。產品的服務自動化水平和性價比都在大幅提升,從而惠及更多消費者和小微企業。
圖3 保險科技創新指數綜合、一級指標得分分布情況
不過,從指標得分的分布情況來看,保險企業的保險科技創新差異較大,總體而言,保險科技在保險行業中的潛力尚待釋放。此外,保險科技投入端的表現明顯優于保險科技產出中端與終端,這說明保險科技從投入到轉化的效率存在較大改進空間。
從專利數得分角度來看,專利數得分處于50-60之間的企業高達152家,占比高達91%,這表明中國保險行業的專利發明步調較為一致,而專利得分高于60分的企業僅有15家,說明不論是財險還是壽險企業,專利數多集中于大型保險企業,其余保險企業多依賴科技的引入。
《白皮書》指出,目前,大多數保險企業尚未形成系統、科學的科技創新戰略,難以有效地平衡科技引入與自研之間的關系,導致了科技投入不均衡、科技投入碎片化現象,從而影響了科技產出端的最終表現。
保險業在推動科技進步的同時,更應該守住為老百姓提供更好保險產品和保險服務的初心,實現保險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共贏。報告發現,部分保險企業難以平衡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和顧客服務之間的關系,因此需要采納切實可行的創新管理辦法,將保險科技應用于保險產品價值鏈各個環節,既能增加企業自身經濟效益,又能服務社會,并不斷提高顧客滿意度。
“科技向善”實現經濟社會效益共生共贏
《白皮書》選取在保險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表現優異的多家保險企業,展示其創新戰略實踐,為保險企業開展保險科技創新戰略實踐提供了啟示和建議。
首先,打造高質量保險科技生態系統。保險企業作為樞紐企業,保險科技供應商、保險中介機構、第三方運營平臺、保險用戶等作為直接價值創造者,高校及科研院所等作為價值創造支持者,監管機構、保險科技初創企業和保險科技創新平臺運營商等作為其他生態系統參與者,共同開展網絡協作,不僅反映各主體的合作意圖與利益,還展現保險產品以及相關產品的“社會溫度”。
其次,加強自主與開放創新雙輪驅動。量化分析結果顯示,部分保險企業自主研發能力不足,容易使保險企業陷入“引進—沒有消化吸收—沒有創新—再引進”的怪圈,無法實現真正的創新。
因此,保險企業應著力自主與開放創新協同的“雙輪驅動”,在加強自主創新、修煉好“內功”的同時,提升保險企業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借助以戰略引領看未來、組織設計重知識、資源配置市場化、寬松環境為基礎的創新管理模式,注重技術集成、科技與設計、人文的結合。
第三,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共生共贏。《白皮書》建議,企業應保持“親社會動機”,了解當前人民生活中的難點痛點,設計解決難點痛點的保險產品,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用保
險科技破解普惠保險小、散、成本高的難點,擴大保障范圍,拓展應用場景,為易受到沖擊的“新市民”等脆弱人群托底護航,同時也能改善保費收入和承保利潤。
對于社會關注的金融數據安全問題,保險企業還應利用隱私安全計算等保險科技技術,積極保護用戶隱私和信息安全。比如,有保險企業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提升個人數據保護與提升核保效率,通過大幅減少人工參與度,降低了個人健康敏感信息泄露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