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開門紅,紅一年”,保險業不成文的一種營銷章法,在3年疫情之后再次受到關注。
事實上,2023年“開門紅”,早在2022年10月份就逐漸拉開序幕。頂著疫情與資本市場不景氣的壓力,頭部壽險公司率先打響“第一槍”。
如今,行至2023年2月中旬,這場“開門紅”打得怎么樣?伴隨上市險企2023年首月保費的悉數出爐,交上了答卷。
從六家頭部壽險公司2023年的首月保費增速看,呈現“一升五降”的局面。
其中,中國人壽(601628)首月保費收入2021億元,同比下降2.46%,較2022年的降幅有所收窄;平安人壽首月保費收入1029.41億元,同比增長4.43%;太保壽險首月保費526.85億元,同比下降5.72%;人保壽險首月保費收入392.47億元,同比下降15.81%;新華保險(601336)首月保費收入351.81億元,同比下降1.92%;太平人壽首月保費323.58億元,同比下降6.89%。
不同險企,不一樣的開局。單從上述成績看,僅有一家險企在2023年首月實現保費正增長,可見雖然跨越3年疫情,但這次“開門紅”卻依舊感受到寒意沒有完全退去。
有人說,2023年“開門紅”是史上最差,而這一說法是依據頭部險企個險新單期交保費來說。有數據顯示,2023年1月份,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個險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0.4%、-13.5%、-31.3%、-32%、-35%。
對于頭部險企而言,個險新單期交保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僅代表的是業務可持續能力,也體現了險企新年開局的展業能力。但首月個險新單期交保費的下滑,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場開局的不易。
不過,對于2023年“開門紅”,亦有人認為并非最差,而是轉折。當下壽險業經過業務結構調整、代理人轉型,已初見成效。從新業務價值看,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3年1月,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太平人壽個險新業務價值同比變化分別為-4%、-6%、0.45%、6%、-31%,較2022年的情況有明顯改善。
但需要提醒的是,代理人數量尚未“觸底”,行業轉型依舊在繼續,2023年各家上市壽險公司仍面臨不小挑戰。
說到“開門紅”,各家險企歷來都給予了高度關注,尤其是頭部險企,“開門紅”更是比拼的關鍵期,這一點早已體現在各家險企首月保費的占比方面。以近5年六家上市系壽險公司的首月保費占比為例:
(單位:億元)
20%、30%,乃至50%以上的首月保費占比,足以凸顯“開門紅”對于險企的重要性。為此,每年的“開門紅”各家險企均紛紛推出重磅且有足夠吸引力的產品,2023年也不例外。
據悉,基于存款利率的下行、投資環境存變數等因素,人們更加青睞于具有高收益的保險儲蓄型產品,為此,延續2022年“開門紅”的產品思路,“年金/兩全+萬能”雙主險組合仍是保險公司推出的重點。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繳費期與保障期的設計方面,2023年“開門紅”產品進一步縮短了時間周期,更傾向于中短期產品。例如,中國人壽推出的“鑫享未來”兩全保險,其繳費期可選躉交、3年或5年,保障期則是8年或10年。而這一變化,與當下居民想要實現快速變現、拿回本金的需求分不開。
另外,從人保壽險首月保費下滑來看,1月保費同比-15.8%,主要是受長期險新單下滑拖累。據信達證券的研報顯示,人保壽險1月長期險新單下滑26.9%,對此,信達證券認為,這主要是受到代理人隊伍持續清虛和長期保障型產品銷售承壓的影響。
信達證券還表示,雖然整體看當前行業負債端仍處于“磨底”階段,但主要險企1月保費表現不乏亮點。隨著壽險2023年“開門紅”營銷活動的推進和收尾,我們認為保障型產品和儲蓄型產品均有望貢獻更大增量。
開源證券也認為,從全年維度看,預計儲蓄型產品需求仍將保持較高水平和保障型需求有望隨居民收入預期共同回升疊加2022年2月低基數,壽險NBV改善有望超預期。
回首過去5年來的“開門紅”成績,除2018年因行業急速轉型帶來的首月保費下降外,2019-2021年,首月保費均呈現正增長。
但2022年,一方面因監管原因,曾發布《關于加強規范管理促進人身保險公司年度業務平穩發展的通知》,強調“合規開門紅”,另一方面因代理人大量清虛,險企一時難以調整等,多項綜合因素造成了2022年首月保費出現5.83%的下滑。
雖然2022年底隨著防疫政策的放松,人們迎來了“自由”,疫情對于保險公司的影響也在慢慢減弱。但放松后的第一波感染隨之而來,大部分人不得不居家辦公,這對于正在打“開門紅”的險企而言存在不小的影響。
尤其是從2023年首月所展示出來的“開門紅”成績單看,當下壽險發展尚未恢復曾經的“朝氣”。為此,有業內人士預測,在今年2月、3月份,險企或將沖擊第二波業績銷售,為全年的業績目標打基礎。
但需要提醒的是,雖然代理人渠道改革壓力逐漸釋放,但依舊在清虛過程中。這樣的背景下,銀保等多元渠道將被各大險企提至重要位置,而這一點在2023年首月成績中就已有所體現。據行業交流數據顯示,2023年1月,銀保新單保費規模超3100億元,同比增長4.3%,新單期交保費同比增長41%,超900億元。這一數據也反映了當下銀保渠道的價值正在不斷提升。
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發力銀保或帶來手續費的增長,尤其是要沖擊第二次“開門紅”的險企。同時,合規仍是險企業務發展的底線,尤其是在特殊時期,更需要嚴加防控。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A智慧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