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平襄 曉月
(相關資料圖)
近日,銀保監會在發布2022年行業的整體經營數據,加上年前各上市險企陸續披露的全年保費情況,讓行業對剛剛過去這一年的艱難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
2022年,保險業原保費收入為46957億元,同比增長4.58%。其中,無論財險公司、人身險公司,再至行業主要險種,同比增長皆維持個位數水平。
相較因車險回暖,而在整體保費大盤上增長接近9%的財險公司,人身險公司的保費增長進一步放緩到2.78%,并且作為重要價值型業務險種的健康險保費同比增長僅0.06%,基本原地踏步。特別是在新單不斷的萎縮的趨勢下,曾經積累起的健康險長續期紅利已至消耗極限。
當然,僅僅從面子上來看,行業仍然守住了保費方面的正增長,維持住了行業的正向發展。雖然所有人都已心知肚明,這種增長已經最后的底線了。
1
-Insurance Today-
萬億健康險目標遇搓
財險公司也難以進一步拉動增長
作為保險行業服務國家戰略及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險種,2022年健康險整體保費為8653億元,同比增長2.44%,不僅遠不足以撐起整個行業,而且距離專家們預測的萬億規模尚有不小的差距。
作為健康險保費的絕對主力,人身險公司經營的長期重疾險業務在2022年仍持續走低,重疾新單的下滑已達到了一個驚人的地步,這不僅制約了行業健康險保費的增長,人身險公司的健康險保費也只有7073億元,增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和2021年基本持平。
隨著新單保費的不斷下滑,續期保費也將難以為繼,很可能在2023年,人身險公司的健康險業務將在整體上出現負增長。特別是現在在健康險業務上,人身險公司們至今既無法維持重疾險的銷售,也沒有在其他產品上找到有效的突破口。
財險公司的健康險業務仍然維系了一定的增長速度,并且也是行業主要險種中唯一保持2位數增長的類別。2022年,財險公司經營健康險保費為1580億元,同比增長14.66%,依然是推動行業健康險增長的主力。
只不過,財險公司的健康險增速相較前些年的表現已經明顯放緩,加上本身的基數和比重有限,對于健康險的進一步發展已顯現出疲態。隨著幫助財險公司打開健康險局面的百萬醫療險不斷接近市場飽和,“互聯網+百萬醫療”也逐漸觸及增長的天花板,加上監管對于短期健康險和互聯網健康險經營的各項規范化要求,也讓這種模式放慢了擴張的腳步。
而2022年疫情政策的變化,造成大量產品集中下架和更改條款,也很難說沒有影響到財險公司在健康險上的高歌猛進。
至少在2022年來看,健康險仍然只是行業的未來,并且這個未來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階段。
2
-Insurance Today-
車險回暖
馬太效應加劇下是更大的行業挑戰
比起仍有較高增長速度的健康險,財險公司在2022年的增長勢頭,在更大程度上還是要得益于車險回暖的貢獻。
盡管車險保費這一年同比增長5.62%,看似幅度不高,但和人身險公司的壽險業務表現,特別是結合2021年車險保費同比負增長的情況,也意味著這一財險最主要的險種已基本消化了綜改以來的影響,正在形成新的穩定經營格局。
如今的車險保費仍然還沒有回到2020年時的平臺水平,看上去似乎仍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并且隨著綜改格局對行業的進一步規范,也讓人們對于車險、對于財險業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報以樂觀。
不過也應該看到,車險2022年的增長也是來自多方因素,當時防疫政策下的人們出行減少帶來的賠付減少,無疑為險企們在綜改的新價格機制下留出更多的調整空間,并且嚴格來說車險本身仍然沒有脫離傳統的經營模式,競價、競費等營銷方式也有明顯反彈的勢頭。
這種回暖的背后,則是行業馬太效應的進一步顯著。根據上市公司披露的全年保費數據,2022年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三家A股上市險企的車險保費增速均在6%以上,結合這三家公司車險保費占據約七成市場的行業局面,可見車險乃至財產險行業的增長仍然來自于巨頭的帶動,同時,也意味著市場分化將進一步加劇,中小財險公司的生存境遇更是可想而知。
雖然從整個財產險公司來看,2022年車險比重其實略有下降,非車險保費仍有較為可觀的數據表現,但除了已經勢頭明顯放緩的健康險外,其他財險公司的非車險業務現今都還不具有成為穩定第二曲線的能力。
隨著新一年的不斷深入,非車險仍沒有決定性突破,傳統車險經營模也與日益增長的新能源車險需求不斷出現碰撞,這也必將成為不久之后更加明晰的行業挑戰。
3
-Insurance Today-
仍然深陷改革迷途
人身險公司是將反彈還是仍未觸底
同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人身險公司當前的局面,則更加復雜。2022年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共32091億元,勉強維系著正增長。當然,總的保費盤子如今到底意義如何,越來越多的人也都已有了不同的理解。
不僅是以重疾險為根基的健康險經營正在搖搖欲墜,銷售人力也持續下滑至約400萬上下的水平,曾經行業的絕對標志渠道個險,仍然沒有建立明晰并被證明有效的轉型方式。
盡管這一年從高客到康養再到數字科技,種種唬人的名頭愈加響徹,但現實情況卻是險企們明顯更加依賴于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代表的返還型壽險產品,不僅業務結構趨于單一和同質化,而且讓險企的經營更加受制于資本市場的作用。而當年股市長時間的萎靡與波動,已經讓整個行業見識過了苦頭。新單保費、新業務價值等指標持續亮起的警報,則也幾乎已成為每家人身險公司的常態。
事實上,國壽壽險、平安壽險、太保壽險、新華人壽及人保壽險等五家A股上市壽險公司2022年在保費整體上已出現下滑,即使加上港股上市、同比微增的太平人壽,仍然也沒能保住壽險巨頭們的增長大盤。
從數據上看,太保壽險在這一年實現了6%的保費增長,是A股上市險企中唯一實現保費上漲的公司,但同時,太保壽險的個險新單這一年下滑了20.87%,個險續期也是負增長,聯系到這一年太保壽險激增的銀保業務,特別是銀保躉交保費,也反映出了這種增長背后的業務結構。
而也正是依靠銀保渠道,讓人身險公司們在整體保費上維持了一個正增長的數字,畢竟在以個險優勢的壽險巨頭們幾乎集體保費下滑的情況下,行業能實現保費增長自然來自于中小險企們在銀保上進一步的傾斜。至于個險銀保之爭這種行業老生常談的話題,如今看來絕大多數面臨生存危機的公司已然難以顧忌了。
從這輪行業改革啟動以來,2022年可謂是最艱難、壓力最大的一年,然而這一年是否已經觸底,人們顯然還在眾說紛紜。隨著宏觀環境的轉變與政策的挑戰,人們消費意愿再起、資本市場回升的確也讓很多人繼續喊出保險業是朝陽行業,春天與黃金時期正在到來。
尤其是對比2022年的各色數據后,當更明晰行業對2023年的期待。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