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銀保監會向各保險公司、保險保障基金公司下發《關于繳納保險保障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為2022年11月下發的《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打上最后一個“補丁”。
根據該規定,大部分財產保險的保險保障基金基準費率沒有變化,但包括長期健康保險、人壽保險、年金險在內的主要人身險種,保險保障基金基準費率相較以往實現翻番。
(相關資料圖)
新版《保障保障基金管理辦法》還增加了“風險差別費率”的規定,根據該規定以及2022年三季度末的風險綜合評級結果,24家險企須額外根據風險差別費率繳納保險保障基金。
這意味著,2023年,很多人身險企繳納的保險保障基金額度將翻番,這對于險企的凈利潤表現,資本充足度,乃至償付能力充足率等都將產生一定影響。
01
長期健康險、人壽保險、年金險保險保障基金基準費率翻倍
根據2022年版《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保險保障基金費率由基準費率和風險差別費率構成,但險企各類業務基準費率、風險差別費率的具體比例,《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卻沒有給出具體數據。《通知》的出爐,解開了新版《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的最后一個懸念。根據《通知》:
2022年版本之基準費率:
1.財產保險、短期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按照業務收入的0.8%繳納;
2.人壽保險、長期健康保險、年金保險按照業務收入的0.3%繳納;其中,投資連結保險按照業務收入的0.05%繳納。
2008年版本:
(一)非投資型財產保險按照保費收入的0.8%繳納,投資型財產保險,有保證收益的,按照業務收入的0.08%繳納,無保證收益的,按照業務收入的0.05%繳納;
(二)有保證收益的人壽保險按照業務收入的0.15%繳納,無保證收益的人壽保險按照業務收入的0.05%繳納;
(三)短期健康保險按照保費收入的0.8%繳納,長期健康保險按照保費收入的0.15%繳納;
(四)非投資型意外傷害保險按照保費收入的0.8%繳納,投資型意外傷害保險,有保證收益的,按照業務收入的0.08%繳納,無保證收益的,按照業務收入的0.05%繳納。
對照兩個版本可發現,不考慮風險差別費率的影響,不同業務類型繳納的費率實際是有不同變化,這些變化體現了監管對于不同業務的態度。
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不再區分是否投資型,基準費率一律0.8%,改變了過去投資型財產險、意外傷害保險費率低的情形,顯示監管不鼓勵投資型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發展的態度。
短期健康險基準費率不變,仍為0.8%;長期健康保險則從原來的0.15%上調至目前的基準費率0.3%,增長一倍,顯示了在人口老齡化不斷提速,預期壽命不斷延長的大趨勢下,監管對于長期健康保險的態度也正趨向審慎。
人壽保險也不再以有無保證收益來進行區分,而是規定,人壽保險、年金保險按照業務收入的0.3%繳納,相較原來的“有保證收益的人壽保險按照業務收入的0.15%繳納”提升一倍;投連險費率不變,仍為0.05%——監管顯然是意識到了長壽正在給有保證收益的人身險產品帶來更大風險。
02
24家償付能力不足險企須根據風險差別費率,繳納更多保險保障基金
根據2022版的規定,險企除了根據業務類型、基準費率向保險保障基金繳費外,還需要根據風險差別費率有關規定,繳納一定費用。而險企的風險差別費率完全取決于其風險綜合評級結果:
2022版本之風險差別費率:
風險差別費率以償付能力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基礎,評級為A (含AAA、AA、A)、B(含BBB、 BB、B)、C、D的保險公司適用的費率分別為-0.02%、0%、0.02%、0.04%。
這意味著,風險差別費率取決于險企風險水平,風險越高繳納比例越高,風險低的不需額外繳納,甚至可以得到一定獎勵,即減少繳納。
具體而言,風險綜合評級的為A級的險企可以少繳納0.02%的保險保障基金;風險綜合評級為B級的險企,不用繳納額外的費用;風險差別費率影響最大的是那些風險綜合評級為C、D級的險企,根據最新規定,這些險企一律視為償付能力不達標險企。
