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4月19日,復旦大學和騰訊微保聯合發布《2023惠民保健康發展十問十答報告》(下稱《報告》),就惠民保如何定位、惠民保的功能、惠民保如何惠民、惠民保是否健康運營、惠民保如何可持續發展、如何推動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融合、惠民保如何實現城市定制、惠民保的未來形態、惠民保為保險業態優化提供了哪些思路、惠民保為中國現代社會治理作出了哪些貢獻等十大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
數據顯示,目前惠民保保障覆蓋2.98億人次,超過80家保險公司運營了共263款惠民保產品。其中,運營時間最長的惠民保項目已在深圳落地8年。經過近兩年爆發式增長的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已成為我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惠民保本身定位為“補充”保障,在特定的免賠額之上進行比例賠付,是補充而非全覆蓋。在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戰略中,惠民保是介于基本醫保與純商業健康保險之間,將政府與市場融合的普惠型補充保險產品。
在其產品屬性上,《報告》認為惠民保兼具商業保險與普惠保險屬性。對于功能,惠民保已實現了通過低保費、低門檻的方式有效銜接社會保險與傳統商業保險的中間斷層的基本功能,并通過社商融合方式服務于健康中國戰略。
但《報告》也發現,不同地區、不同產品和不同公司惠民保運營存在差別,我國大部分地區惠民保運營健康,但是部分地區也存在運營風險,惠民保的健康運營值得引起業內警惕與關注。
《報告》認為,惠民保可持續發展有賴于政府、保險公司、第三方平臺等各參與主體各方的有序合作和價值主張的實現。各參與主體“多贏”是惠民保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實現普惠性與人民性的前提下,兼顧與保障參與主體利益,維護惠民保可持續發展。
在對于如何推動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融合的問題,《報告》也給出了觀點:惠民保可積極推動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融合,包括對基本醫保目錄的有效銜接和補充,支持藥品納入國家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先行先試,助力商業醫療保險市場規范與產品創新,支持居民就醫壓力與費用有效轉移。