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43家保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被評為A類,114家保險公司被評為B類,15家保險公司被評為C類,9家保險公司被評為D類。
這意味著,大多數險企不受風險差別費率的影響,但至少15家保險公司在按照基準費率繳費同時,還須額外繳納保險業務收入的0.02%,9家保險公司在根據基準費率繳費同時,還須額外繳納保險業務收入的0.04%。
03
暫停繳納上限大幅提高,中小公司須長時間持續繳納
相對于基準費率、風險差別費率,對于很多險企而言,尤其是中小型險企而言,影響更大的或許是另外一個指標,即“暫停繳納上限”。
無論是2022年版本還是2008年版本,《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都規定險企繳納余額達到一定比例后即可暫停繳納保險保障基金,在2022年版本中,這一上限被大大提高了。
2022年版本: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停繳納:
(一)財產保險保障基金余額達到行業總資產6%的;
(二)人身保險保障基金余額達到行業總資產1%的。
2008年版本: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停繳納:
(一)財產保險公司的保險保障基金余額達到公司總資產6%的;
(二)人身保險公司的保險保障基金余額達到公司總資產1%的。
2008年版本規定,只要達到公司總資產6%、1%即可,而2022年版本中,這一上限被大幅提高至行業總資產的6%、1%。
對于很多大型險企而言,由于業務規模大,市場份額高,很容易達成這一上限,但對于很多中小型險企而言,這意味著其須長時間繳納保險保障基金。
以財產險行業為例,2022年末的行業總資產為2.67萬億元,一家總資產規模為100億元的險企,原來其繳納的保險保障基金只要達到6億元就可以暫停繳納,伴隨著公司總資產進一步擴大,恢復繳納即可;而現在,其繳納上限被提高至了1602億元。
同樣的,2022年末,人身險公司總資產23.37萬億元,這意味著目前單個人身險公司保險保障基金暫停繳納上限已經提高至2337億元。
04
或對險企利潤造成直接負面影響
由于大部分人身險種的基準費率都出現翻倍,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身險公司的凈利潤表現。
有券商對此進行了預測。數據顯示,2021年,國壽、平安壽、太保壽、新華保險(601336)分別提取保險保障基金12.53億元、9.03億元、3.38億元、2.75億元,假設2023年壽險業務提取的保險保障基金費為2021年的兩倍,則基準費率提升預計對平安、國壽、太保、新華歸母凈利潤增長影響分別為-1%、-3%、-1%、-2%。
整體來看,保險保障基金費率上漲對于險企利潤確實會造成一定負面影響,但影響有限。
尤其是對于2022年三季度末43家風險綜合評級為A的保險公司來說,因為其風險差別費率為負數,意味著新規對其凈利潤的負面影響還將進一步降低。
05
部分中小險企資本不足風險或將進一步增強
可以看到,包括2022年版本的《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以及近日下發的《關于繳納保險保障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近年來,所有的監管政策都體現出了相似的監管理念,即建立在各種評級基礎上的“分類監管”。
根據《人身保險公司分類監管辦法(征求意見稿)》,監管評級高的險企在負債端、資產端都擁有更大的選擇范圍。而根據《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以及《關于繳納保險保障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風險綜合評級越高的險企,其保險保障基金費率越低。
“分類監管”核心在于倡導“公平”:風險越大,責任越大,鼓勵、引導險企管控風險,合規經營。長期來看,這無疑是有利于行業穩健發展的。
不過,現實困境也不容忽視,一些風險較高的中小險企其負債端、資產端相較大型險企本就面臨更多限制,如今,其還需要繳納更多保險保障基金,負擔進一步加重,這勢必會對其資本、償付能力造成進一步的壓力。
更現實的困境是,保險業準入門檻不斷提升,對資金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行業資本回報率又不斷走低,這導致很多資本對投資保險業失去了興趣,不少險企增資發債都面臨一定困難,償付能力不足風險因子正在加速聚集。
< END >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慧保天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